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十年来西夏瓷器研究综述

2021-11-25马静楠

西夏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灵武西夏纹饰

□马静楠

“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1]西夏瓷器作为西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展现了卓越的手工技艺,凝结了民族的智慧与结晶。随着西夏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和对民间藏品的征集与鉴定,越来越多的西夏瓷器出现在学者的视野内,有力推动了西夏瓷研究的全面展开。四十年来西夏瓷器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相关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西夏瓷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研究。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以西夏瓷器为研究对象的相关论著,以研究内容依据,把西夏瓷器研究分为总体研究、制作工艺、装饰技法、“官窑”和“官窑瓷器”、艺术特色及其他方面这五类,归纳和总结各阶段的研究特点,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一、相关研究领域及主要内容

(一)总体研究

1.地区性研究。西夏瓷器主要集中在宁夏、甘肃以及内蒙古三地,其中宁夏灵武的磁窑堡和回民巷遗址、武威的塔儿湾遗址、内蒙古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市)等地都发现了大量西夏时期的瓷器或瓷器碎片,这是还原西夏瓷面貌的重要实物依据,也是当前解读西夏的宝贵实物资料,相关研究以此为基础展开。

钟侃《宁夏灵武县出土的西夏瓷器》(《文物》1986年第1期)一文对1975年宁夏灵武崇兴乡太子大队出土的一百余件西夏瓷器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和介绍。马文宽的《宁夏灵武窑》(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是对灵武窑址所出西夏瓷器最早的研究著作,在瓷器的类型、特点、装饰技法、烧制工艺、存在条件及历史背景等方面有初步的探析,认为灵武窑可能始烧于西夏中期。磁窑堡窑址的发掘证实了西夏有着高度发达的制瓷工业。书中还收录了部分从宁夏灵武窑出土的西夏和元代瓷器图像,图文并茂,资料丰富。随后出版的《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一书对宁夏灵武磁窑堡遗址的挖掘情况进行了整理研究,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遗物分析,将磁窑堡制瓷历史分为五期,并在附录中展示了遗址和大量出土器物的图像。孙昌盛、杜玉冰、余军、杨蕤《宁夏灵武市回民巷西夏窑址的发掘》(《考古》2002年第8期)是宁夏灵武市回民巷窑址的发掘情况报告,对遗址的分期断代、器表装饰和工艺水平、工艺渊源等作出初步判断。程云霞《宁夏及周边地区文物考古出土的西夏瓷器》(《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选择性地介绍了包括灵武在内宁夏石嘴山、固原、银川、西吉等地出土的西夏精美瓷器,对西夏瓷器的造型、工艺及纹饰等进行说明,总结了党项民族纯真质朴的审美风尚。王萍《西夏瓷器解析——灵武磁窑堡窑》(《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年)介绍了磁窑堡窑址的窑炉窑具、烧装方法、制作工艺、装饰技法以及部分灵武窑出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西夏瓷器。

钟长发《武威出土的一批西夏瓷器》(《文物》1981年第9期)介绍了甘肃武威文化馆文物队于1978年在一处窖穴所获西夏瓷器的基本情况。王琦《甘肃武威塔儿湾遗址出土西夏瓷器初探》(《文物天地》2019年第3期)一文,对1990—1992年塔儿湾出土西夏瓷器,从器物种类、造型、成型和烧制方法、胎质釉色、装饰技法、纹饰、铭文及工艺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孙寿岭《西夏瓷都——西夏时期武威的陶瓷制造业》(《发展》2011年第11期)从瓷窑情况以及古城西夏瓷器的烧制、种类、特点、生产机构等角度出发,展现了西夏时期武威制瓷业的发达程度。阎晶宇《甘肃武威地区出土西夏瓷器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黎李《甘肃馆藏西夏瓷器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别以武威地区出土西夏瓷器和甘肃博物馆藏西夏瓷器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论述了西夏瓷器的基本情况、种类特征、艺术风格等。其中,前者还运用层位学的方法将该地区出土瓷器分为早晚两期,证明塔儿湾窑址在元代还继续烧制着西夏风格的瓷器。

王志浩《准格尔发现西夏窖藏》(《文物》1987年第8期)介绍了1982年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处窖藏中出土的西夏瓷器。高毅、王志平《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发现西夏窖藏文物》(《考古》1987年第12期)对1985—1986年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发现的几批窖藏西夏瓷器进行了罗列介绍。

2.综合分析。在分区域研究以外,也有一些成果以西夏瓷器为题进行综合性分析。在论文方面,如李知宴《西夏陶瓷的初步研究》(《河北陶瓷》1990年第2期)是较早对西夏瓷器进行初步认识和研究的学术成果,论述了西夏陶瓷的类型和品种、突出特点以及和其他窑瓷的关系,探讨了西夏陶瓷独特的民族特征。王进玉《西夏的陶瓷砖瓦琉璃》(《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1期)总结了各地出土西夏瓷器的器型和特点,探讨了西夏制瓷工艺的民族风格。武裕民《与马未都先生商榷:西夏陶瓷工艺绝非“粗枝大叶”》(《东方收藏》2010年第1期)认为西夏陶瓷工艺生产规模大、种类丰富、历史悠久且器物精美,远销西域各国。杜静薇《试析考古出土西夏瓷器的制作工艺》(《丝绸之路》2014年第10期)一文从出土西夏瓷器的种类、造型、成型和装烧方法、胎质及釉色、装饰技法、纹饰题材、铭文展开讨论,指出西夏瓷器不仅吸收和继承了中原地区的制瓷工艺,而且还具有本民族粗犷质朴的特点。

在著作方面,李进兴《尘封的文明——西夏瓷器》(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书,就西夏瓷器的产生与发展、质地与成色、施釉与釉色、装饰工艺、造型等方面展开讨论,并在其后附有大量的西夏瓷器图片及图录资料。杭天《西夏瓷器》(文物出版社,2010年)总结了几十年来西夏瓷器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了瓷器的创烧、出土与窑址、工艺、分期、辨识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收录了大量西夏瓷器以及之前未展示的藏品资料,是研究西夏瓷器的又一力作。

另外,一些介绍西夏历史、考古、经济、社会的通论性著作中也涉及了西夏瓷器的相关内容,包括《西夏史稿》(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年)、《西夏文物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85年)、《西夏文物》(文物出版社,1988年)、《西夏美术史》(文物出版社,2001年)、《西夏遗迹》(文物出版社,2007年)、《武威地区西夏遗址调查与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西夏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西夏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等,上述著作都为我们进一步把握和了解西夏瓷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3.图录。图片的公布不仅是对文物资料的一次系统总结,而且对后续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张柏主编的《中国出土瓷器全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收集了我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20世纪以来在古代遗址和墓葬考古发掘中的出土瓷器约4000余件(套),其中第16集是对甘肃、宁夏、青海出土的西夏瓷器共62件进行了图像收集和介绍。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所收录的西夏瓷器大多是考古发现中重要的典型器物,在整体上反映了瓷器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但遗憾的是没有收录民间征集和个人收藏的西夏瓷器。从2014年起,由史金波主编的《西夏文物》甘肃编、内蒙古编、宁夏编相继出版,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夏文献文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这些著作系统科学地将通过挖掘和征集来的西夏瓷器作了详细的图录,对每件器物都编排了明确的代码,对器物进行全方位拍摄,不仅图版清晰,而且数据翔实,对瓷器的规格、形制、釉色、装饰、完整程度、收藏单位、定级情况等方面进行精准记录,是西夏瓷器研究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二)制作工艺

在探讨西夏瓷的制瓷工艺上,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对西夏瓷中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能进行实验探究,用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来分析、印证瓷器原料、胎釉成分、窑温、烧制技术等问题。最早的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宁夏灵武磁窑堡瓷窑遗址出土瓷片中微量元素的组成》(《考古》1987年第8期)一文,对出土瓷片进行微量元素的测试,获得这些元素的分布规律,得出宁夏窑古瓷中八大稀土金属含量同龙泉窑、磁州窑、钧窑等有明显不同,可以作为鉴别宁夏窑古瓷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李国桢、马文宽、高凌翔《灵武窑制瓷工艺总结和研究》(《中国陶瓷》1991年第1期)从原料、胎釉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能、胎釉的显微结构、窑具窑炉和烧制技术这四个角度探讨了灵武瓷的制瓷工艺。武裕民《西夏瓷及其烧制技术》(《历史深处的民族科技之光:第六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暨西夏科技史国际会议文集》2002年)通过分析西夏瓷器的烧制技术、器物造型、生产技术、文化内涵四个方面,提出西夏瓷器在制作工艺上不仅学习了中原烧制瓷器,而且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西夏文化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实验仪器的更新,在分析瓷器的时代特征方面学者们又有了新的测算方法和数据,特别体现在对西夏瓷器烧制温度变化的测量。宋燕、王效军、李晓莉、马清林《西夏名窑——宁夏灵武窑出土瓷器研究》(《中国陶瓷》2010年第11期)一文,以宁夏灵武窑出土的陶瓷碎片为研究对象,运用了现代仪器测试的手段,对瓷胎、瓷釉的化学成分、微观显微结构进行分析,得出西夏瓷釉料主要为钙系釉、瓷器烧制温度多在1100℃—1150℃之间(部分可能在1200℃以上的结论)。张茂林、王建保《西夏缸沿子和贵房子窑址出土白瓷的分析研究》(《201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2015年)通过对缸沿子和贵房子两处窑址出土的白瓷经过实验分析,得出其在化学成分上呈现“高硅低铝”的元素特征,同北方典型瓷器以及西夏时期灵武窑瓷器有着较大差别,认为白瓷烧制温度在1250℃左右,胎体已基本烧结。李进兴《西夏瓷器胎釉原料与窑温关系探析》(《西夏学》2016年第2期)认为西夏黑青釉主要采用当地的黄土釉,白釉的釉色主要成分是石膏、瓷土和玻璃组成;釉色和胎色因窑温的高低不同,从而发生窑变,使烧制出来的瓷器产生不同的颜色。

(三)装饰技法

西夏瓷器的装饰技法是学者们关注比较多的研究领域,这些研究一方面较多关注西夏瓷器极具特色的纹样题材和工艺技法,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对西夏瓷上的款识和文字的识读。

1.纹饰与技法。西夏瓷器上的装饰纹样,题材丰富且构图精美,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其中有数量众多的植物花纹和动物花纹,也有图案纹、几何纹等其他样式。在工艺技法上以刻釉、剔刻釉为一大特点,用此技法制作的瓷器胎色与釉色之间形成了色彩的强烈对比,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

学者们研究西夏瓷器纹饰技法的文章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对瓷器上单个花纹的研究,且以牡丹纹为主。李进兴《文物上的牡丹纹饰揭秘》(《收藏界》2002年第4期)、《西夏瓷器上牡丹花纹的重新解读》(《东方收藏》2015年第5期),汤兆基《天斧凿石 肆意强悍 西夏牡丹纹饰瓷器》(《上海工艺美术》2011年第4期),唐文娟《西夏瓷上牡丹开》(《大众考古》2017年第10期)等,这些研究都以西夏瓷器上的牡丹纹饰为研究对象,认为出现大量牡丹纹饰与中原的牡丹文化和牡丹的美好象征意义、统治者热衷学习汉文化的先进技术以及西夏人对美满生活的向往有关。除此之外,还有对山花纹饰的研究,如李进兴《西夏壁画与瓷器上的山花纹饰》(《收藏界》2002年第9期)认为西夏壁画和西夏瓷器中山花纹饰的广泛应用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山花生长在西夏人崇拜的天都圣山之上,二是与西夏人尚白崇黄的习俗有关。

另一类是总的对西夏瓷器的纹饰、技法进行详细对比和梳理分析,以凸显西夏瓷器独特的装饰之美和工艺之精。何继英《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两件西夏瓷瓶兼论西夏瓷器研究概况》(《上海博物馆集刊》2000年第1期)一文,将西夏黑釉剔刻花牡丹纹经瓶和黑釉西夏文瓶同灵武窑出土的西夏瓷器作对比分析,指出西夏黑釉剔刻花牡丹纹经瓶采用了剔刻釉的装饰技法,但在开光数量、牡丹花细部、纹饰布局上与灵武窑瓷器有所区别。张莉《西夏灵武窑瓷器的装饰纹样研究》(《美术大观》2012年第6期)从装饰手法和装饰纹样的角度解读灵武窑瓷器特点,总结了灵武窑瓷器纹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纹样寓意吉祥,体现了西夏人民“消灾纳吉”的精神需求。于孟卉《西夏瓷器纹饰刍议》(《东方收藏》2016年第9期)一文,详细列举了西夏瓷器上丰富的装饰纹样以及朴实的装饰手法,认为西夏瓷器纹饰反映了西夏文化对中原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表现出游牧民族豪迈淳朴的审美观点。刘文静《西夏瓷的纹饰图案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通过对西夏瓷器纹饰图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认为西夏瓷纹饰独具特色且对现当代艺术有着重大的启发作用。杜玉奇《西夏剔刻划瓷研究》(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一文,专门以剔刻划技法制作的西夏瓷器为研究对象,从基本资料、器型及特征、装饰纹样三个方面把握西夏剔刻划瓷的特点,呈现出西夏剔刻划瓷的面貌,认为西夏剔刻划瓷对中原地区的瓷器生产既有继承又有创造,且自身拥有与辽、宋、金不同的瓷器风格。

2.款识与文字。西夏瓷器上的款识不仅有汉文,还有西夏文、梵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及一些图案或特殊符号。近些年来,学者们对西夏瓷上的款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李进兴《说说西夏瓷器的落款》(《东方收藏》2010年第8期)一文,介绍了十多种西夏瓷器上的落款,并依次对这些落款内容进行剖析。张雪爱《西夏瓷器款识述论》(《西夏研究》2015年第3期)一文对西夏瓷器上的款识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认为形式多样的西夏款识是了解西夏瓷器文化的重要途径。黎李《略述甘肃馆藏西夏瓷器上的文字》(《中国陶瓷》2015年第8期)以甘肃博物馆藏西夏瓷器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了馆藏西夏瓷器上的文字,指出西夏瓷器中的文字多数为墨书,大多是工匠的姓名或者是拥有此件器物主人的名号。其中,通过对一件西夏墨书褐釉剔花残瓷罐上的文字研究,推测这件器物是因烧制时不合规格或质量不合格而废弃的,因而在瓷器上留有直接批注验收意见的标记。

(四)“官窑”和“官窑瓷器”

近年来,学者们对于西夏是否存在“官窑”和“官窑瓷器”认定又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和认识。张燕、王建保《贺兰山贵房子窑初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9期)提出,贺兰山贵房子窑是寻觅已久的西夏官方窑场。与之观点不同的如杭天的《西夏官府瓷与西夏“官窑”》(《收藏》2013年第10期)认为西夏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官窑,灵武窑是一处官、民混烧的西夏中心窑场。李发军《西夏官窑瓷器》(《收藏界》2019年第3期)同样认为宁夏灵武磁窑堡窑、甘肃武威塔儿湾窑是官、民混烧的西夏中心瓷窑场,既烧制民用瓷器,同时也生产官窑瓷器,如“官造”茶叶沫釉梅瓶和“官”字黑褐釉瓷片就是其中代表。王建保、马新田、冯冕《试论宁夏灵武窑的窑场属性——兼论官窑概念》(《中国陶瓷》2020年第8期)提出灵武磁窑堡窑属性不是狭义上专供宫廷的官窑窑场,而是属于广义上的官窑即由西夏各级官府投资、经营的窑场,其产品由官府掌控分配。

(五)艺术特色及其他方面

西夏不仅吸收了中原王朝和其周边民族的制瓷文化与技艺,还在此基础上烧制出有所改良和创新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浑厚大气的西夏瓷器。学者们在探讨西夏瓷的艺术特色上多偏向从瓷器器型、釉色、装饰花纹、技法等角度入手。金韵《西夏瓷器的民族艺术特色》(《检察风云》2011年第16期)一文指出,西夏瓷器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独特的地方性,另一方面又吸取了周边地区的文化因素。王茜《赏析西夏瓷器的意境之美》(《收藏界》2018年第6期)以西夏瓷器的造型、釉色和装饰为切入点,致力于分析西夏瓷器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意境美学特色。巩朋《甘肃西夏瓷器剔刻花纹饰形式美刍议》(《中国包装》2018年第8期)一文,从形式美学的角度对西夏瓷器剔刻花纹饰进行剖析,揭示了西夏瓷器剔刻纹饰善于运用各种视觉构成和对比关系,营造出强烈的空间感和动态美,形成了粗犷明快、质朴厚重、极具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赵龙《西夏瓷器民族风格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一文提出,西夏瓷器造型风格质朴、豪迈大气,其民族特色的形成与游牧民族风俗习性、对外贸易交流的吸收借鉴、磁州窑工艺的影响、尚白习俗等有很大关系。李五奎《简论西夏瓷器文化》(《西夏研究》2019年第4期)认为西夏瓷器文化受到了中原地区以及中国北方瓷窑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关于西夏瓷器个别典型器物和鉴定方面的研究。如山丹《浅论西夏扁壶》(《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从西夏扁壶造型、纹饰的演变入手,揭示西夏扁壶具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方石《西夏瓷真赝对比五例》(《收藏》2010年第11期),对比了五例西夏灵武窑刻花瓷真品同赝品之间的区别。李进兴《略说后刻工的仿西夏瓷器》(《东方收藏》2015年第1期)对现代仿造的西夏瓷器鉴定方法进行了总结。

二、阶段性研究总结和未来展望

通过梳理近四十年来西夏瓷器相关成果,以21世纪为分水岭,可将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阶段学术界关于西夏瓷器的研究主要的特点有:1.成果数量较少,主要有马文宽的《宁夏灵武窑》,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的《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及十几篇论文。2.在研究内容上,大多集中在对各地区相继出土的西夏瓷器的挖掘介绍、数据测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文宽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宁夏灵武窑》一书,该书总结了宁夏灵武窑出土的西夏和元代瓷器的类型、特点、装饰技法、烧制工艺等内容,并附有大量的图片资料。不仅如此,还有学者利用物化仪器对出土瓷器进行初步的实验分析,探寻瓷器中的元素组成、微观结构特征等问题。3.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利用了考古学和历史学这两大传统研究方法。通过对各地西夏瓷窑遗址的勘察和考古、对西夏历史基本资料的考据,来初步探究西夏瓷器的民族特点。

第二个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有:1.研究成果数量的激增。进入21世纪相关成果有近百篇,研究成果的形式包括论文、著作、图录、学位论文等。2.研究领域的细化与拓展。随着西夏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西夏瓷器的考古发掘和民间征集,学术界在研究领域上不断延伸,包括总体研究、制作工艺、装饰技法、“官窑”和“官窑瓷器”、艺术特色及其他这五大方面,既有全方位的论述,也有具体而细微的分析,夯实了西夏瓷器研究的基础。例如杭天的《西夏瓷器》一书,不仅对西夏瓷器的研究成果进行全盘总结,而且对包括装烧方法、品种、装饰手法和花纹等细节方面展开了具体而详尽的分类阐述。3.研究更加深入。学者们在已有的西夏瓷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西夏历史背景以及西夏文字识读探讨西夏瓷器的器型、纹饰及其文字记录所反映的时代和民族特征。例如,除了对瓷器纹饰技法进行梳理突出其民族性外,近些年还注意到西夏瓷上的落款和文字,探寻其背后的意义。黎李的《略述甘肃馆藏西夏瓷器上的文字》就是通过一件西夏墨书褐釉剔花残瓷罐上的西夏文字,推测这件器物是因烧制不符规格或质量不合格而被废弃。4.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在继承史学研究传统的基础上,不仅利用了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还注重将对比分析法、现代科技实验等方法运用到相关研究中,以此探讨西夏瓷器的工艺和特征。例如宋燕等《西夏名窑——宁夏灵武窑出土瓷器研究》一文就利用了很多新型现代科学仪器,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方法得出胎釉的化学成分、瓷釉原料的基本配比和烧瓷温度等结论。

综上所述,西夏瓷器研究在学界专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下已经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但是纵观西夏瓷器的研究现状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一方面,对西夏瓷器的研究中应该重视多视觉多维度探究,加深西夏瓷器文化与西夏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同时与传统史料相结合,与民族学、文字学、美学、化学、物理学等其他学科交流与合作,使研究丰满起来。另一方面,对于西夏瓷器的研究领域主要还是集中在概述性总结和装饰纹饰、技法上,大多学者将西夏瓷器与中原瓷器相比较,以此探讨西夏瓷器的特点,鲜有具体的将西夏瓷器同其他少数民族瓷器进行对比的研究,探讨其他少数民族瓷器对西夏瓷器的影响。

西夏瓷器是西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凝结民族智慧的创造。重塑西夏瓷器的历史,既能丰富中国陶瓷史的内容,又能揭示西夏上层与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面貌,推动西夏学研究的深入,同时也可以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将西夏瓷器的元素应用到现代制瓷艺术中,以凸显古瓷文化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灵武西夏纹饰
带状纹饰的类型
早熟灵武长枣果实糖代谢酶与早熟的相关性
蜡染的纹饰探讨
雕漆纹饰的修复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西夏“上服”考
试述西夏军抄
再考西夏的马
壳聚糖对灵武长枣保鲜效果研究
灵武长枣水提多糖结构特征及理化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