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科研评价改革及其实施路径

2021-11-25

现代交际 2021年14期
关键词:期刊论文体系

宋 晗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财务处 吉林 长春 130033)

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想进步、技术创新源泉。高校及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科研评价是对各科研机构及其相关人员科研能力评判的基本手段,对科研工作具有高度的导向作用。高校科研评价的结果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和津贴分配的主要依据。[1]当前,我国科研评价体系也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试图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手段取代完全基于国际科研计量指标的单一评价模式,加强研究的本土相关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为学历、唯奖励’”,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这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研究相关的国际经验,为科研评价体系在吉林省的顺利实施提供建设性思路。

一、科研评价中的科学计量与局限

科研评价是指在一定科研目标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高校内科研活动过程中投入产出情况的判断,从而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监督、预测和调控,并为晋升、拨款等提供依据的评审活动。[2]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致经历了行政评议、同行评议、指标量化评议和国际科研计量评价等四个阶段[3],现在仍处于探索发展过程。自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也开始和国际接轨,典型特征是国际科研计量评价成为主流科研评价手段。国际科研计量评价的考量方法根据发表科学论著的数量和引证次数,根据不同的评价导向采用对应的细化指标,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求得分值,以此衡量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所达到的高度。

以国际科研计量评价为主的科研评价体系为我国科研机构和人员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科研人员被鼓励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成果发表,增进了与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我国科研人员在发表过程中通过同行评议(peer review)过程中获得建议,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并扩大了我国科研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科学知识的最重要贡献者之一。2016年,中国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著名出版社爱思唯尔(Elsevier)的Scopus索引的科学论文的最大生产国。[4]2018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另一方面,对于国际科研计量评价体系的过分依赖,也带来“SCI至上”现象。具体表现为科研人员过度追求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等外在指标,大多数研究缺乏严密的“因果论证”,并且任何科研评价体系的运行都同时伴随各种复杂的环境影响因素,因此往往很难得到直接的“导向”研究结论。[5]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为了破除“SCI至上”现象发表了一系列的宣言与研究报告。2012年,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期间,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针对科研评价共同发起了“旧金山宣言”(DORA)。宣言指出,影响因子不得被用作“衡量个人研究文章质量的代用指标,不得被用来评估科学家个人的贡献,也不得被用来做出雇用、晋升或资助的决定。”[6]DORA还提供了一份具体行动清单,旨在改善科学出版物的评估方式,供资助机构、出版商、研究人员和提供衡量标准的组织采取。目前为止,这些建议已经得到了世界上许多顶尖科学家和科学组织的认可。2014年,在荷兰莱顿举行了科学、技术与创新(STI)会议,会议期间众多知名学者发起了“莱顿宣言”,该宣言由十条简明的原则组成,旨在重建学术出版商和科学机构的研究评估方式。重点在于对研究进行详细的评估,而不是在评估中过度使用定量数据。我国科研评价的探索之路将为国际科研评价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吉林省科研评价的破解之路

破除“SCI至上”的评价体制,应该有破有立,在消除固有评价体系的弊端后,积极根据现实需求,创建出符合学术评价规律、合理、公平、有效的评价系统,从而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制度保障。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量化与质化评价相结合,坚持多维、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坚持全球化与地方相关性相结合等基本原则。

1.有破有立

要破除论文“SCI至上”的积弊,根本在于摒弃仅依靠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进行科研成果评价的方式。影响因子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设计,是一种反映某一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的年平均引用次数的指标,目的是帮助图书馆决定购买哪些期刊。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该指标开始被用作个人研究的质量和重要性的替代指标。全球的很多研究机构和高校都基于影响因子制定了科研人员的考核、晋升以及终身教职评选的办法。一项针对美国高校的研究发现,使用影响因子作为考核指标的高校中,90%的机构将影响因子视为评价研究质量与重要性的唯一方法。影响因子成为主导性评价指标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人们越来越依赖于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评判一篇论文或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出现了“以刊评文”“以刊评人”等怪象。这种潜在的误用后来引起了大量的批评,《旧金山宣言》和《莱顿宣言》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遗憾的是,这些倡议在很多国家并没有实施或得到全面的落实。因此,当下核心问题是在破除论文“SCI至上”的同时如何建立新的评价体系。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的教育科研评价体制。可见,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已被正式提到议事日程。

2.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科研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功能,具有科研发展指挥棒的作用。当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科学论文发表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期刊上。通过WoS等数据库检索后发现,在全部一万多本索引期刊中,约200本由我国出版。国家科技文献图书中心理事会理事和战略规划组组长张晓林曾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大约70%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中国论文,但中国不得不以全额和高价回购这些论文,导致科研成果出现了“出口转内销”的状况。破除“SCI至上”不代表国家不鼓励在国际论文发表。高水平的国际论文仍是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做的是鼓励发表高质量学术成果,打击劣质期刊滥发现象。2020年底,中国科学院出台了《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对65本SCI期刊进行了发表预警,这标志着我国认可的国际学术期刊“黑名单”的建立,科研有了从重视量到重视质的转变。

3.坚持量化与质化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

科学计量指标反映的是研究的影响,为评估学术研究提供了有用的补充工具。这些指标必须全面客观,必须考虑到自身缺陷,与更多的质性资料结合使用。然而,在以往评价过程中,这一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一刀切式的使用科学计量指标成为常态,量化评价日益成为主流的评价方式。即使有些评价采用了某些质化评价手段,却无法和量化评价很好地结合,出现质化评价和量化评价结果相矛盾的情况。其实,量化和质化的评价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存在本质的差异,两者之间的结合不是简单的加或减的关系。第一,在本体论上,量化和质化评价对于“客观”“事实”等概念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区别。量化评价秉承着实证主义观点,强调客观事实是普遍一致的,并遵循某种规律运转,与所处的场域、文化等因素无关。相反的,质化评价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人们意识的产物,并不存在唯一的客观事实。第二,在认识论上,量化评价强调采用自然科学的技术与手段实施观察,强调评价主体的中立性,不能与评价对象产生任何利益关联,评价工具与方法要客观中立,最终形成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的研究结论。相反的,质化研究强调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进行深度沟通与互动并由此达成对评价意义的建构与理解,最终能够诠释(interpretation)出评价的意义(meaning)。第三,在方法论上,量化评价遵循演绎方法,根据某种理论或假设提出研究问题,选择数学或统计模型分析数据,进而得出结论。质化评价采用归纳方法,不设定任何前提假设,通过收集文字资料提炼出最终的结论。第四,量化评价可以回答“引用次数”“影响因子大小”等问题,方便对研究进行可操作化的衡量,但无法反映研究内容本身的价值和质量。质化评价通过同行评价等手段对研究的重要性进行系统性评价,对不同研究的价值、质量能够做出更好的甄别,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由此可见,无论是量化评价还是质化评价,都只能作为评价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评价体系的全部。因此,我国在构建科研评价体系的时候,应综合量化和质化的评价方法,并且针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同特点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体系。

4.坚持多维、多层次的评价体系

首先,除了考察论文、专著等科研成果之外,评价体系还应考虑加入诸如科研环境、成果转化、梯队建设等维度,从而实现科研生态的整体优化与可持续发展,使科研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环环相扣,实现良性循环的回路。在设计具体的评价维度和指标时,应结合主观与客观,投入与产出等相关因素,实现全方位、多视角下的评价体系。其次,当前结果性评价在我国仍占据主导地位。结果性评价的特点是根据过去的科研表现,检查设定目标是否实现,并为决策及资源分配提供参考。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整个研究从准备、开始、发展到完成进行全面的评价。通过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科研活动的动态监控与评价,从而有效刺激机构和个人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

5.坚持全球化与地方相关性相结合

发表论文的压力,有时也会使研究人员为了成果发表而忽视了研究服务于国家和人们的根本目的。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希望广大理论工作者“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阐述了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的根本目标,也为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提倡“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绝不是不在国际期刊发表,更不是要断绝国际科研交流。例如,天体物理学的大多数研究在所有国家都用英语出版,以确保所有国家都共享的主题的全球研究交流,但这些英文出版物并没有阻止世界各地的天体物理学家用母语向公众传播他们的知识。英文出版物本身并没有降低中文研究对中国社会的用处。[7]

三、结语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一项漫长且艰巨任务。需要管理者、评价主体、评价对象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合作及持续创新。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发展之路终将取得成功并获得国际认可。

猜你喜欢

期刊论文体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