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社会:符号互动论视域中的医患关系考察
2021-11-25张潇天
张潇天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医患关系从宏观层面上是人际互动的重要组成,从微观层面上即是双方主体通过语言及非语言符号的相互交流。在医患之间的互动中,由于双方主体都有各自自身情景定义与情景分析,而这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行为反应往往会出现错位,因而陷入“自我与社会”的层层矛盾之中。本文将借用符号互动论具体阐释防疫工作中医护人员与患者两大主体的行为表现,探析行为表现与角色定义出现分歧的原因,由此厘清医患之间出现问题的缘由,并为缓解其关系提供可行之策。
一、“自我与社会”的错位:医患关系现状
医患之间产生的行为结果其本质都是由互动引起的。细究其间的互动都是以符号为媒介来解释或确定相互间行动的意义。例如:医护人员与患者这两个词语是有形的符号,而医患互动过程中的动作言语等则是无形的符号。正如托马斯所阐释的由人们主观经验所构成的情景定义[1],这种介于客观环境与行动表现之间,必须与情景相结合的分析方式,可以解释为何医患间关系仍令人忧心。目前,对这些问题的相关探究主要以宏观整体的视角为主,即主要针对医疗结构及医疗体系等方面展开分析,这种宏观的视角有利于我们对医患关系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但实质上却是一种静态的观察,还没有在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对医患关系的平衡展开进一步讨论;同时,也缺乏从微观视角出发对于医患之间的罅隙,以及医患互动中个人与社会所表达的不同内容的内在揭示。
现阶段,我国的医患关系在不断调整发展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质量和健康已经成为人们新时代的需求。但是由于人们所处情境不同,在自我与社会的认识过程中往往存在差异,需求与差异并存,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首先,就医过程中信息交流不充分。问询及谈话是医生和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医患之间的重要交流内容。目前,医患之间在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内容交换不完全、信息解释不充分等[2]。其次,客观环境影响力日益凸显。近年来,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投诉频繁,如医务人员行为不符合医护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态度冷淡等。最后,医患之间自我与社会角色与认知错位。在医疗活动中,医护人员与患者由于不了解对方的角色性质,容易因误解而产生认知错误。
二、符号媒介的制约:医患关系问题产生
符号互动论是当代社会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从20世纪初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微观层面的人际互动开始,到詹姆斯第一次提出“自我”概念,认为人所拥有的认知自己的能力是从经验情境中得来的,再到后来米德孕育了符号互动论的根基思想,布鲁默正式将其命名,并将其定义为一门贴合实际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方法,我们逐渐开始使用符号互动论来分析社会的各种事项。个人借助符号互动得来的产物就是社会,符号互动论强调社会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发展实体,是经由不断的沟通、互动及相互交往的过程形成的。符号互动论的核心即是符号,包括文字、图案等,甚至在交往过程中个体肢体语言也是一种符号[3]。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自我认知,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这种认知,在社会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当中形成相互交往关系,这种平衡关系有利于人们处理和应对外在事务。本文将以符号互动论为理论依据,揭示问题出现的原因。
首先,是医患双方符号的认知错位。每个人由于所处客观环境下的情境定义不同,同时情景分析下的社会分工也不同,因而在这个社会上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符号互动行为。从另一方面来说,每个人自我认知和社会所赋予的认知也都因情境不同、角色扮演不同而存在偏差或错位。在医患间的医疗互动行为里,医护人员和患者双方都分别扮演着两种差异显著的角色,无论从个体心理还是社会所赋予的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不同。为何在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互动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一方面,在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兼具的同时,医护工作者却往往容易忽视患者对医学相关专业知识及信息掌握的空白,以及对医疗过程中易出现风险问题的认知不足。很多时候,医生虽然有着对于自身角色的认知,但在面对许多患者的诘问之时,却无法避免因此而产生的职业倦怠;另一方面,患者及患者家属常认为自己在这种医疗互动中处于社会弱势地位,认为自己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怀,因而对医护人员施以巨大压力。在这一情境中的患者,并没有认真考虑双方符号所体现的内涵,只用自身符号表达疾病的痛苦,并没有考虑到医护工作者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也有自身角色所赋予的符号表现,在医疗互动过程中,医护工作者和患者都过多地强调自身符号认知,忽略自己应调整的角色认知,提出超出角色水平的期望,严重阻碍了医疗活动的有序进行。
其次,是医患符号认知错位下的信任程度降低。这是导致医护工作者与患者之间存在罅隙的重要原因。二者之间信任程度降低,导致在医疗过程中相互猜疑、相互防范。患者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病情信息,医护工作者也存在自我保护机制,为避免麻烦只说有利于自己职业或角色的话语;而患者及其家属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个别患者一旦对医生的治疗方案不满,或对医生的诊断结果产生疑问,就会选择过激方式,使医护工作者不得不设防。信任危机使医患之间产生了“距离悖论”,患者及其家属既依赖于医护工作者为他们治病解难,又不信任他们,致使医护工作者与患者家属的互动沟通越来越难。
最后,两大主体间符号互动方式存在差异。任何主体间互动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各大主题符号互动的方式,即表达和沟通的方式及能力。医患之间由于工作环境不同、职业不同,主观性格、年龄等的差异,使符号互动的过程产生障碍。在某些医院,部分医护工作者因为每天接诊上百患者,容易忽视患者的个体病情,仅依照惯性思维统一、机械化问诊。一些患者及家属由于不了解医学知识,对自己的病情难有一个客观的描述,在医生面前常常答非所问;有时出于对医护工作者权威的认知,即使不懂,也不敢询问。
三、“社会我”的构建:缓解医患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除了要调整国家政策,医护工作者和患者之间的符号互动也至关重要。良好的医护工作者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互动是尊重生命、信任彼此的沟通交流,也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从“知”与“行”两方面来重新审视如何从“自我”转变到“社会我”,使和谐的医患关系成为可能。
首先,无论是医护工作者还是患者,都要认识到促进医患间良好符号互动的重要性。本文所讨论的医患关系的本质是两大主体间的符号互动。当前医患间互动紧张,信任度不断降低,主要是由于双方并不能站在对方的位置上体会其符号含义。在疫情期间,缓解医患关系迫在眉睫,要求医护工作者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不断调整自我认知,并时刻关注社会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同时,要求患者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信任医护工作者并积极配合治疗。只有将认知转化为切实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其次,明确自身及对方所代表的符号含义,提高符号互动的有效性。社会中存在很多互动交流,每个人在其中都有一定的符号含义,担当一定的角色,并利用这种符号或角色与他人沟通交流。但每个人的社会角色及符号含义都是由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因素影响而成,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感受着自己与他人的角色定义及符号内涵,并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和对自我的认知,观察对方角色特点,增强互动能力。医护工作者与患者互动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符号含义的确定,即社会角色的扮演。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都应当对自己的符号和角色有正确的认识,明确社会对自身的认知,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同时也要寓知于行。医护工作者要认真履行悬壶济世的职责,扮演好医务人员的角色;患者及其家属要不断调整对自己的认知,清楚医护工作者的角色认知。虽然由于所处的情境不同,自我与社会的认知之间存在差异,但通过换位思考,领悟他人的符号内涵,理解他人的角色认知,不断调整自身的符号认知,也会使医患关系变得融洽。
再次,关注医患之间的非语言符号的意义。符号互动论认为非语言符号即肢体语言在沟通互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传递信息,还有助于感情沟通,思想表达,让患者感受到关心与爱护,有利于患者了解病情,进而提高医疗过程的有效性。医护工作者要避免使用不当的非言语符号,使沟通难上加难,甚至贻误患者的治疗时机。为确保医疗活动高效进行,要不断调整非语言互动方式,拉近两大主体间的距离,促进信息的有效接受,缓解紧张气氛。医生为患者治病时,控制其紧张情绪更有利于病情的缓解。良好的非语言符号的使用,有利于医护工作者在施救过程中切实了解患者需求,明确治疗进度,促进双方对彼此符号含义的进一步了解,将自我与社会的认知相结合,展开良好互动。
四、结语
符号互动论强调了互动、解释及符号意义在人际沟通动态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这一理论也认为现代社会中各主体间的互动都必须经过一个内部解释和定义的过程,而正因为这种定义在不同主体的认知体系中会产生差异,因此医患之间总免不了矛盾重重。只有在明确符号互动的重要性后,理解自我与社会的符号含义,两大主体都能从自我转变到社会我,并换位思考,坚持科学理性地双向沟通交流,医护工作者才能更大程度地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同时,患者也应理解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才能提高医疗的有效性,建立和谐理性的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