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轮志书人口门类编写浅议

2021-11-25詹跃华

广西地方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口数量门类志书

詹跃华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省地方志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06)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区域、特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口门类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一个地区人口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体现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的关系。鉴于第一、二轮志书在人口门类的编写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使第三轮志书人口门类的归类设置更趋合理、篇目构建更趋完整、内容记述更趋全面,准确完整地反映一个地区人口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笔者试做简要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一、前两轮志书人口门类编写存在的问题

第一、二轮修志由于认识不够到位,导致人口门类在归类设置、篇目构建、内容记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口门类的归类设置差异较大。在志书人口篇目归类设置中,有的归入自然(地理)部类,置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部类之前,如河南省《鹤壁市志(1986—2000)》在第一篇“环境资源民情”设第一章环境、第二章资源、第三章民情,其中第三章“民情”设第一节“人口”;有的归入社会部类,置于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部类之后,如江西省《广丰县志》(1988年版)在第六编“艺文”之后设第七编“社会”,下设第五十四章“人口”[1];有的与民族门类并列成篇,置于自然(地理)部类之后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部类之前,如江西省《上饶地区志(1991—2000)》在卷二“自然环境”和卷四“城乡居民生活”之间,设卷三“人口、民族”[2];有的独立成篇,置于自然(地理)部类之后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部类之前,如四川省《大邑县志续编》(1986—1992)在第三篇“自然地理”和第五篇“党派群团”之间,设第四篇“人口”。二是人口门类的篇目构建漏项较多。在志书人口篇目构建中,有的仅设人口数量与变动、人口分布、人口构成、计划生育四个分项,而人口素质、人口与社会未列入;在人口数量与变动分项中,有的只设人口数量、人口迁移两个小项,未设流动人口;在人口构成分项中,有的只设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民族构成三个小项,未设职业构成、婚姻构成、姓氏构成。三是人口门类的内容记述要素不全。在志书人口门类记述中,对人口素质的记述比较欠缺,如有的记述了人口的文化素质,但作为人口身体素质组成部分的残疾人问题、地方病问题、人口平均寿命问题等未有记述;对人口与社会关系的记述未涉及,如人口的数量和素质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文明程度、生态环境有什么关系没有记述。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编纂人员要认真研究,逐一加以解决,使第三轮志书人口门类编写更加科学,更能体现时代精神。

二、关于第三轮志书人口门类的归类设置

人口既是一个生物群体,也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不论是将人口门类归入自然(地理)部类还是社会部类,都是不妥的,第三轮志书人口门类应独立成篇,或者与民族门类并列成篇,置于自然与社会的结合部,即自然(地理)部类之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部类之前。其理由有三点:第一,这是由人口自身的属性所决定。在人类社会里,人是社会的根本。正是由于人的繁衍生息和实践活动,才有了社会的发展变化。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社会的存在、延续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都离不开人,人是一切生产的主体。所以,人口应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并驾齐驱,而不应从属于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第二,这是由人口自身的重要性所决定。社会生产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对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发展都有重大的制约作用。这不仅表现在社会经济生产上,也表现在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因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决定社会的需求和消费,社会的需求和消费又决定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人类自身的生产能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又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与繁荣,影响到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到社会道德风尚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从而影响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第三,人口自身的属性和重要性决定人口门类应处于自然和社会生产之间承上启下的位置。自然(地理)门类记述的是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各种地下、地上资源,即进行物质生产和各项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人口同样是进行各种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它不仅与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样重要,而且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把自然资源同社会生产联系起来。因此,人口门类应置于自然(地理)部类之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部类之前,以使其承上启下,同时这也是对人口属性及重要性的准确客观反映。

至于第三轮志书人口门类是独立成篇还是与民族并列成篇,应从志书的总体结构来考虑。如果志书采用大篇体式结构,因为人口内容比较单薄,就需要考虑与其他篇章篇幅平衡的问题,此时最好将人口门类与民族门类并列成篇;如果志书采用中小篇体式结构,就可以将人口门类独立成篇。

三、关于第三轮志书人口门类的篇目构建

人口门类在第三轮志书中独立成篇或与民族门类并列成篇,其基本篇目如何构建呢?

1985年4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第十条指出:“志书篇目的确定与取舍,应从现代化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的实际出发,既要继承旧志的优良传统形式,更应有所创新增益。”有关人口门类的社会分工比较分散,人口的出生、死亡、迁移等户籍问题归公安部门管,人口统计归统计部门管,计划生育由卫生健康部门管,而人口政策则由政府直接管。显然,按照社会分工设置篇目无法做到。作为第三轮志书人口门类,理应对社会主义人口规律有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反映。根据这一要求,人口门类的基本篇目可构建如下:

人口设为篇,由人口数量与变动、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素质、人口与社会、计划生育六章组成。第一章“人口数量与变动”设第一节人口数量、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流动,第二章“人口分布”设第一节行政区划人口、第二节城乡人口,第三章“人口构成”设第一节性别构成、第二节年龄构成、第三节职业构成、第四节婚姻构成、第五节民族构成、第六节姓氏构成,第四章“人口素质”设第一节人口平均寿命、第二节文化程度,第五章“人口与社会”设第一节人口与自然资源、第二节人口与农业经济、第三节人口与工业经济、第四节人口与消费,第六章“计划生育”设第一节计生宣传、第二节计生管理、第三节优生优育、第四节托育服务、第五节计生服务、第六节计生家庭扶助。人口篇如果设为章,那么前面的章设为节、节设为目即可。

以上人口门类的基本篇目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地区,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篇目进行调整、充实,但是有四个问题必须引起注意:一是人口与民族的关系。有的志书把人口与民族并列成篇,或把民族与宗教作为一篇,放入社会部类。倘若把人口和民族并列成篇,其篇名表述要准确,不能写成“民族人口篇”。人口与民族是两个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人口是指居住一定地区内的人的总数;民族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可见,先有人口,后有民族,应以“人口民族”为篇名。如江西省《南昌县志(1986—2004)》设第三篇“人口民族”[3]。二是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关系。计划生育可归入人口篇,也可放入社会部类。计划生育归入人口篇,有的志书不是以人口为标题立篇,而是以“人口与计划生育”为标题立篇,如河南省《焦作市志(1986—2000)》设第五篇“人口与计生”[4],这是不科学的。计划生育是人口内容的一个部分,它与人口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应设人口篇,把计划生育内容放入人口篇。如河南省《新野县志(1986—1995)》卷三“人口”设第一章人口状况、第二章人口控制、第三章人民生活。三是计划生育与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的关系。有的志书把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放在一起,设三项基本国策或国策实施专篇。如河南省《孟津县志(1986—2000)》第五卷“国策实施”设第一章人口控制、第二章土地管理、第三章环境保护。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三项基本国策,但它们不是同类事物。志书是“事以类从,类为一志”,把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放在一起,有归类不当之嫌,应把计划生育放入人口篇或社会部类,环境保护放入城乡建设篇,土地管理放入综合经济管理篇。四是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关系。有的志书把人口流动归入人口迁移,这是不恰当的。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所做的各种短期的、重复的或周期性的运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两种相似但又有区别的人口变动情况,它们不是统辖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应在人口变动章下各设为节。

四、关于第三轮志书人口门类的内容记述

志书的篇目是志书内容的提纲,人口门类的基本篇目则是人口门类基本内容的提纲。依据人口门类的基本篇目,第三轮志书人口门类不仅要记述人口数量、人口迁移、人口分布、人口构成、计划生育等内容,还要注意人口流动、人口素质、人口与社会关系等内容的记述,并运用纵横比较手法,尽可能把人口状况记述得更完整、更丰满、更全面。

(一)注意人口流动的记述

人口流动主要是指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人口分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第三轮志书在人口变动的记述上延袭前志是不够的。第一轮志书记述人口变动都是户口迁入地区和迁出地区的人口数量,即该地区迁入多少户、多少人和迁出多少户、多少人。在计划经济年代,户口关系在该地但人口经常外流,或户口关系不在该地但居住此地的人口数量较少,第一轮志书虽然忽视记述,但是问题不大。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口流动加剧,户口关系在该地但人口经常外流,或户口关系不在该地但居住此地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多,第二轮修志时一些志书还是记述该地区迁入多少户、多少人和迁出多少户、多少人,对户口关系在该地但人口经常外流和户口关系不在该地但居住此地的人口数量忽略不记,已难以反映本地区的人口实情。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人口流动更是频繁。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69.73%。可以看出,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第三轮志书再忽视记述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是绝对不可行的,因为各种流动人口数量都会从某一方面反映人口素质,以及它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第三轮志书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全面准确地记述本地区的人口变动状况。

(二)注意人口素质的记述

人口素质也称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本质的综合性素养和能力,其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口素质,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方面的特质,即人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广义的人口素质,包括人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志书反映的人口素质应取狭义,因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社会意识、传统习惯等方面的特点,不便用量化数值表示,并且掌握的资料有限,可以考虑暂不入志。在第一、二轮志书中,对人口素质的记述均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的记述内容太少,仅记文化程度一项,而对人口素质的其他内容则很少记述;有的对人口素质问题根本就没有记述。人口素质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概念,它的丰富内涵已为人们所重视,第三轮志书要把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记述得完整和丰满一些。一是集中记述人口身体素质。把与人口身体素质有关的残疾人、地方病、人口平均寿命等内容归入人口篇记述,不宜分散在民政和医疗卫生篇反映。记述人口身体素质,不仅要记述残疾人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要记述肢残和智残的人口数,以及交代致残的原因,以便吸取教训,加强防范,提高人口身体素质。二是深入记述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记述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要记述人口的文化程度状况及不同文化程度人口在各行业中的分布,还要记述科技人员的数量、比例及其行业分布情况。只有把这些资料记载下来,才能较好地反映人口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情况。三是准确记述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的目的是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调控人口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效果,可以用计划生育率来反映,第一、二轮志书对这方面的记述比较完整,但对如何提高人口素质的记述较少,第三轮志书应予以补充。在现实中,人们已注意到优生优育,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但溺爱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的不良后果也不容忽视。关于计划生育与人口素质关系的记述,有待进一步探讨及充实其内容。

(三)注意人口与社会关系的记述

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对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产生影响。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受社会生产方式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制约。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又影响社会发展的快慢。在人口与社会关系的记述上,第一轮志书基本未涉及,第二轮志书涉及较少,第三轮志书要加强这方面的记述,反映出人口与社会的关系。一是要反映人口数量变化与社会的关系。人口数量的增加,造成人均社会资源占有量的减少,如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等,都要进行记述,并作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人口数量的增加会造成物质消费的增加,物质生产的增长必须高于人口数量的增长,否则将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人口数量的增加还会造成劳动力过剩,劳动力的过剩势必导致失业率的增长,从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失业人员造成的社会治安案件等,均要在第三轮志书中有所记述。二是要反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加剧,贫困地区的人口不断向富裕地区流动,农村的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导致一些新情况的出现,如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解决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同时造成农村耕地抛荒。这些流动人口产生的正负作用,在第三轮志书中要有所反映。三是要反映人口素质变化与社会的关系。人口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平均寿命延长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我国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持续加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与社会做了哪些工作,人口政策又做出哪些调整?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科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率达到多少?等等。这些问题,应在第三轮志书中有所反映。对于老年人口问题,既可放在人口门类记述,也可放在社会部类记述。

(四)注意纵横比较手法的运用

记述人口门类的内容,不能用静止、孤立的手法,只记某一年的数字和某一地区的人口状况,看不出该地区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与提高,看不出该地区人口发展水平的高低,而要用纵横比较的手法,记述该地区的人口状况。一是运用纵向比较的手法记述人口状况,即运用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记述人口总体的发展过程。历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要尽量收集,将历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呈现本地区人口变动的轨迹。二是运用横向比较的手法记述人口状况,通过横向比较找出本地区人口发展水平的差距。可以将本地区人口的主要数据与周边同一级地区比较,也可以同上一级地区乃至全国比较,从而揭示本地区人口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只有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才能写出本地区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与提高,才能写出本地区人口状况有别于异地的个性特征,这样的人口状况记述才有深度。

总之,编写第三轮志书人口门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站在时代的高度,总结经验教训,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精品意识,把人口门类的归类设置得更合理、篇目构建得更完整、内容记述得更全面,更能准确地反映人口问题的本质属性,揭示人口问题的社会意义,提高志书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

猜你喜欢

人口数量门类志书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李欣:小众门类征集反而更占优势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首超15岁以下人口
千奇百怪的动物
情系志书藏古今
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
新疆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2020年前俄人口数量将增至1.475亿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