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梅州地区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拓展方向的思考
——以中国客家博物馆为例
2021-11-25黄宇佳
黄宇佳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打卡”博物馆,并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加强文物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新时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新时代博物馆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许。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博物馆需要充分做到与时俱进,针对自身的宣传教育功能进行不断的拓展和完善,呈现出更加良好的效能和价值,从而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更有效的传承和发扬,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一、梅州地区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梅州位于广东东北部,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之处,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具有典型的客家文化和浓郁的客家仪式,被誉为“世界客都”,也被称为是“客家人的心灵家园”。可见,梅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梅州地区博物馆对宣传教育功能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并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教育发展不平衡,仍存在“重展”不“重教”、“重物”不“重人”的情况。博物馆是优秀文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博物馆人应该把观念从“重展”转向“重教”、从“重物”转向“重人”。因为再好的展览,时间长了,对观众就没有吸引力了。2015年通过的《博物馆条例》中明确指出,教育作为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已排在首位。而相当数量的梅州地区博物馆在展览手段、展览方式、展馆建设上都有深入的研究,但对博物馆教育则缺少探索意识,对如何丰富观众的观展体验,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最大作用,缺少有效的手段。从根本上可以说很多博物馆并没有将教育作为博物馆职能的首位。
其二,教育模式单一,仍未与观众达到很好的互动体验。仅依靠观看展览和倾听讲解,并不能让观众印象深刻。灌输式、填鸭式的博物馆教育容易使观众片面化地理解展览,而且参观体验也并不美好,如走马观花。因为不同类型的观众在对陈列的认知程度以及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兴趣等方面完全不同,单一的教育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关注,使得教育活动流于表面,浮于形式,难以让他们运用博物馆文化资源进入自我学习状态。
其三,教育渠道滞后,仍主要停留在传统的线下方式。目前许多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仍停留在传统方式,仅利用海报、小册子、讲座等单一的线下方式来进行宣传教育。而现如今,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人们对文化需求和审美体验也更加多元化,如果博物馆不尝试拓展宣传教育功能,将会固步自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难以向公众传递和发展。
二、梅州地区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应努力拓展的方向
针对上述提出的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开展讨论梅州地区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努力拓展的方向如下:
(一)数字化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今已然是新媒体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2020年也是特殊的一年,疫情的肆虐影响了方方面面,对文化事业更是重创,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为主题,探讨博物馆在这境地中该如何冲出重围,走向光明的未来。
种种形势下,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已迈向数字化信息化,构建智慧博物馆或数字博物馆已成为趋势。对梅州地区博物馆教育工作而言,在充分掌握文物或展品信息的前提下,采用直播展览、线上陈列、录制视频、拍摄记录片、动画效果、VR技术、AR技术、开发小游戏等方式,通过融媒体、新媒体等相关手段,把各类的教育资源和馆藏资源放到数字平台之上,建立线上博物馆,实现一部手机即可“逛遍博物馆”。2020年疫情期间,中国客家博物馆开展“云游”客博——网上直播讲解活动,这不仅是梅州地区线上直播活动的首次尝试,也是广东省内在中国联通5G文旅互动直播平台的第一场直播,收看总人数达到13.3万人,反响热烈。通过这种线上模式,观众即使没有进入展馆,却以数字化的方式与博物馆教育产生连接。网络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和媒介,梅州地区博物馆应明确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突破传统单一的宣传教育方式,让更多的观众受益于优秀传统文化。
(二)拓展式教育
当博物馆一直徘徊在“重展”“重物”中,而并未向“重教”“重人”方向转化时,是否有将教育作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是否关注过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受益程度?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的求知欲更盛,灌输式的博物馆教育已就难以满足观众的学习需求。对于梅州地区博物馆而言,在传统的基础上,教育模式应拓展新型方式方法,更注重渗透式、沉浸式的传播方式,更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性,更加深刻地剖析展览,充分挖掘文物的价值和意义,加深对历史文化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系统地运用文物或展览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为观众搭建扩展式教育。例如,可以给观众在展览的过程中设置“闯关”环节,带着问题或者是富有参考意义的话题,让他们在观展中思考,通过思考和自主探究过程,找到知识的答案和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良好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价值;也可以围绕展品或展览,开展辅助性的教育活动。2018年,“岁月芳华——梅县区博物馆藏拓片展”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举办,基于此展览,开展“穿越千年的copy”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动手参与制作“拓片”的方式,让观众亲身体验的同时,科普了这项传统技艺。大力推动这种拓展式教育,对于梅州地区博物馆教育发展具有莫大的意义和价值,创新的方式让博物馆与观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让更多的观众关注博物馆,关注传统文化,打破博物馆与人们之间的屏障。
(三)延伸性教育
广东省博物馆于2014年提出无边界博物馆的理念,就是要打通实体与虚拟的边界,博物馆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边界,博物馆场所内外的边界,博物馆内各部门职能的边界等等。在梅州地区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中,应打开固化的思维模式,发展延伸性教育,一是从线下的教育方式延伸向线上的教育形式,构建数字化宣传教育体系;二是从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延伸向跨行业合作模式,联合打造大型宣传教育活动,衍生出新的博物馆文化;三是从博物馆的展览内容眼延伸到能够有效地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使相关内容能够在自身的宣传教育职责范围之内进行充分的明确,并且上升到战略高度,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推行。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博物馆可组建红色宣讲团队,聚焦百年党史的革命历程,围绕红色故事,开展红色主题宣讲;四是从博物馆的展览延伸向学校教育、社区生活等,秉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理念,例如通过巡展,主题宣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等,不断丰富教育内容。2017年,中国客家博物馆首次尝试“流动展览”,将展陈送进校园,探索馆校联动的新模式,积极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显然这种模式是成功的,此后便将巡展带进社区、带进农村,把博物馆教育延伸进群众生活,进一步凸显博物馆的综合性意义。
(四)分众化教育
不同观众对于博物馆的期待和需求是有着千差万别的,博物馆对不同观众所起的教育作用也是有所差异。因此,梅州地区博物馆在发挥教育功能上,应重视分众化教育,对不同年龄、不同特征的观众群体进行划分,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首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问卷调查等,针对民众和参观者的客观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与市场层面和消费者层面进行密切的沟通和联系,达成有效的互动机制,在互动反馈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观众的要求或者建议等等。然后围绕不同类型的观众特征,从他们的共同点出发,有效推进教育活动的开展。2019年中秋节,中国客家博物馆开展了针对青少年及父母的参与项目——“博物馆之夜”,活动包含“探秘博物馆”——观展以及知识问答,猜灯谜,亲子手工体验,客家非遗表演等方式,教育内容的多元化让青少年及家长的需求都在活动中得到了满足。
现今,许多博物馆都在积极地开展少年儿童宣教活动,比如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利用传统节日举行宣教活动,开展青少年志愿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情景剧、舞台剧等节目的编排和展演等方式,使青少年与博物馆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博物馆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度远远低于少年儿童,开展针对老年群体的教育体验项目也是非常少。按照年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少年儿童,中青年和老年人群体。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全面发挥其社会功效和价值,目光不应仅聚焦在少年儿童和中青年,也应该多关注老年群体,结合这一群体的阅历和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项目,例如开展“寻找时代记忆”或“回到17岁”等教育活动,此类饱含岁月记忆的项目让老年人更乐意更主动参与到博物馆教育中来。老年人群体的教育工作是梅州地区博物馆教育容易忽视的拓展方向,也是博物馆教育应该重视研究和规划的一大板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上文的分析中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博物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相较于一线城市拥有资源的强大支撑,梅州地区在并不具备经济优势的情况之下,其实机遇和挑战并存。当地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积淀深厚的客家历史文化,深入挖掘文物的价值,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强化现代化理念和服务观念,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等相关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的教育体系,确保各类技术和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进行更充分的融合,搭建拓展式的教育方式,让博物馆教育与观众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模式,开展延伸式的教育模式,实现优势互补,重视分众化的教育理念,进而让梅州地区博物馆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将宣教教育功能和价值最大化,更好地为提升社会群众的文化素质、丰富群众文化底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