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域下大学生个人隐私泄露成因及防范探析
2021-11-25孙长月
孙长月 张 欢
(1.西安思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2.菲律宾玛普阿大学,菲律宾 马尼拉 1002;3.中国人民解放军95910部队,甘肃 酒泉 735000)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已步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分享自己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大学生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潜在的风险,殊不知这些简易操作的背后可能会造成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对大学生个人隐私问题进行保护已成为当下的一个社会难题,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更是让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很强的迫切性,国内外学者也对该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提出了一个商业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多层安全防护理论模型,详细阐述了各层安全功能及核心技术,为实际工程实现提供了有益且较为深入的理论探索。[2]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隐私泄露问题、危害及隐私泄露产生的原因,分析隐私保护面临的挑战,提出大学生隐私保护的伦理规范。[3]分析研究了在“大数据”视阈下大学生隐私泄露问题的表现及危害,并从国家治理、行业规范、个人自律方面提出了保护大学生隐私的解决办法。[4]分别从数据层、应用层和数据展示层三个方面阐述了个人隐私保护所使用的技术,探讨了个人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以及行业规范。[5]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预防隐私泄露的措施方法,加强教育大数据中的隐私保护,让参与者在教育大数据平台上的学习更加的安全可靠,安心无忧。[6]阐述了大数据技术在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相关的关键技术难点。
本文介绍了大学生隐私问题泄露的一些案例,分析了隐私问题泄露的原因,给出了一些隐私泄露的防范策略。
一、大学生个人隐私泄露相关案例
大学生个人隐私泄露的案例有很多,例如2013年佛山市一所学校2000余名学生的个人隐私数据被泄露,不法分子获取了包括学生姓名、身份证号以及家长联系方式在内的个人信息,并利用这些个人信息实施了多起电信诈骗,后查明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缘由是学校的网络遭到黑客攻击。2015年的某不雅视频事件,也是由于两名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较弱,导致个人隐私视频被上传到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给自己以及家人都造成了很大伤害。2019年8月朋友圈转发的某换脸软件,通过采集用户照片信息实现AI换脸功能,但后来该APP被指出存在用户数据隐私泄露隐患,若这些人脸数据信息被卖给第三方商家,再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产生的严重后果可能无法估量。2018年的某社交平台用户数据信息泄露事件,为我们应加强保护用户数据隐私再次敲响了警钟。这些案例有些与大学生直接相关,有些则与大学生间接相关,虽然看似简单,但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却很复杂。
二、大学生个人隐私泄露原因
大学生个人隐私泄露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总体归纳起来可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
(一)主观原因
大学生隐私泄露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缺乏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当今时代既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又是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积极参与者,而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由于大学生群体年轻有为,喜欢表达自我诉求,并且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但同时自我保护意识较为淡薄,社会生活阅历较少,缺乏一定的风险抵御能力,因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诱惑和利用,所以大学生是个人隐私数据最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大学生要主动学习隐私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使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时谨慎对待个人的隐私信息,当个人隐私受到伤害时应勇于使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二)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隐私泄露的监管机制不完善,缺少配套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
当前我国在用户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方面的监管机制仍处于不断地完善阶段,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尚未完备,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利用监管方面存在的漏洞对用户隐私数据实施不法侵害。其次,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之间的界定通常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这也给法律法规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数据的生产、收集与使用之间往往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对隐私范围的界定也存在困难。
三、大学生个人隐私泄露防范策略
(一)加强市场监管
移动互联网平台是当今大学生使用最为广泛的网络平台,同时也是个人隐私数据泄露最多的途径来源之一,相关部门针对移动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各类社交、购物APP应加大监管审查力度,确保其在合理范围内获取用户的隐私权限,杜绝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获取用户的隐私权限。在无需使用实名认证信息的情景中采用用户的匿名信息,杜绝滥用用户的实名信息。
(二)制定法律法规
我国个人隐私保护法的制定还需要时间,希望能借助大数据技术发展的东风,在大数据发展的促进下尽快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保护大学生用户的数据隐私,加大对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的威慑和打击力度。我国在大学生的隐私保护制度方面的探索明显落后于国外,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高校大学生在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制意识层面上仍需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全面,特别是隐私保护和网络安全方面需要加大研究和制定法律法规的力度。政府中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为大学生的个人隐私建立一种长期保护机制,用法律的手段维护大学生的合法隐私权益。
(三)加大宣传力度
当前高校中关于大学生个人隐私保护相关的宣传活动开展得较少,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个人隐私保护宣传之中,开设选修课,也可以结合其他课程渗透隐私保护内容,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作为大学生群体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持良好、健康的上网习惯,杜绝浏览不良信息,从源头上遏制个人隐私数据泄露。
(五)加大数据隐私保护技术力度探索
大数据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数据安全问题的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大数据技术中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有许多技术,主要可分为数据发布匿名保护技术和社交网络匿名保护技术。数据发布匿名保护技术目前仍在不断地快速发展,该技术是隐私保护的重中之重,是核心技术所在。社交网络中存在的典型匿名保护需求是为用户提供标识匿名与属性匿名,又称之为点匿名,在数据发布时用户的标识与属性信息被隐藏,而用户之间关系匿名信息,又称之为边匿名,在数据发布时隐藏用户间的关系。如何加大对这些数据隐私保护技术的探索是未来对隐私泄露进行有效防范的重要策略。
四、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思考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对我们的个人隐私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大学生个人隐私数据保护问题为例,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个人数据安全存在的潜在风险、面临的困难等,剖析了隐私泄露的原因,给出了相关防范策略。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隐私数据进行保护,需要大学生群体自己、高校管理机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以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联手,共同为大学生隐私保护出一份力,为我们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大数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