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编外教师身份认同研究(2010—2019)
——现状与展望
2021-11-25郭荣荣
郭荣荣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师身份受到相关专家学者们的关注,由于教师身份的明确和重视会对课堂教学决策及学校师生关系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国际上教师身份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阵营:社会学派阵营和心理学派阵营。[1]前者把身份置于社会语境中进行观察,认为个体身份建构与社会互动下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有关,后者则把教师身份定义为每个人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的自我认知建构;方征等(2010)指出教师身份具有社会、复杂与流动三种属性。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身份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其共同点是认为教师身份对教学具有很大影响。
我国编外教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开始存在,它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代课教师与民办教师共存、代课教师为主、只存在临聘教师。[2]2000年后,编外教师的研究逐步增多,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而编外教师是中国教师队伍的一个特殊群体,编外教师存在的问题若得以最终解决,可以给今天的教师队伍建设与编外教师发展等问题提供许多启示。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通过梳理文献,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国内编外教师身份研究的发展现状如何?二是编外教师身份研究主要内容有哪些,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文献遴选
研究入选研究样本满足两点要求:(1)中国知网2010—2019 年编外教师,以及与身份认同相关的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2)包含研究设计、发现与讨论的实证研究。在百度学术搜索中直接输入“编外教师”,产生了399条相关文献。这些文献分类栏核心期刊里包含以下文献数量:核心期刊包括33条,CSSCI索引中包括12条。如果时间限定在2010—2019年,检索结果是 166 条,在文献分类栏核心期刊里包含26篇,CSSCI索引没有变化,对26篇 相似性文章剔除后,留下有较大差异的文章着重进行分析。
二、结果分析
1.探究编外教师身份的话题趋势
梳理样本可知,十年来我国编外教师身份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2010—2015),5年总发文量仅为14篇;第二阶段是稳步发展阶段(2015—2019),每年的发文量基本上呈稳步增长趋势。从研究话题来看,编外教师身份研究呈现话题类型多样、方法使用多变的特征。前期研究更多聚焦于编外教师权益和管理问题。近年来,随着教师教育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加之编外教师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编外教师的身份转移问题等相关话题逐渐成为热点。此外,随着全球日益增多的新生代高校毕业生成为编外教师的背景下,学者们也开始关注编外教师自身的发展与价值的实现,以及如何在不利的条件下实现自我发展等问题。
2.阐述编外教师身份的内容与方法
农村代课教师和城市中小学编外教师是编外教师身份研究关注的主要群体。农村编外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的代课教师,其中研究对象包括幼儿园编外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与对策研究,乡村民办教师的发展现状问题[3]等。乡村教师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她们缺乏有利的环境氛围的支持、缺少教学实践经验,高考制度的频繁改革、处于高压、高强度的工作中,难以找到未来专业发展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农村编外教师的离职率较高。与农村编外教师不同的是,城市编外教师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城市公立小学生存困境[4]、职业认同现状研究[5]、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研究[6]等。高校一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留在城市成为编外教师,他们具备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这批年轻教师综合素质较高,责任意识强,工作的热情度高。然而他们同样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他们和在编老师做同样甚至更多的工作,却得不到同样的待遇,这使他们感到付出和收获不对等,这也直接降低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绝大多数编外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采用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比较而言,量化研究涉及面广,数量丰富,数据分析更有说服力,而质性研究手段如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更有利于使教师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研究者也更便于了解到受访教师真实的经历与所感所想,进一步保证了研究数据的可靠性。从数据收集手段来看,除了较为常用的问卷调查,编外教师身份研究还采用了教学日志、课堂观察、历时跟踪和反思性实践等方式。质性手段使教师的叙述成为主要研究内容,便于研究者获得教师们的直接经验的同时,也使研究更加翔实可靠。
3.考究编外教师身份研究的主要发现
梳理分析得知,国内编外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身份认同形成的影响因素。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他们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的互动,如学生、同事、领导人员及社会大众群体都会对其身份的塑造带来影响。[7]238前期研究关于编外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政策性因素。教育部门没有对学校的编外教师人员给予一个完整且官方的身份,导致学校对编外教师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即使教师也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身份[8],使编外教师缺乏良好的社会保障权益。二是学校角色的多变因素。编外教师履行教师工作的同时还要担任其他角色,他们需要服从学校的安排,工作充满了随机性。[7]236三是个体自身困境因素。编外教师常常因为自己身份问题而不自信,进而影响教学信心,即使教学能力很强,他们也很难取得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信任,时常会感到身份焦虑。[9]56
第二,编外教师不乐观的生存现状。前期研究指出,不管是农村编外教师还是城市编外教师,不论是他们的工作成就感和经济收入,还是他们所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抑或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说,编外教师与在编教师相比是很不平衡的,其中收入低和工作压力大是他们感到不平衡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极力逃出目前的生存困境是城市和农村编外教师的共同愿望。
第三,编外教师管理困难。一是编外教师各地分布不均,每个学校的管理标准难以做到一致统一;二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也导致政府难以给出一个全国统一的管理标准。另外,国内相关部门没有对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给予足够关注。
4.述评编外教师身份研究的不足
十年来编外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国内编外教师身份认同的动态变化研究不足。纵览文献可知,编外教师身份研究较多关注中小学阶段教师身份塑造及其影响因素[9]58,对编外教师的个人情感和未来职业追求等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教师的身份认同会随着教龄增长而发生转变,因此对编外教师群体进行多案例历时跟踪研究是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研究对象的选取方面,由于受到国家政策和学校制度的影响,此前的研究较多关注农村代课教师身份建构及城市公立中学的代课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10],而对大学编外教师身份探讨不足。其中,编外教师的研究还处于宏观研究过程,即没有深入探析具体每科的教学老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变化。此外,教师身份构建过程是一个持续变化发展过程,想要了解编外教师从职初期到后期阶段的身份变化状况,特别是建构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问题,就必须进行历时研究,从而帮助他们调整并适应相应的教学变化。
第二,不同语言背景下的编外教师身份研究较为欠缺。随着国际进行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前期的相关研究并没有深入国际学术领域,虽说把教师作为事业编制是我国的特色,未来的研究仍需探讨国外这一教师群体的研究方向与成果,从而更好地为国内编外教师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指导与借鉴。
第三,前期研究结果主观色彩严重。基于样本数据,大多数编外教师身份的研究结果为质性文本总结,由于未报告样本选取的依据,文本总结也是出于研究者一人之手,其结果未能得到客观的验证,难以使人信服。因此,我们也需关注研究样本的普适性,充分发挥质性研究手段优势的同时,也要在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做到“面面俱到”,全面了解编外教师的职业和身份特点与目前的困境,争取提供不同视角探究编外教师个体的职业。
三、提出编外教师身份研究的前景展望
关注编外教师身份研究对了解他们的职业成长经历、改善这一群体教师的职业发展与生存现状等具有重要意义,这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教师发展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国内编外教师身份研究今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探讨:
1.研究话题逐渐多元
全球化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对教师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编外教师这一群体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也为编外教师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多话题。语言水平、职业观、网络现代化等对编外教师身份建构有何影响,以及不同性别的编外教师职业身份建构过程是否一致等都值得深入探究。
2.研究内容更多关注编外教师职业选择因素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情感也是影响教师身份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对学校的情感不能被忽视。关注不同学校政策对编外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同时关注编外教师的职前培养,以及关注研究编外在职教师如何分析自身优势与劣势实现身份的转变是很必要的。
3.转变研究方法与理念
众所周知,“身份”一词的内涵非常丰富,不同学者对其定义也不尽相同,纵使相关研究很多,研究进展却不是很理想。今后可以尝试用其他相关学科理论进行研究,如前期有研究者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编外教师的生活史,同样可以从编外教师本身入手,讨论编外教师信念对个体身份建构的影响。
四、结语
编外教师身份认同可反映其对客观的自我现状的肯定,积极的教师身份认同将有助于教师教学过程中主体性和创造性释放。研究从编外教师近十年的话题趋势、内容方法,以及前期研究主要发现入手,梳理分析了中国知网上学术期刊登载的相关文献,并提出了几点不足之处和未来发展的可行建议与展望,希望能引起对我国编外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