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内涵与实践研究
2021-11-25夏雅妮程杰莹
夏雅妮 程杰莹
(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当前,中国社会总体保持着稳步且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立足新时代、明确新形势、把握关键、突出重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1]新时代的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接班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忠诚实践者,广大青年须砥砺理想、拼搏实干、锤炼品格、奋发创新。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的理论内涵和丰富实践充实着中华民族百年教育大计。
一、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内涵
1.爱国思想的理论根基
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阐述无产阶级民族和国家理论来体现爱国主义,直指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革命与发展,抨击各种狭隘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无产阶级革命色彩鲜明的特殊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思想便扎根于民族爱国主义以及国际主义精神之中。因此,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虚无的。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分析出民族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演化的产物,由语言、地域的纽带结合的共同体,而国家的阶级性、历史性代表着共产主义最终是要实现无产阶级的胜利,消灭阶级纷争。因此,国家(包括国家意识)与国家情感也终究是要消亡的,列宁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空洞的“民族文化”,在《论大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中点明了爱民族语言文字、爱自己的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强调尊重、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这对于在新形势下继续发展我国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繁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福音书”。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工人广泛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思想,早期共产主义者也高举起理论旗帜,为中华民族民主革命造势。爱国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成为青年无产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源源不竭的新生动力,汇聚了人民群众作为国家主人的强大力量,同时被赋予了广大群众热情且崇高革命精神,在共产主义实践中得到升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引申为爱社会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少年抓起,聚焦于青年,青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持之以恒地鼓励青年为民奉献、为国图强,培育一批深谙国情、国史、党史的时代新人。
2.中华民族优秀爱国传统的文化底蕴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伟大而渊源的民族文化,璀璨的爱国传统便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分子。中国人民历代以来的爱国传统,早已融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性格和气魄,成为汇集民族力量、展现民族形象的强大精神信仰。
从古代的爱国传统开始,就有众多有志之士表达出了崇尚国家统一、团结、反对分裂的理念,如孔子提出的“一匡天下”,荀子所说的“文王载百里而天下一”,更有南宋爱国名将岳飞在《满江红》中的“怒发冲冠”表达出的浓烈爱国精神,著名诗人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和直至生命最后时刻对“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殷切期望。这些爱国思想和英雄豪杰的事迹,不仅给予了古代人民在危难时刻誓死卫国的勇气和力量,也在历史的积淀中与中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为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代的爱国传统主要表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大批爱国人士对救亡图存之路的不断探求。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拯救国家的危亡,成为近代爱国传统的内容。从最初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壮举,到“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秋瑾,以及孙中山领导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辛亥革命,都是爱国志士爱国精神和救国实践的生动诠释。
以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为起点,我国的爱国传统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迈入了新的征程。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当时的爱国传统表现在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获得最终的民族解放。同时,作为历史上最纯粹、坚定的爱国政党,从大革命到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共产党人都用热血践行着爱国这一主题,并开始将爱国主义与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的道路紧密相连,成为新阶段的最强音。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延续到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阶段,增添了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爱国主义和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并且在时间的沉积中逐渐内化为个体意识,具有一定的政治特点。
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爱国传统文化,构成了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内涵,对青年一代延续文化基因,厚植爱国情怀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该推陈出新,让时代精神滋养传统爱国文化,推动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1.“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勤奋学习、增长才干的主体角色
对于在校青年大学生和青年科研工作者们来说,“读书学习”是第一要务,心无旁骛,平心静气地刻苦学习,读好“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把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练习到位,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铭记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时刻充实完善自身,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统一。青年科研学者在专业领域发挥所长,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推进科研,灵活解决实际困难,秉持科学精神,多思索、敢质疑、大胆创新、锐意探究,不怕失败、反复尝试。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以踏实肯干的求知态度、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去面对学习、工作与未来生活出现的各种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学生讲学习、多调研,在教室学理论,在田野搞调研。他谈道,“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2]在家乡建设过程中,力求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战,踏实做人,诚恳做事,青年人要往需要的地方去,去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青年做基层工作,要有忍耐力,能以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行政能力反馈坚韧的工作品格,多结合实际,多积累心得,吃得起苦,挑得起大梁。
2019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新时代、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各项具体措施,既要持之以恒地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又要把握住新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命。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全民抗疫的历程,也是在接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考验。举国战“疫”期间,教育部社科司、人民网联合举办“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全国各校青年师生在社交上展开话题讨论,深化国情认知及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各高校研究生立足自身科研计划,借助优质的线上资源,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方法自主展开科研活动,抓住现实问题,贡献学术思想,为战“疫”交上一份份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术答卷。广大高校科研工作者坚守科研初心,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如疫情暴发之际,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师生们提前结束假期,不畏风险自请返校,开展科研攻关;北京高校20多个“高精尖创新中心”科研人员,与时间赛跑,加速科研攻关,加大科研成果产出,为抗击疫情提供锋锐的科研武器。当“特殊事件”降临,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公知、维系团结,也唤醒着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群体力量。
2.“后浪入海,无问西东”:抗击重大疫情、汛情的社会担当
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始终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3]当代青年也始终拥有担当精神,身体力行,不辱使命,始终将个人发展与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前途紧密结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一次次在时代的激流中奋勇前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在武汉爆发,在这场全民抗疫的环境中,当代青年以不畏艰险的勇气和担当冲在一线,展现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爱国情怀。来自陕西的“00后”男孩朱如归,毅然决定去武汉当志愿者,“当国家遇到困难,这是我应尽的义务”,简单的一句话表达的却是对国家最坚定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湖南长沙的“90后”小伙郑能量,选择在封城后做一名车队志愿者,奔波在武汉每个角落,为防不测,他在朋友圈写下“最后的话”;湖北荆州的“95后”女医生甘如意,历尽艰辛,骑行300多公里到岗上班,只为站在一线与同事们共同抗疫;“年轻一代应该有担当,作为医护人员,我不能退缩”这是24岁的护士李慧在请战书里的文字……青年一代怀着一颗爱国心,共担社会大任,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
大疫之后的大汛是2020年对我国的又一项重大考验。自6月以来,南方多地迎来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汛情在多地多点发生。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危急关头义不容辞地站了出来,勇挑时代的重担。一支支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各级党和政府的组建下迅速投入到救灾任务中;在每一处抗洪抢险的大坝上,总有一大批青年子弟兵及消防救援人员的身影,在日夜守卫着家园。他们不畏困境,奋勇前行,继承并发扬前辈们的抗洪救灾精神,将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当代青年是值得行信任和托付的一代。
三、结语
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来说,爱国主义是引领其成长和前进的鲜明旗帜,深化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就是要明确爱国主义的新内涵和要求,帮助青年一代深刻认识到其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同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筑牢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有冲突时应服从国家利益的观念,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青年更应该结合当下发展的新形势,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在实践中绽放青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