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中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研究

2021-11-25邱铁红

现代交际 2021年14期
关键词:思政互联网+政治

邱铁红

(鞍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05)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已步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发展给人们带来积极而又深刻的影响。202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9.04亿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 99.3%。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机遇。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已经成为思政工作者思考的重要内容和课题。认真探究“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机遇

1.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资源与师生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主要依靠从教育者及书刊、报纸、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教育内容相对有限。枯燥的教育内容和僵化形式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技术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信息资料实时更新,使高校师生能够快速地从网络平台上获取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丰富性不仅开阔了教育者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对国情、世情的了解,丰富的资源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采取课堂教学、听报告讲座等方式,形式上较为单一,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认同度不高,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和激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QQ等各类聊天软件、社交平台在学生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互联网+”的时代,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将更多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师生互动交流空间,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依托互联网媒介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延展了思政工作的时间和空间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采取线下教育的方式。虽然面对面沟通交流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但覆盖面有限,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互联网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具有“即时性、共享性、全天候”等特点,打破了交流的空间时间限制,变成了“瞬时的、随时随地”的交流。借助于网络平台,思政工作者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及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上扩展到课下,从学校拓展到校外,延展思政工作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新的内容和平台手段,为提高工作实效性提供新的机遇。互联网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较大问题和挑战。

1.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挑战

互联网作为无国界的传媒工具,容量巨大,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阐述观点,各种信息畅通无阻地传播,网络的开放性也使人们对网上信息难以把控和约束。一些西方国家采取各种方式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利用互联网宣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交锋碰撞,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冲击。当今大学生心理、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分辨是非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是有限的。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大学生自身观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尚未成熟的年轻人思想上的混乱,迷失政治方向。网络有害信息的侵入使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受到较大冲击,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对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挑战

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上网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学生是“机不离手”。互联网在方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消极影响。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抵御网络世界的诱惑,上网无节制,每天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各种网络平台上,沉迷于网络游戏与娱乐之中,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导致学业荒废。网络的开放世界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彰显个性与展现自我的自由空间,一些学生在网络上放飞自我。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网络中的交往具有隐蔽性,给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带来难度。一些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在互联网上放纵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在行为规范上出现新问题,做出一些不道德的甚至是违规违法的事情,使高校引导和管理大学生的工作难度增大,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3.对思政工作者权威性的挑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政工作者是教育的主体。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处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具有较为权威的形象[1],有着充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学生对教育内容也深信不疑。网络创造了一种全新社会环境,信息无处不在。网络的平等性、交互性,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增加,教师占有的信息和经验优势被削弱,弱化了学生对课堂的依赖性。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的控制权也不断淡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知识的获取从单一课堂教育拓展到多元化世界,这就与传统的以权威性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产生冲突。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单一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平等互动的多元化关系,大学生要求与教师平等对话与交流,这使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受到一定挑战。

4.对思政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挑战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教师,教育效果与思政工作者素质密切相关。“互联网 +”时代,大学生已进入网络化生存状态。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愿意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来交流。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不断增加,思政工作的复杂程度大大加深。如何在互联网上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交流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得到大学生的信任,对思政工作者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教师专业素质和网络能力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很多高校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均存在教师信息素养和技能素质缺失的现象。[2]思政工作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路径

面对“互联网 +”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开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1.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自由性和开放性为特征的互联网,对传统的师生关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面对信息化的浪潮,思政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改变将大学生作为纯粹被动接受教育对象的师生关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中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重视学生心理需求,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自我管理,将以学生为主的观念贯彻到教育的各环节。思政工作者要善于把握网络资源的优势和特点,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与学生形成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学习共同体”[3]。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2.创新教育载体,拓宽教育渠道

网络已经成为新时代最主要的信息载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高校思政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特点,抓住教育契机,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传统思想教育形式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积极搭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新平台,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实现高校思政工作方法的创新。教师通过微信、微博、QQ 群、论坛等社交软件,创建师生互动交流空间,与学生建立和谐友好的交流与沟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建设,及时发布校园新闻和时政信息,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关注B站、抖音、快手及当下流行的自媒体软件等发展,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构筑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利用公共教学平台,超星尔雅、雨课堂、智慧树等软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构建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覆盖面广、渠道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

3.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

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浅,辨析能力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也为网络违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互联网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网络素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学校要加强教育管理,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网络素养课,实现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形成道德自律,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和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能力。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行为规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4.提升思政工作者业务水平,夯实思政工作基础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大变革。思政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好坏,也是提高思政教育效果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新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专多能,不仅思想政治觉悟高、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又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升理论水平及专业能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基础。教师要重视培养网络信息化能力,要参加系统的网络技能培训,不断提升网络育人能力和水平。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根据时代特点优化教育模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互联网+政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