APP下载

试论《浙江通志·茶叶专志》的记述特色

2021-11-25王铁鹏

广西地方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茶文化浙江茶叶

王铁鹏

(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北京 110105)

浙江是中国茶树栽种历史悠久、茶区广、茶产量大、茶叶贸易发达、饮茶者众的省份之一。8000年前就有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人工栽培不晚于东汉时期。1200多年前陆羽在浙江撰就中国茶学开山之作《茶经》。中国茶叶及其文化在唐宋时期从浙江东传日本。浙江茶叶产量在全国举足轻重,连续多年享有“国人四杯茶,浙江占其一”之誉[1]1。2012年3月,浙江省启动了《浙江通志·茶叶专志》(以下简称《茶叶专志》)的编纂工作,作为浙江通志中的一部特色专志,体现了茶叶在浙江社会经济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在全国茶叶中的影响力。作为一部专志,《茶叶专志》是一部专业特点、地域特色、时代特征、文化特性都非常突出的佳志名作。

一、专业特点突出

专业特点突出是专志编纂的基本要求。《茶叶专志》以茶叶为记述对象,突出围绕茶叶这个特定事物进行一系列的记述,其专业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志贵专。专志是以某一专项事物为记述对象的志书。专志不同于综合志,综合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2]。专志也不同于部门志,部门志是记述某个单位对外履行职能和对内实行内部管理的志书。与综合志比较,专志记述内容窄而专;与部门志比较,专志则聚集本专业的信息,不记述部门的内视信息。《茶叶专志》秉承“专志”的原则,全志共设十章,分别是环境资源、生产种植、茶叶加工、名茶、茶叶国内贸易、茶叶对外经贸、茶叶企业、茶政管理、教育、科研和茶文化。从篇目设置上看,都与该志特定的记述对象茶叶有关,无关的内容一概不记,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特点。

二是按生产流程设置篇目。如何设置专志的篇目,是专志能否突出专业特点的主要考量。专志的篇目设置要突出专业性,首先要强调科学性,并体现出内在的逻辑关系。茶叶专志的篇目既可以按茶叶种类分类,如绿茶、红茶、花茶、白茶等,也可以按照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工序流程分类。《茶叶专志》是按照工序流程来分类的,从茶叶的环境资源开始记述,然后到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管理、茶文化等,看起来更专业一些。因为这符合茶叶作为一个特定产品,从生产、加工、销售到管理,以及衍生出来的文化特性的一般性规律,彼此之间存在较强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是专业的事由专业人士去做。作为茶叶专志,还要体现茶叶作为一种特定产品的专业性。该志的专业性、技术性特征非常突出。比如在茶叶栽培中,就分别记述了7种栽种方式,并记述了不同方式的试验结果,根据试验反映出来的结果,可知茶苗性喜丛生,故密植如丛植、双条植、单条植成活率较高,而其他方式的成活率均较低[1]100。为了体现专业性,就要由专业人士来编纂,外行编纂难免闹笑话。该志承编单位是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有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等单位,主编阮浩耕先生原任浙江省茶叶公司办公室主任、《茶博览》主编,是浙江著名的茶文化研究专家,于20世纪90年代主编了《浙江省茶叶志》,这是他主编的第二部茶叶志。参与各分章的主编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加上方志专家从体例上、行文上指导、把关,确保整部志书带有显著的专业性特点。

二、地方特色鲜明

专志是地方志的一个分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茶叶专志》是浙江通志中的一部,记述的是浙江省的茶叶,因此必然具有鲜明的浙江地方特色。该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彰显地方特色。

一是环境资源。环境资源既是万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是地方特色的首要体现。浙江为古今江南重要茶区,首先缘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成为茶树栽培生长的黄金地带。浙江境内多丘陵山地,这些山地、丘陵以及盆地的土壤均适宜种茶。茶树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丰富的光、热、水资源,适宜茶树生长。浙江还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拥有一大批地域原种,品类多样。正因为如此,《茶叶专志》第一章便是环境资源,下设茶区分布、地势与土壤、气候环境、种质资源等节,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浙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条件,使该志的地方特色更加鲜明。

二是图照丰富。图片是志书之地方特色最直观的一种体现。《茶叶专志》前插有图片40版,图片数百幅,大大超过一般志书的前插图片数量,志中还有随文图,起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前插图划分为不同专题,包括领导考察、历史遗迹、茶叶种植、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茶叶贸易、茶叶企业、茶叶文化、茶政管理、科研培训等,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其中既有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五代摹本),唐刘松年《撵茶图》(明代摹本),宋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罗汉图》五十六“喫茶”(局部)等,也有2001年发掘的杭州萧山湖桥遗址T0510 探方第7层中发现的一颗茶叶种实以及约800年历史的淳安鸠坑乡翠峰村鸠坑茶树王,还有清代及民国时期浙江茶叶生产、贸易的老照片,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照片,包括与茶叶有关的历史遗迹[1]前插。这些照片以时间为经,印证了浙江茶叶从种植到消费的全过程,更加直观地反映了浙江的地方特色。

三是以事系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江人杰地灵,浙江的山水、土壤、植物,包括茶叶,催生了一批能工巧匠,也造就了一批文人墨客,更是吸引着各级领导和外国政要来浙江考察和品尝茶叶。按照《浙江通志》的整体布局,全志专门设有《人物传》,各分卷不再设置相关的人物传记。因此,《茶叶专志》没有设置人物传记,但它采取以事系人的方式,记述了一批与浙江茶叶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有的是本籍的,有的是非本籍的,但都对浙江茶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该志增添了不少浙江地域色彩。

最直观反映人物的是该志的前插。其中既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来浙江考察茶叶生产的情形,也有尼克松、西哈努克、伏罗希洛夫等外国政要来浙江参观访问的照片;既有清末宁波籍茶叶技师刘峻周到格鲁吉亚指导种茶以及与其母亲、妻子、妹妹的留影,民国时期茶叶专家吴觉农与浙江省农林改良场茶场工作人员的合影,也有全国三八红旗手沈顺招与她的双手采茶十姐妹的照片等[1]前插。

在《茶叶专志》中,最突出反映人物的是该志的专记。该志设有三部专记,分别是专记一:陆羽在浙江;专记二:径山茶宴;专记三:吴觉农和浙江近代茶叶。其中第二部专记“径山茶宴”,记述的是宋代余杭径山寺茶事礼仪和茶汤煎点的规范程式,另外两部专记则是用大量篇幅记述人物。陆羽是湖北天门人,中唐时期著名的文人、隐士和茶家,一生爱茶、嗜茶、艺茶并事茶,流寓湖州,终老湖州,埋骨杼山[1]837。所著《茶经》,载录了诸多浙江茶事。该专记首先对《茶经》的主要内容以及陆羽本人在浙江的行踪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其中重点记述了他寓居游历时间最长的湖州,特别是上元至大历近20年间,他与文朋诗友的往来和著述。其次是他几度到达杭州,并寓居杭州的经历。再次是他在越州、睦州、婺州、台州、明州、处州等地的经历。陆羽之所以如此偏爱浙江,应该是与浙江茶叶有着不解之缘吧!

吴觉农是浙江上虞县人,光绪年间出生,是近现代茶叶事业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他一生从事与茶叶有关的工作,他的事业始于浙江,为中国茶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浙江近现代茶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56。据该专记记载,吴觉农的茶叶生涯始于日本留学时期,在茶叶试验场从事茶叶科目。回国后关注中国农业和农民问题。负责茶叶出口检验工作后,制定中国首部茶叶出口检验法典。专门从事茶叶的改良工作,取得明显效果,后从事茶叶贸易和社会活动。解放后,任农业部第二副部长,兼任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后专门从事茶叶的生产、销售和提倡茶文化,倡议成立中国茶文化博物馆,并应邀担任名誉馆长。

正因为《茶叶专志》记述了大量的本籍人物,以及与浙江茶叶有关的非本籍人物,才使得该志的内容更加鲜活、更加充实,地方特色更加突出。

三、时代特征显著

时代特征表现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征。无论何种事物,都会打上深深的历史烙印。作为专志,虽然记述的是某类事物,但都会涉及这类事物的历史与现状,都会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茶叶专志》记述浙江茶叶的时代特征,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维度展开的。

在生产力方面,该志首先记述茶叶种植者。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神异记》,丹丘子带余姚人虞洪,入山采大茗。虞洪是浙江个体采种茶叶第一个留下姓名的[1]49。到了解放前夕,浙江的茶农达到14.3万户。截至2010年,江浙有2亩茶园以上的茶农总户数为62.8万户[1]53。由于采茶在茶叶生产中占据时间过多,所以江浙最早于1947年开始“茶叶采摘器”的研究,但结果与手摘效率相仿而停顿。20世纪70年代实现制茶机械化后,采茶时间占总劳动时间的53.8%[1]124。70年代末开始,浙江加强了茶叶生产机械的研究,以国内现有机具为基础,适当引进和研制缺门机具,采取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使两者相互顾及。有的注重缺门研究,有的注重综合配套试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经验。70年代推行茶园固定喷灌工程建设,80年代推广担架式机动喷雾机,90年代开始研制开发茶园中耕机、微耕机,引进使用茶叶采摘机械和修剪机械。21世纪应用具有现代高新技术的太阳能杀虫灯和植保无人机喷洒作业,使茶叶生产的机械化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生产关系方面,茶叶分为佛寺道观生产、个体生产、集体生产、联产承包、国有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生产等方式[1]45。浙江众多名茶源于寺观栽种,许多茶叶产区由寺观初创。生产者除了寺观僧道,就是山民农户。民国之前,茶园规模普遍较小,多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产量不高。民国期间,浙江发动茶农组织合作社,取得较好业绩。同时举办国有茶场,在生产技术改良方面起到一定示范作用。国民政府罢贡止榷后,对茶叶购销基本上不加限制。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对出口茶叶一度实施统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对茶叶购销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经历了外销茶统一管理、内销茶公私联购,统购,派购,内销茶放开经营、外销茶按合同收购4个时期[1]588。浙江出口茶货源计划管理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长达44年。1993年开始,浙江内外销茶叶市场全面放开,管理上从直接控制茶叶的购销调存转变为指导协调服务。据该志记载,1957年8月,茶叶属于国家统一收购的物资,茶叶进入统购时期,由国家指定的国有企业和供销社收购,生产者不得自行出售,挫伤了茶农的积极性,生产一度严重下滑。改革开放初期,实行计划内和计划外双轨政策,内销实行多渠道经营,出口货源收购仍继续实行计划管理。直至1993年,浙江省对出口绿茶不再下达指导性计划,全省茶叶全部放开经营[1]594。

四、文化特性彰显

浙江几千年的茶叶种植、饮茶历史,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明,而且还孕育了浓厚的精神遗产,造就了享誉中外的茶文化。《茶叶专志》用大量的篇幅记述浙江的茶文化,强化了茶叶的文化特性。

在篇目设置上,该志专门设有“茶文化”一章,下设八节,是各章中设节最多的一章,足以看出茶文化在该志的地位和分量。这八节分别是:茶以载道、茶事艺文、茶馆文化、茶事礼俗、茶文化胜迹、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茶文化社团与活动。此外,该志在“茶文化”一章中,还列有章下专记“中国茶叶博物馆”、章下附录“茶文化书录”。

在内容上,该志首先记述了茶文化的最高境界“茶道”,为此专设一节“茶以载道”。该节记载“茶道”一说产生于唐,茶之道在“涤心源”“清我神”“功致和”。宋元时期在浙籍和旅浙文士的诗文中,更多见到叙茶谈理、寓道于茶的记述。该节记载范仲淹出守睦州,作有多首咏茶诗,其中论茶之功:“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苏轼两次出任杭州,前后在杭州生活5年,曾赋诗:“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1]730文人对茶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茶叶采制、品饮中的知觉、情趣和经验,深深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爱茶、事茶者,他们以各自擅长的艺术形式来展示表现,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文作品,且不同时代呈现出新的艺文特色。如唐代的咏茶诗,宋代的茶画与法书,元代茶事入戏,明清以散文、小说书写茶情,近现代更有茶的歌舞、影视。历代浙籍和寓浙文学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和精品佳作,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对此,该志用一定篇幅进行了记述,其中包括唐代湖州顾渚山下集聚起的以皎然、陆羽为首的一群文士僧家,彼此唱和游从;宋代浙籍和在浙任职寓居过的诗人达百人以上,多有咏茶佳作名篇等,看了之后使人回味无穷。

小茶馆,大社会。茶馆是浙江城乡人民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场所[1]754。由饮茶普及而出现,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自身社会性功能的扩展而繁荣。浙江各地的茶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浓缩着浙江的地域文化特征。该志记有茶馆源流、茶艺馆舍、茶食名点等内容,其中不仅记述了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金(华)温(州)等处的老茶馆,还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代茶馆茶楼,包括茶人之家、太极茶道院等;不仅记述了浙江古代的茶食果品,如松子、梅花、杨梅、核桃等,还记述了杭州的蓑衣饼,湖州的“茶食三珍”,宁波的陆埠豆酥糖、三北藕丝糖、苔生片,金华的毛坦、小桃酥、寸金糖、油金枣等[1]764。

在悠久的饮茶生活中,浙江各地区逐渐形成累积起了各具风采的茶事礼俗。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许多茶事礼俗有的已经成为记忆,有的至今还继续流传着,同时又逐渐凝结成了新的礼俗[1]765。对此,该志比较全面系统地对此进行了记述,包括岁时茶俗、婚礼茶俗、祭祀茶俗、日常礼俗。新的茶事节庆则是改革开放后,围绕着茶叶生产、贸易、文化交流而举办的以茶事为主题的活动,许多已成为相对固定的新茶事节庆,如敬老茶会、全民饮茶日、西湖龙井开茶节、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中国茶圣节,以及温州、松阳、新昌、长兴、开化等地举办的茶文化节等。

此外,该志还在“茶文化”中专门记述了茶文化胜迹、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茶文化社团与活动等内容。在附录中,专门收录茶事诗词赋文选录,使茶文化在该志中篇幅最大,足见茶文化在浙江茶叶中的地位与作用。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特点,《茶叶专志》还有一些特点,比如该志资料特别丰富,引经据典,记述内容翔实具体,反映了编纂者具有丰厚的资料积累和扎实的业务功底。

总之,《茶叶专志》是一部全面、翔实记述浙江茶叶的专志,也是中国茶叶历史与现状的一个剪影,是一部茶叶的百科全书,在中国茶叶史、茶文化史和方志史上,都会留下深深的印迹,产生重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茶文化浙江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浙”十年:品读浙江文化 见证浙江变迁
《牛采茶叶》
Mother
Task 2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茶文化的“办案经”
林岚微 把红边茶文化传播得更远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