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小学武术课堂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究

2021-11-25马威威丁传伟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10期
关键词:武术思政课程

马威威,丁传伟,江 艳

(1.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2. 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 10019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见,课程思政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国民素质,在这一时期通过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育十分重要。尽管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较多,但针对课程思政融入中小学武术课堂的相关研究仍较少,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小学武术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相关优势,为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亟须解决。

1 新时代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是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提炼,在教师的引导下,切实可行地将思政元素贯彻于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各个课程之间的互相作用,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课程思政是学校进行的政治、综合素质、专业课这3种思想品德课程;从狭义上讲,课程思政是指将政治思想教育与已经存在的课程相融。课程思政的内涵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身为一名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优秀教师需要做到爱国敬业,牢记国家使命与社会责任,言传身教,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解惑者,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其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养成文化自觉,不断提升与认可我国的文化自信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教师要着力于不露痕迹地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引入课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综上,课程思政就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找寻课堂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切入点,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教授于学生。

2 中小学武术课堂融入课程思政的优势

武术作为我国诸多文化流派中的一分子,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叉,蕴含了我国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对学生“德育”和“体育”等方面效果显著,将武术课堂进行思政教育更是有着其他体育课堂不具备的优势。第一,武术文化源远流长,以武术为主线几乎贯穿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发展史,形象记载了无数名人壮志凌云的一生,在中小学武术课堂授课过程中可以以中国历朝历代发展史为主线,总结汇编含有思政元素的事迹,并以此为切入点教授学生与之匹配的技能,这样不仅达到了增强体质的目的,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爱国、仁、义等情怀刻骨铭心,走进历史,真正达到武术育人之效果。第二,武术的特点是具有技击性,在中小学上好武术课就是要寓技击于教学中,这就赋予了中小学武术教师在武术课的过程中需要以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中小学武术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深得其精髓,又要懂得防守,寓教于乐。“一攻一防、一招一式、你来我往”对双方配合意识要求极高,可以潜移默化地诠释“大思政”这门课程。最后,武术讲究“形神兼备”,注重内在和外在的修养,要求手、眼、身、法、步以及精、神、气、力、功的全面配合,外修于行内修于心,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更能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习武之人自古以来逐渐形成了相互认可的武德标准,若能高效地开展武术课,将为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新时代中小学武术课堂融入课程思政的策略

3.1 契合立德树人主题,充分挖掘武术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要精心开发武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能够进行思政教育的元素,找到思政教材与专业知识的切入点,更好地把课程思政在武术课堂中顺利开展。“未曾习武先修德”武术项目无须加以冠名,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传统。因此,在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中可以多个朝代的名人事迹展开教学,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故事教授学生懂得爱国以及遵纪守法、赏罚分明等情怀;以楚庄王“止戈为武”的故事教授学生习武并非要宣扬自己,要具有点到为止、以和为贵的精神;以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坚持、竭尽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终究会收获成功等。在故事情节后以武术基本功展开武术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年龄安排适量的负荷,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也要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授,让学生懂得“苦尽甘来”的道理,如此循环往复,既可以传承武术中的武德文化契合立德树人主题,又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使其掌握身体锻炼的方法,且以此方式让学生对下次教学内容充满期待。武术教学应自小学开始一以贯之,让武德思想与身体锻炼方法伴随学生一生。以此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精心开发武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能够进行思政教育的元素,促进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向同行。

3.2 转变传统育人观念,更新课程教学方式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才能在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中小学武术课程教学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武术文化中所具有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讨创新能力,教师要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这一方向转变,在实践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担好育人责任的坚实之道。在传统的武术技能课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只从技能入手进行教学,脱离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生活,师生的思想政治理念和经验没有进入教学课堂,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开发和利用新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新的课程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通过武术历史背景等多种课堂情境,以“课堂小明星”学生自己讲述故事、“谁是武术小天才”学生学练大比拼等多种教学方式,对武术教学章节进行锦上添花,更好地对学生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情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和良好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掌握武术理论和技能,培养学生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3.3 提升教师思政能力,促进“武术”与“思政”的有机融合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可见,一位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作为一名武术教师,要想充分在武术教学中做到武术与思政的有机融合,需要做到以下3点。(1)爱国爱党爱人民,不断学习思政知识,提高自身思政素养,不断优化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增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切实提高自身对我国文化自信的认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积极向上的能量传递给他们,做到学生爱戴同事喜欢,将育人的理念化为行动不断实施,确确实实提高自身的思政能力。(2)以思政教育为目的所进行的武术课,武术教师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利用客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和观点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在武术课教学的每一环节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环节所体现的思政元素,切实可行地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的桥梁,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政素养。(3)紧跟时代发展,武术课程要充分挖掘武术课程思政资源,如武术场馆中应加入一些爱国诚信友善等类似的思政元素。这对于武术课程的进行、武术技能学习及课程思政元素的传递也是一种显性的影响。

3.4 注重学生兴趣,活化武术课堂氛围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在中小学武术课堂中教师应通过对欣赏性武术兴趣的培养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武术在中国传承历史悠久,经历几千年沉淀的武术不仅包括肢体的运动,而且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也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面前。目前中小学武术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武术在中小学阶段仅停留在枯燥的基本功和简单的初级拳。因此,每个武术教师要根据学生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切实设计并将武术历史章节融入教学内容,发掘武术中的武德教育,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的形成。其次,多数中小学生对武术的认识还停留在影视作品中,霍元甲、李小龙等英雄人物在学生中影响较深,中小学武术教育仅停留在教师动作示范、学生模仿动作为主,与学生心目中的武术有一定的落差,因此教师也可以深度发掘相关影视作品中的武术精神,借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对武术课程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课程思政融入中小学武术课堂,促进人的身心协调发展。

4 结 语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就是要加快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其文化内容博大精深,而在中小学武术课堂中所教授的内容仅为冰山一角,一方面教师可整理武术历史脉络中影响力较大的名人案例,通过故事形式激起学生的爱国等情怀,并用此名人所学武术的基本功基础动作作为授课内容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肩负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将思政能力与自己武术知识相匹配,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学好“思政”这门课程,为新时代培养出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武术思政课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