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中国共产党军事理论中的孙子兵学基因

2021-11-25张建设

孙子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孙子军事

张建设

以九十多年前“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为起点,中国共产党的军事理论伴随着创建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伟大实践而逐步建立、发展和成熟。中国共产党的军事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紧密结合中国当代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的客观实际,天才般创造的结晶。然而,任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打上深深的历史印记。正如马克思曾经阐明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习近平总书记透过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深刻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那么,中国共产党的军事理论同样毫不例外地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既有鲜明的红色基因,又流淌着传统兵学文化的血脉。中国共产党的杰出军事家们不一定都是谙熟《孙子兵法》的“孙子迷”,更没有人照着《孙子兵法》的“模本”去创造理论、指挥作战,但从他们无与伦比的军事智慧之中,总能看到“兵圣”孙子的“身影”。本文试从十个方面对我党军事理论中的孙子兵学基因做些粗浅分析。

一、游击战“十六字诀”与孙子的“兵者诡道”思想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战术原则。这通俗易懂的“十六字诀”战法,曾作为我军的“杀手锏”,在革命战争史上创造了以劣胜优的奇迹。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朱德运用“十六字诀”指挥红军与数倍乃至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第四次反“围剿”,虽然毛泽东离开了红军的领导岗位,但朱德、周恩来继续运用“十六字诀”,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同样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而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博古、李德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坚持与国民党军队打阵地战,实际上放弃了“十六字诀”为核心的积极防御方针,结果使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毛泽东“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亲自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成为灵活运用“十六字诀”等作战指导原则的经典之作。一渡赤水,演绎的是“打不赢就走”“寻机而动”。二渡赤水,演绎的是“避实击虚”“出其不意”。三渡赤水,演绎的是“迂回穿插”“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演绎的是“虚虚实实,兵不厌诈”。整个作战过程中,他把“十六字诀”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把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玩于股掌之中,成功导演了一场以变制胜的战争活剧。“四渡赤水”战役,成为红军从被动转向主动、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也成为毛泽东一生最看重的“得意之笔”。抗日战争中,“十六字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手里得到了魔术般的运用,把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游击战有“十六字诀”,《孙子兵法》有“诡道十二法”。《孙子兵法·计篇》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可以看出,二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相通之处就在于具有共同的精髓:灵活机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致人而不致于人”。而从具体作战原则来看,也有几个鲜明的契合点:“敌进我退”与“强而避之”,讲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其锋芒,不能硬碰死磕;“敌驻我扰”与“怒而扰之”“佚而劳之”,讲的都是要想方设法扰乱敌人、消耗敌人,努力把强敌变弱;“敌疲我打”与“乱而取之”,讲的都是要抓住敌人状态最差、战斗力最弱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争取作战的胜利。游击战“十六字诀”,从本质上就是一种“兵者,诡道”的艺术。

二、《论持久战》与孙子的“庙算”思想

1938年5月,针对国内甚嚣尘上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集中全党的智慧,撰写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批评了关于抗战方面的各类错误观点,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根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具体地说,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具有很强大的战争力量,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这一特点决定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而中国不能速胜,中国的抗战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退步的,它所进行的疯狂的战争冒险,只会加剧其本身的内外矛盾,使它走向灭亡。而且日本是小国,它的人力、物力不足以支持长期战争。日本虽然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支持,但由于它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威胁和损害着其他国家的利益,这就必然会使它受到国际反对力量的遏制。这些都是日本的短处,这些短处是日本自己无法克服的。中国则相反,正处于向前进步的历史时期。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中国在进步的历史时期所进行的抗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战争,因而能够唤起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同仇敌忾,利用中国地大、人多的有利条件来支持长期的战争,并将得到国际上的广大援助。所以“亡国论”和对抗战前途悲观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两种观点只看到敌人军事力量强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敌人的根本弱点和中国的优势。“速胜论”也是错误的,这种观点不承认敌强我弱的现实状况,不了解敌方的短处需要一个长时期才能充分暴露出来,而我方的长处也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努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毛泽东指出,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论述中,他着重分析相持阶段到来的条件,提出游击战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

《孙子兵法·计篇》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夫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如何“庙算”?孙子认为,战争胜负是由敌我双方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通过对这些制胜因素的比较,就能对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得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孙子将这些制胜因素归结为“五事”“七计”。

《论持久战》无疑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战略“庙算”得出的科学结论。毛泽东的“庙算”与孙子的“庙算”相同或相近之处在于:首先,在分析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上,二者都充满着辩证思维。既算优势,又算劣势;既算长处,又算短处;既算眼前,又算长远;既算国内条件,又算国外环境,等等。其次,在对决定战争胜负因素的具体分析上,二者都将“道、天、地、将、法”纳入“算”的范畴;虽然“算”的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算”的思路和方法基本是相同的,在思维上是高度一致的。

三、十大军事原则与孙子的“其所措必胜”思想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杨家沟召开会议,毛泽东作了题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即: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3.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力求避免打得不偿失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5.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每战都要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十大军事原则是人民军队作战经验的总结,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丰富和发展。人民解放军灵活运用十大军事原则,在三年时间内彻底打败了八百万国民党军队。

十大军事原则,其中一个非常鲜明、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这与《孙子兵法》“其所措必胜”的用兵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孙子兵法·形篇》强调:“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在具体兵力运用上,《孙子兵法·谋攻篇》指出:“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与十大军事原则中的“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的原则,也是高度契合的。

四、三大法宝与孙子的“同舟而济”思想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中国共产党18年斗争的历史经验时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如何组织同盟军的问题,它是无产阶级组织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向一切敌人发动进攻的有力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只有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支柱,统一战线才能存在和发展。武装斗争必须以统一战线为基础,才能发展壮大。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则是党所掌握的两个武器,这两个武器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发挥其作用。战争年代,统一战线问题既是个政治范畴的问题,也是个军事范畴的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带领新四军进入经济文化发达、敌人控制严密的苏北地区,在远离中央红军、无法得到策应的情况下,广泛结交友军,千方百计争取大多数。和友军发生摩擦,他告诉部队主动让些地盘,赠送一些枪支,友军称他有“大将风度”,获得友军的信任与支持。当顽固派向新四军进攻的时候,友军主动为新四军提供方便条件,使新四军很快歼灭了顽固派的精锐武装,打开了苏北抗战的新局面。

统一战线概念最早由恩格斯提出,列宁发展了这一概念,中国共产党丰富、完善和创造性地运用了统一战线理论,并在夺取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实,“统一战线”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合纵、连横就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而在此之前,孙子在他的兵法中已经提出了类似的主张。《孙子兵法·九地篇》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孙子兵法》还在多处提出了“豫交”“合交”“交合”的思想。这些都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统一战线”这个课题的实践探索和初步认知。我们从中可以追溯到“统一战线”的理论源头。历史跨越时空到今天,把“统一战线”总结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并运用达到极致的当数中国共产党人。

五、政治工作三大原则与孙子的“卒善而养之”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根据我军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即“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瓦解敌军,就是为配合军事打击,对敌军开展政治攻势,实行宽待俘虏政策,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分化敌军,动摇敌方军心,争取敌军官兵反战、怠战、停止抵抗,使之投诚起义,脱离反动营垒,达到削弱和瓦解敌军战斗力之目的。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敌后对敌斗争中,十分注意对日伪军的分化瓦解工作。各部队、各地区分别成立敌军工作部和敌伪工作委员会,向日本士兵开展宣传,动摇其作战决心,加深其厌战反战情绪。同时,劝告和争取伪军、伪政权人员悔过自新,杀敌反正,共同抗日。在政策上,对日、伪军投诚反正的,一概欢迎,并给以适当的安置;对于俘虏,不分官兵和社会出身,一律不杀、不虐待、不侮辱,给予宽待。

为了加强对被俘日本军人的教育转化工作,八路军总部于1940年10月在延安筹办日本工农学校,1941年5月15日举行开学典礼。1941年8月4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敌伪军伪组织的工作决定》。8月17日,中央军委又发出《关于对伪军政策问题的指示》。1941年夏起,还进一步深入敌占区,开展了以瓦解伪军为中心的政治宣传攻势,不少伪军官兵弃暗投明,有的则在暗中递送情报,掩护抗日人员等。在山东根据地,1943年即在伪军、伪组织中建立“内线”关系1000 多个,瓦解伪军7000 多人。全面抗战时期,我党我军共争取18.36 万伪军官兵投诚或反正。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开展大规模的瓦解敌军工作,并创造了改造投诚、起义部队的新经验。三年半左右的时间里,争取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和接受和平改编共60 多起,计153 个师、177.3 万余人,有力地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优待俘虏,是一个具有人道和攻心意义的大政策,更是一种大智慧。《孙子兵法·作战篇》指出:“……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孙子强调,对俘虏来的士卒,要给予善待和教养并使用他们,这是战胜敌人而使自己强大的重要措施。

然而,孙子这一振聋发聩的话语并没有引起多少后人的警醒,虐俘、杀俘现象司空见惯,尤其发生了白起坑杀被俘赵兵40 万、项羽坑杀被俘秦军20 万的历史悲剧。这种极其野蛮愚蠢的举动,虽然不是秦王朝灭亡、楚霸王溃败的直接原因,但也让人从中看到了一种端倪、一种必然。而让一代“兵圣”欣慰的是,2500年后终于“遇到”了真正的“志同道合”者,中国共产党瓦解敌军、宽待俘虏的政策与他的“待俘观”竟然“一拍即合”。这一兵学文化血脉,虽经曲折,但终究穿越时空,流淌至今,展示了优秀基因的非凡活力,也昭示世人,大智慧者总会心有灵犀。

六、取之于敌原则与孙子的“车杂而乘之”思想

《孙子兵法·计篇》曰:“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何谓“车杂而乘之”? 2500 多年后中国共产党人用一句非常形象的话做了十分生动的诠释:蒋介石是我们的“运输大队长”。

实际上,“运输大队长”不仅仅是蒋介石,日本侵略者也是我们的“运输大队长”。正如《游击队之歌》中所唱的:“……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当然,最“得力”的“运输大队长”非蒋介石莫属。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拥有一亿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土地,并且迅速扩大,逐渐连接起来。加上开展土地改革和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使得物资储备有所增加。但是毕竟大多数解放区是较为贫瘠的乡村,基本上没有控制拥有现代化工业设备的城市。武器装备和军事物资生产很少,给养物资和被服装具也不足以自给,还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为此,只能把战场缴获作为取得作战装备和物资的主要途径,作为后勤保障的基本方式。毛泽东在1947年9月1日为中央起草的《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就明确指出:“以缴获敌人的全部武器……补充自己,主要向敌军和国民党区域求补充,只有一部分向老解放区求补充。”第二天,毛泽东在给陈毅等华东区领导人的电报中再次强调,“粮弹药、被服一切从敌军敌区补给”。10月11日,中央军委给各野战军发去《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经验》的电报,要求各地转变思想,“一切取给于敌,不靠后方接济,大大减少民夫、大车,节省粮弹”。电报强调指出:“即使有后方接济,亦决不可存依赖之心,必须将重点放在依靠前线,依靠野战军,从前线自己解决问题。”各战区、各野战军按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取之于敌的保障原则,通过不断地消灭敌人来武装自己、壮大自己。比如,我军在1947年1月进行的鲁南战役中,一举歼灭国民党军装备最精良的嫡系部队整编第26 师。战后用缴获的30 多辆坦克和400多辆汽车组建了我军第一个特种部队。

惜字如金的《孙子兵法》,其中涉及军粮保障等方面内容的有近20 处。可见其对作战保障的重视程度。《孙子兵法·作战篇》曰:“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见。”“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在自身装备落后、保障能力非常有限的特殊年代,坚持取用于敌的中国共产党人无疑是他人难及的“智将”。

七、军事民主与孙子的“将能而君不御”思想

军事民主,是我军内部实行的三大民主之一。毛泽东在作战指挥上具有无人能及的自信与坚定,但他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领袖,而是一个善于发扬军事民主、积极听取和采纳众人智慧的军事统帅,出自毛泽东笔下的电文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央军委在做出重大决策时,通常是先与前线最高指挥员交流意见,认识一致后再做决策。各级指挥员在决心形成之前,也很重视通过军事民主听取下级的意见。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每次大的决策,毛泽东都会与其他领导及战地最高指挥员反复交换意见,直至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比如,当年定下抗美援朝的决心,就经历了“百日长考”与“三波两折”。

粟裕是我军具有卓越指挥才能的将领,也是善于“直谏”的典范。他在担任战区指挥期间,执行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既坚决又主动,不但能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得失利弊,思索本战区作战问题,同时,他总能以发展的眼光和求实的态度分析敌我双方战略态势及其发展趋势,以缜密的战略预测多次向中央军委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战略建议,尤其在解放战争期间多次“斗胆直呈”,为中央军委在重大关头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比如,解放战争初期,他向中央军委“建议华中主力留苏中作战”“我各战略区除在战略上应相互配合外,在战役上似乎不应要求一定之配合”。根据粟裕的建议,中央军委改变了原定的战略方针,确定了新的战略布局。又如,1946年9月,国民党军队侵占苏皖解放区首府两淮。两淮失守后,华中局势即已严重,鲁南局势也非常不利,华中、山东两野战军已经靠拢,敌对我形成半包围态势。当时可有两个选择:一是全军入鲁,二是在苏北打一仗再走。粟裕认为,如果我军不能在苏北打一个胜仗就全军入鲁,过早丧失华中,不仅有违军心民意,而且对以后开展苏北敌后游击战争及入鲁作战都不利。因此,他与华中分局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向军委建议:“以集中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攻下宿迁,得手后再向西扩张战果……第二步切入点津浦路,配合刘邓包围徐州。”中央于10月13日电示华中和山野领导:“你们仍照过去决定,集中山野、华野全军,在淮海地区打几个大仗开展局面,对淮海本身、对鲁南、对苏中、对配合刘邓均好,对将来出大别山转入外线作战亦有利。”10月15日,毛泽东再次复电:“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作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粟裕这一战略性建议为我军的力量运用和歼敌战场指明了方向。再如,1948年1月至4月间,他大胆提出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在中原战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1948年9月24日,他建议进行淮海战役,在战役发起后适时提出抑留敌重兵集团于徐蚌地区予以歼灭、与敌决战江北等重大建议,等等,多数被中央军委采纳。从粟裕身上就可以看出,毛泽东既是全军的最高统帅,又是善于发扬军事民主的最高典范。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就是说将帅能力强而国君不横加干涉的,能够取得胜利。说到底就是要敢于和善于放权,充分发挥将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毛泽东显然继承并超越了这一次思想,把“御”与“不御”创造性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使各级指挥员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调动,上下同欲的凝聚力得以充分展示,军事指挥水平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八、德才兼备标准与孙子的“将道”思想

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原则和标准,是我们党干部队伍建设探索出来的重要经验和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组织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一重要原则和标准,就是要选拔任用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

人才是谋事之基、成事之本。《孙子兵法》高度重视人才,把“将”列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之一。《谋攻篇》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对“为将者”的地位作用给予了很高的历史定位。《孙子兵法》在选将用将育将上,同样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计篇》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虽然“智”排在第一,但五个方面中,四个方面属于或贴近“德”的范畴。该篇又曰:“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这是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角度讲的,体现了“政治素质”方面的特殊要求,也是“德”的问题。孙子在《孙子兵法·地形篇》中强调:“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这同样是对将帅的政治要求。

《孙子兵法》提出的“将道”与我军选人用人的原则和标准虽然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相通相融的,具体要求上的相近相似是多方面的,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选用人才方面亘古不变的规律性。

九、“兵民是胜利之本”与孙子的“令民与上同意”思想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做出著名的论断:“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伟大思想,揭示了人民群众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认为,判定一场战争的命运,不仅要着眼于军事方面,更要着眼于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着眼于人民群众是否支持这场战争;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着战争的命运;普遍地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是进行革命战争以及反侵略战争最有效的形式。“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军事领域的生动运用。

2500年前的孙子,同样看到了民众的伟大力量和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从理论上第一个阐述了民众战争的重要性,提出了依靠民众进行战争和依靠民众去夺取战争胜利的观点。《孙子兵法·计篇》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认为,民众是战争的主体,欲取得战争的胜利,重要的也是首要的是要取得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与孙子的民众战争观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孙子的“道”与毛泽东的“兵民是胜利之本”,在根本立场上是有显著区别的。“兵民是胜利之本”,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民众的根本利益,而孙子的“道”虽然体现了民本的思想,揭示了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的关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维护君主及统治阶层的权威与利益的。

十、管教结合原则与孙子的“令文齐武”思想

管理与教育相结合,是我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重要原则,也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并以条令条例的形式固化下来,严格规范着内部关系和日常管理教育。几十年来,我军面临的形势任务不断发展变化,条令条例也几经修改,但管教结合的原则始终没有变,把严格管理与耐心说服、热心关爱有机统一起来的要求没有变。这既是由我军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也蕴含着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人性与道义。《孙子兵法》也强调“管教结合”,在《行军篇》中提出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思想,指出:“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其基本含义就是,在军队治理上要恩威兼施,严慈相济。所谓“文”,是指宽厚仁义的教化手段,包括爱卒、厚赏、教育等,使部属心悦诚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所谓“武”,是指军法军规、严密纪律、严刑重罚等,相当于今天的法制。孙子在《孙子兵法·地形篇》中讲道:“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这段关于爱兵的阐述,就充分体现了“令文齐武”的思想,与我军管教结合的治军原则是非常相近的。这说明我军治军管理的思想是有厚重历史根基的,既生动体现了我军的性质和宗旨,又充分吸纳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和道德精髓,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军事理论中丰富的孙子兵学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兵学文化的根和魂,具有跨越时空的非凡魅力和生生不息的强大活力。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审视这些优秀基因,只会更加彰显而不会丝毫贬损中国共产党人在军事理论创造上的无与伦比的智慧。我们探讨分析中国共产党军事理论中的孙子兵学基因,是为了寻找和继承中国共产党人军事理论创造的根脉,以时代精神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根基,知常达变,在未来的军事理论创新发展中更好借鉴传统兵学的智慧。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孙子军事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在滨州学院举办
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2021年学术年会在济南举行
孙子壵
孙子列传
孙子垚
孙子垚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孙子兵法》这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