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词汇提取机制
2021-11-25姚晓菲
姚晓菲 陈 瑶 姜 英 李 利
(1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州 510631;2 运城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运城 044000;3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汉语学习与国际推广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1)
1 引言
词汇提取(lexical retrieval)是言语产生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能够实现说话者从心理词库中提取词汇以满足交流的需求。依据 Levelt(1993)的言语产生模型(speaking model),词汇提取由词目检索(lemma retrieval)和形式编码(form encoding)两阶段构成。其中,词目检索是连接语义和词条的重 要 阶 段 (Anders,Llorens,Dubarry,Liégeois -Chauvel,& Alario,2019),具体表现为说话者在明确概念信息基础上,对词汇句法信息进行提取的过程。形式编码阶段指的是,说话者将词目信息所对应的形态学及声学信息进行音节化和语音编码的过程。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有学习更多语言的需求,多语俨然成为一种常态。在日常生活中,熟练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语言的人称为多语者(Schwieter,2019)。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近期国内外关于多语研究的相关成果,我们发现,多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词汇提取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多语者在单语语言情境与语言转换情境条件下的词汇提取是否有不同的表现? 是否有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这些新的现象? 如何进一步解释多语者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语言控制机制?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对近期有关多语者言语产生中词汇提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并对未来多语者词汇提取研究提出展望。
2 单语情境下多语者言语产生中词汇提取的理论解释
2.1 多语加工模型
基于前人在双语、 三语言语产生中词汇提取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De Bot(2004)提出了多语加工模型。该模型在Levelt(1993)言语产生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了语言节点(language node)系统。该模型中三大信息层,即概念特征、 句法程序和形式要素(比如声音、 音节和手势) 都存有特定语言的子集(subset),各子集因语言间的同源词效应而有重合。模型中子集这一概念表明多语者在词汇提取时存在语言选择问题。
对于多语者词汇提取中的语言选择问题,多语加工模型认为,处于顶层的概念(concept)或交流意图(communication intention)会首先激活词汇概念和语言节点,然后词汇概念激活目标语言和非目标语言的各个组件。面对目标语言和非目标语言之间的竞争,语言节点的作用在于语言控制,尤其是控制目标语言与非目标语言词汇的激活量,使目标语言词汇保持高度激活的状态,以突破阈限来抑制非目标语言的干扰,最终实现目标语言词汇的顺利提取。
2.2 词汇间翻译连结假说
基于词图干扰范式下双语者翻译干扰和单语者同义词干扰的相似结果,Dylman 和 Barry (2018)提出了词汇间翻译连结假说。该假说模拟了英语-西班牙双语者图片命名的整个过程。首先,说话者在对图片进行感知加工的基础上获得语义,然后被激活的一语语义会相应激活一语词汇及其翻译对等词。面对两种语言的共同激活,如何实现目标语言词汇的提取?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该假说在词汇层面之外设置了“C”系统(Dylman & Barry,2018),具体作用是通过语言标签使说话者顺利完成目标语言的命名任务。说话者在图片命名过程中,无需考虑非目标语言的词汇表征。
2.3 小结
如上所述,多语加工模型和词汇间翻译连结假说进一步解释了特定语言提取和非特定语言提取两大理论的分歧。但显然无论哪种解释都难以涵盖多语者在言语产生中的词汇提取机制,主要原因是以上解释是在单语情境下探讨多语者的词汇提取机制。那么在其他情境下,比如语言转换情境,多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词汇提取机制又会如何? 该问题已引发研究者的关注与探索,其相关理论解释也在不断发展中。
3 基于语言转换任务的探索与解释
在多种语言交际情境中,多语者往往出现语言转换的现象。对于语言转换,研究者主要关注两个问题: 一是在语言转换过程中,是否存在着转换代价(switch cost),也就是说,转换试次与非转换试次相比,被试言语产生所需的反应时是否存有差异,错误率是否增加? 二是语言转换过程中的转换代价是对称性的还是非对称性的?对于第一个问题,研究者普遍认为所有类型的双语者在语言转换中都存在转换代价(De Bot,2004)。对于第二个问题,研究发现,多语者的语言转换代价呈现不平衡现象。较早的特定语言提取阈限说 (language-specific threshold hypothesis;Costa & Santesteban,2004)和最近的基于策略的灵活提取解释 (strategic and flexible selection account;Mosca,2018) 都可以解释多语者在言语产生中语言转换代价的不平衡现象。
3.1 多语者言语产生中语言转换代价的不平衡现象
针对语言转换中的转换代价问题,非特定语言提取理论认为,多语者在进行语言转换时,存在不对称性转换代价,且转换代价的强度与语言能力的强弱呈正相关,即强势语言的转换代价大于弱势语言的转换代价。而特定语言提取理论认为语言转换之间的代价为对称性。多语者在进行语言转换任务过程中,对称性转换代价与非对称性转换代价的共存促成了语言转换代价的不平衡现象。
范琳和张淑静 (2015) 考察了来自不同语系的汉-英-日非平衡三语者在图片命名范式下三个语言对(一语-二语、二语-三语、一语-三语)转换过程中的加工机制以及线索-刺激间隔 (cue-stimulus interval,CSI)对转换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每一语言对在语言转换过程中都出现了非对称性转换代价; 转换代价不对称性的大小受转换语言间强弱程度大小的影响,即汉-日语言对的转换代价最大,英-日语言对的转换代价次之,汉-英语言对的转换代价最小;此外,线索-刺激间隔长短对被试命名反应时有边缘显著影响,但对语言转换代价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与上述研究不同,Mosca(2018)通过考察两组来自同一语系具备高熟练水平(二语)的意大利语-英语-德语和德语-英语-意大利语被试在单语组块和混合语组块的图片命名情况,结果发现实验一中意大利语-英语-德语被试组三语的转换代价要小于一语和二语,且一语与二语之间没有差异。也就是说,一语-三语和二语-三语之间的转换代价是非对称性的,一语-二语之间的转换代价是对称性的。可见,多语者的语言熟练水平和不同语言间的语系问题会影响语言转换中的转换代价。除此之外,语言类型相似性 (language typological similarity)也是影响语言转换的因素之一。与实验一被试组表现不同,Mosca(2018)在实验二中,以高熟练水平(二语)的德语-英语-意大利语三语者为被试组,采用相同实验设计,结果发现一语-二语和一语-三语之间的转换代价是非对称性的,而二语-三语之间的转换代价是对称性的。导致前后两个实验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语言熟练水平。实验一被试组生活在二语环境中,而实验二被试组生活在一语环境中,其二语虽具有高熟练水平,但与实验一被试组相比,其二语熟练水平相对较弱,故而一语-二语之间的转换代价为非对称性的。二是语言类型相似性。实验二中一语与二语具有语言类型相似性,使得二语的激活量增加,相应的抑制量减弱,这可能是二语与三语之间转换代价为对称性的原因所在。
由此可见,语言转换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语言熟练水平、 语系以及语言类型等因素都会调节多语者在言语产生中的语言转换代价,多语者言语产生中语言转换代价存在不平衡现象。
解析:从题图可知,滑轮组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如果组装方法不同,则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也将不同,即承受总重绳子的段数可以是2段和3段。因为是人站在地面上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所以由2段绳子承担物重,是最省力的绕绳方法。
3.2 特定语言提取阈限说与基于策略的灵活提取解释
基于对非平衡双语者、具有高熟练水平(二语)的平衡双语者以及具有高熟练水平(二语)的非平衡三语者等不同被试群体在语言转换情境下的图片命名情况,Costa 和 Santesteban(2004)提出了特定语言提取阈限说。该假说认为不同类型的双语者在语言转换中都会存在转换代价: 当二语没有达到高熟练水平时,双语者在言语产生中进行词汇提取时采用非特定语言提取,通过抑制控制实现目标语言的提取,抑制机制作用下的语言转换代价为非对称性;当二语达到高熟练水平时,双语者词汇提取的机制会从抑制机制发展到特定语言提取,语言转换代价为对称性;此外,当多语者的第二语言达到高熟练水平时,无论其三语或四语水平如何,多语者在语言转换情境下的词汇提取均是特定语言提取,转换代价也为对称性。与特定语言提取阈限说类似,Mosca(2018)基于两组具有高熟练水平(二语)的三语者被试组在语言转换情境下的图片命名情况,提出了基于策略的灵活提取解释。该解释认为,多语者在进行语言转换任务时,会因语言熟练水平、语言类型相似性等因素的影响而灵活调节词汇提取的机制。但两种理论解释也存有分歧。特定语言提取阈限说认为,随着二语熟练水平的提高,多语者词汇提取机制会从抑制机制发展到特定语言提取机制。对此,基于策略的灵活提取解释并不认同。该解释认为,多语者在词汇提取过程中,抑制控制机制不会消失,会依据可能的冲突情境来调整不同语言的激活水平,以实现对目标语言词汇的灵活提取。
基于上述分析,多语者在语言转换情境下转换代价的非平衡现象使多语者在言语产生中的词汇提取更为复杂。在此背景下,研究者提出的不同理论解释进一步表明,多语者词汇提取背后的语言控制机制依然是未解之谜,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探索。
4 多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言控制机制
在言语产生中,多语者通过抑制非目标语言的干扰成功实现目标语言的词汇提取,是其语言控制能力的体现。从先前的理论解释来看,无论是多语加工模型(De Bot,2004)中的语言节点,还是词汇间翻译连结假设(Dylman & Barry,2018)中的“C”系统,都体现了语言控制在多语者言语产生中的重要作用。
4.1 语言控制机制及神经基础
语言控制涉及一系列的认知能力,包括表达意图、选择目标反应、抑制非目标语词汇的干扰、监管来自其他语言的入侵 (Kroll,Bobb,& Wodniecka,2006;Abutalebi & Green,2007) 以及语言的脱离(language disengagement)与接入(language engagement) (Green & Abutalebi,2013;Calabria,Costa,Green,& Abutalebi,2018)。从认知神经方面的研究结果来看,语言控制与认知控制存在重叠(Declerck,Grainger,Koch,& Philipp,2017)。与语言控制相关的脑区有前辅助运动区域/前扣带回皮层 (pre-SMA/ACC),前额皮层(prefrontal cortex)以及左尾状核(left caudate)等。其中,前辅助运动区域 /前扣带回皮层(pre-SMA/ACC)重在监管语言选择任务,解决冲突以避免词汇提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前额皮层 (prefrontal cortex) 主要是反应控制(response control)以抑制来自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左尾状核(left caudate) 等皮下结构重在辅助语言转换相关词汇和语义表征的选择与提取 (Abutalebi,Della Rosa,Ding,Weekes,Costa,& Green,2013;De Baene,Duyck,Brass,& Carreiras,2015;Weissberger,Gollan,Bondi,Clark,& Wierenga,2015;Branzi,Della Rosa,Canini,Costa,& Abutalebi,2016;Olson,2016)。
4.2 抑制控制模型、控制过程模型及扩展控制过程模型
针对多语者的语言控制问题,虽然有研究者提出单一网络假说 (single network hypothesis)(Abutalebi & Green,2007),认为多语者与单语者共享相同的神经网络和控制回路。但与单语者的词汇加工不同,多语者的词汇表征存在多种语言系统。多语者对目标语言进行词汇提取时,多种语言的共同激活加剧了对目标语言词汇提取的难度。但事实上,多语者可以很好地实现对一种语言的提取,正是语言控制通过抑制非目标语词汇的干扰而实现的。首先阐述这一抑制机制的是Green(1998)的抑制控制模型(inhibitory control model)。Green(1998)把认知领域中的图式概念(schemas)和监控注意系统(supervisory attentional system,SAS)纳入语言领域,提出了语言任务图式(language task schemas)这一中心概念。语言任务图式的功能是语言控制。它独立于词汇-语义系统,通过改变系统内部词汇表征的激活水平来对系统中目标语言和非目标语言的信息进行调控。抑制控制模型有三个重要假设:(1)每个词汇系统都能够得到来自语义系统的激活;(2)在非目标语词汇被语义系统激活后,抑制机制才会发挥作用;(3)抑制程度的大小和语言的激活程度有关,优势语言激活程度越高,其所需的抑制加工越多(徐晓东,陈丽娟,2014)。
然而,单纯在单语情境下探讨抑制控制对多语者词汇提取的作用并不足以解释多语者的语言控制机制。于是,Green 和 Abutalebi(2013)着眼于实际交际情境,提出了适应控制假说(the adaptive control hypothesis,ACH)。该假说认为,语言控制本身会依据交际情境,比如单语情境 (single-language context)、双语情境(dual-language context)以及密集的语言转换情境(dense code-switching context),通过改变控制过程的某一参数或控制程序的某一运作方式,以满足不同情境对语言控制的要求,继而顺利实现目标语言的提取。基于抑制控制假说和双语语言转换的分析,Green 和 Wei(2014)提出了控制过程模型(control process model,CPM)。该模型通过设定语言门(language gate)的状态确立了言语计划准入的条件。而后,Green(2018)提出了扩展控制过程模型(extended CPM),该模型在保留控制过程模型对语言门作用的基础上,直观地描述了从言语行为(speech act)到言语计划(utterance planning)的整个过程。Green 认为,语言控制信号决定了语言门的操作。单个语言的使用涉及竞争性的语言控制(competitive language control),语言门只允许符合目标语言的结构和词目进入言语计划。相比之下,语言转换则需要合作性的语言控制 (cooperative language control)。例如,单次转换可通过耦合控制(coupled control),即对进入言语计划语言的控制被暂时割让给另一种语言。而频繁的切换或者说密集的语言转换,则需要对进入的条目进行开放控制(open control),以使符合目标语言语法特征的结构和词目都可准入(Green,2018)。该模型一定程度上与 Mosca(2018) 提出的基于策略的灵活提取解释相吻合,进一步揭示了多语者语言控制的弹性特质。
4.3 对语言控制其他成分的探索
对于多语者词汇提取中的语言控制,认知神经证据表明,语言控制是具有多重结构的复杂系统。单纯聚焦某一层面,比如抑制,还不足以解释多语者词汇提取背后的语言控制机制 (Abutalebi & Green,2007)。近年来,研究者也在积极拓展语言控制的其他层面,比如注意控制成分对多语者词汇提取的影响。Dong 和 Li(2019)以口译译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注意控制模型 (attentional control in interpreting)。注意控制的两种类型,即聚焦型注意(focused attention)和分散型注意(distributed attention)分别作用于语言控制的各个环节,表明了注意控制对多语者词汇提取的作用。此外,Liu 等(2020)以 29 名中-英-日三语者为被试,采用ERP 技术,记录被试在执行修订版的语言转换任务(该任务包括语言“重复”试次、“转向”试次以及“分离”试次)时大脑的反应。结果显示,语言间的转换与主动性控制(proactive control)密切相关。主动性控制的作用在于监管说话者从之前的语言任务图式脱离出来的过程。多语者若具备较好的主动性控制能力,在语言转换情境中可以用较少的认知资源进行更新与保持与目标相关的语言信息。以上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说明了注意控制、主动性控制对多语者词汇提取的作用。而除注意控制和主动性控制外,其他控制成分对多语者词汇提取是否有影响,如何影响,还有待探究。
5 总结与展望
围绕多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词汇提取问题,本文回顾了近期相关的研究发现和理论解释。经过对近期文献的梳理分析,本文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言语产生情境、多维度语言经验、语言控制成分、时间进程、 特殊群体等五个方面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5.1 言语产生情境
情境影响多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词汇提取机制。以往研究多聚焦单语情境和语言转换情境下多语者的词汇提取机制。当前,有研究者开始聚焦其他情境,比如刘聪等(2019)探讨了语义冲突情境和面孔情境对语言产生中转换消耗的影响。在其他语言情境和非语言情境下,多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词汇提取机制如何,目前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此外,孤立情境下探讨多语者的词汇提取,并不能真正阐释言语的本质问题(Meyer,2019)。因此,探究真实语言情境下,也就是社会交互条件下多语者的词汇提取机制,亦是未来研究趋向。
5.2 多维度语言经验
先前研究多聚焦语言熟练水平、 语言类型等因素对多语者词汇提取机制的影响 (De Bot,2004;Mosca,2018),然而 DeLuca 等(2019)提出多语实际上是由多维度语言经验构成的动态发展系统,例如二语习得年龄、二语沉浸时长、语言类型等因素。因此,未来多语者词汇提取研究还需关注各维度交互作用下的词汇提取机制。
5.3 语言控制成分
语言控制是多重复杂的结构系统,单纯聚焦某一层面,不足以解释其本质。尽管已有研究表明语言控制中抑制控制、 注意控制成分和主动性控制在多语者词汇提取中的作用,但其他控制成分是否也作用于多语者的词汇提取,如何作用,有待进一步探究。
5.4 时间进程
单语者词汇提取的时间进程已达成共识。单语词汇提取分为词目检索和形式编码两个阶段,其中词目检索阶段在时间进程上表现为200ms~275ms区间; 形式编码阶段在时间进程上表现为275ms~455ms 区间 (Cai,Ouyang,Yin & Zhang,2020)。然而,多语者词汇提取的进程如何?多语者词汇提取两阶段的具体时间进程是否会因多种语言词汇的共同激活和干扰竞争的影响而比单语者在时间进程上更为滞后? 这有待进一步探究。
5.5 特殊群体
多语者中的特殊群体,比如患有痴呆症、失语症以及帕金森症等症状的多语者,因各种临床症状而出现语义受损。对于特殊群体在言语产生中词汇提取是否受语义影响这一问题,有研究者根据患有原发进行性失语症语义变体 (the semantic variant of primary progressive aphasia)的三语者在一年内不同语境下完成多项语言任务的情况,发现特殊群体的词汇提取确实与语义受损关联密切(Calabria,Jefferies,Sala,Moremas-Rodríguz,Illán-Gala,Montal,Fortea,Lieó,& Costa,2019),但关联程度如何,如何根据词汇提取与语义的关联在临床上指导改善特殊群体的症状,这有待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