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2021-11-25宋志宝
宋志宝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34)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之后“工匠精神”一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也纷纷回归初心,探寻路径,践行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更应该创新理念,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的培养过程。让工匠精神在大学生的思想中扎根,提高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主动去探索、求知,不断锤炼职业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素质。高校辅导员作为育人主体之一,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与学生接触多,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辅导员要发挥辅导员的主体作用,为“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工匠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兴趣
辅导员身处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对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观、专业技术等情况较为了解,而辅导员的工作基本上都与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密切相关。职业道德教育是“工匠型”人才培养的保证,不具备职业道德的人,即使专业技能再优秀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中,辅导员结合大学生的特点,组织相关活动,可以使大学生逐渐加强自我认知,加强职业认知,在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提高职业兴趣,增强他们为实现职业目标而奋斗的决心。
2.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大学生群体比较活跃,对于新鲜事物接受比较快。辅导员指导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要有新的创意和内涵,活动结束后要进行经验总结。学生社团的创新活动,可以提高参与成员的创新能力。职业技能是大学生职业能力中最重要的技能,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时非常注重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除了专业课程教师以外,辅导员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职业技能培养。辅导员可以指导大学生开展学科技能比赛,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学科竞赛可以反映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促进教学方式的优化。[1]通过竞赛,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弥补不足,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二、“工匠型”人才培养对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要求
1.要求辅导员具备敬业精神
作为大学生培养的主体之一,辅导员对大学生有很重要的影响。培养“工匠型”应用人才,除了要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精益求精的态度,内化自身的价值取向。[2]因此,辅导员要具有敬业精神,要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做好本职工作,心无旁骛,专注于工作,才可以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
2.要求辅导员具有创新能力
“工匠型”实用人才的培养需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个性强,独立适应能力差;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但又不愿意为了目标奋斗。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辅导员要做到与时俱进,创新理念,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内容和方式,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提高服务大学生的水平,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
3.要求辅导员具有持续的学习精神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依然是面对大学生群体,处理关于大学生的事务性工作。辅导员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就要克服职业倦怠心理,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结合工作实际,把握好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辅导员可以向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请教,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结合学生工作中的问题,寻求思路和方法,总结经验,指导以后的工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渐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存在的不足
1.职业认同感低
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多是处理学生工作及学校的一些事务性工作,需要辅导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经常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民办高校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大学生的日常问题多样,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量大、强度高,有些高校对于辅导员工作的重视度不足,晋升渠道不畅等因素,导致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较低,队伍流动性较高,不利于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发展。[3]
2.专业化水平不高
高校辅导员的入职门槛较低,整体的学历水平不高,与高校的专业课教师相比,辅导员数量不足。在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数占比很少,不能很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多数辅导员不愿安心在本岗位上工作,只想以工作为跳板,工作几年后转岗或者跳槽。民办高校辅导员兼职多种工作,多数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学生管理工作上,事务性工作让其无暇进行专业研究。辅导员科研意识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这是影响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职业化培训不足
很多民办高校会让新入职的辅导员参与岗前培训,有的高校也会不定期组织一些校内业务能力培训,关于辅导员系统性的职业化培训却较少。多数辅导员平均每年接受校外培训的次数为1—2次,有的没有校外培训经历。究其原因是民办高校认为辅导员的工作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只要做好职能部门工作的传达和落实,做好大学生的“看”和“管”就可以了。辅导员自身由于工作琐碎繁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学生工作,很少参加专业培训,自身学习的时间又比较少,导致辅导员职业素养不高,缺失职业成就感。[4]
四、“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策略
1.加强对民办辅导员队伍的管理
民办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建立一支政治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具有工匠情怀的育人队伍。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优秀人才,为辅导员队伍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辅导员的工作应该是围绕大学生开展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制定有效的工作目标。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思想政治素养、工作作风、指导活动等方面的考核,督促辅导员积极工作。采用平时与年终考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结合的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晋升的重要依据。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由于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范围广、任务重,采用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引导辅导员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做到有先进就表彰,有楷模就弘扬,给辅导员以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根据本校发展实际,建立分层次的辅导员发展激励保障机制,让辅导员有努力的方向,有晋升的渠道,有持续的发展空间,保持辅导员队伍稳定发展。
2.加强职业培训
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的管理中扮演着工匠的角色,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体现的是他们的付出和责任。通过培训可以提高辅导员的综合能力,激发工匠潜能。首先,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加强对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教育,使其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学会用正确的政治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确保辅导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对待工作充满热情,更好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其次,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其工作水平。集中进行岗前培训,提高辅导员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开展定期的职业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使其优化工作方法。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比如对于新带新生的辅导员的培训要加强工作制度、学生队伍培养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培训,带毕业班的辅导员主要进行就业指导、企业实习等方面的与毕业生相关的业务培训。[5]最后,利用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业辅导和派送辅导员外出进修等形式,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为其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逐步推动辅导员由事务型向研究型转变,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像工匠那样不断地琢磨,提高技术水平,潜心钻研,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
3.提供科研和实践平台
民办高校要为辅导员的科研和教学实践提供平台。鼓励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的申报,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让辅导员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教学,更好地促进辅导员教学能力的提升,让辅导员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诠释工匠品质,鼓励辅导员根据自身的专业及特长,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来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水平。比如开展就业指导,需要辅导员把握本专业近年来的就业率及主要的就业方向;进行心理辅导,需要掌握大学生每个阶段易发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团体的、个体的辅导等。鼓励辅导员参加职业能力比赛,提高其职业能力,让辅导员感受到个人价值,愿意在工作中投入,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可以让辅导员在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公寓管理中心等部门进行轮岗,通过轮岗实践帮助辅导员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6]
4.辅导员自身要加强修养
辅导员工作既需要很强的理论素养,又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都需要辅导员认同这份职业,愿意为了开展好学生工作而不断提升自己。工匠精神不仅要爱岗敬业,更要具备精益求精钻研的能力。辅导员的选聘需要其具备相应的学科专业背景,在实际工作中,只凭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工作要求。因此,要结合工作特点,加强学习,拓宽知识视野,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专业知识储备。同时要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面对困难时要调整心态,积极地向同事、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寻求解决对策。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本,秉持细微之处见功夫的工匠精神,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此外,打造自己的专长,发挥职业优势。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学生工作要求,利用学术小组、辅导员协会等学习组织集中对某项专题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用于工作实践。[7]比如,心理学专业的辅导员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进行集中研究,成为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管理学专业的可以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等。集中抓住某项专长,进行深度研究,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完善知识结构,保持职业能力发展性。
五、结语
新时期“工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育人主体之一的辅导员,应该在“工匠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大学生特点,把工匠精神的精髓融入人才培养中去,整合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