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缺理论视角的二十四节气名称翻译策略

2021-11-25张志艳

现代交际 2021年4期
关键词:意译音译现象

张志艳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广为流传。传统文化更是我们的宝贵财产和重要凝聚力,同时文化也促使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比如中国的茶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国家,到现在很多西方国家还流传着下午茶这一活动。而如今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的提高,中国的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欢迎、认可和重视。传播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因为它不仅使我们中国走了出去,中国文化为人所知,更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但是当我们要输出一些文化信息时,对方却不能感知,甚至无法理解,这样就会很容易导致文化传播失败或是传播不准确。而这一般是由于双方的文化和生活环境差异而造成的,我们文化中所有的,可能是另一国家文化中所没有的,也就是说,不同国家的文化并不能一一对应,这种空白现象叫作文化空缺,尤其在词与词之间的翻译更显著。因此,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更为准确和顺利,需要解决翻译中所遇到的文化空缺现象,同时要深入了解英汉的文化空缺词汇现象。本文作者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词在空缺理论下,向外传播时遇到的困难、原因以及相应使用的翻译策略。

一、空缺理论

1.定义

“空缺现象,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提出。霍凯特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语法模式时发现,不同语法模式中存在“偶然的缺口。”(屈冬,2017:61)“词汇空缺”一词起源于法语词“lacuna”,相当于英文中的vacancy,中文里的“空白、空缺”,意思是在特定文化背景和语境下,一方的信息在另一方中的空白。郭爱先认为词汇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郭爱先,1998:42)。

文化空缺词,通常是指各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由于双方生存的环境和风俗习惯大不相同,在各自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词语也不一样,我国特有的一些文化词汇,可能在其他国家从没出现过,他们也无法深刻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文化词汇在另一国家里是空缺的,这种词汇称为文化空缺词。

2.分类

“文化空缺词主要由两类组成,即完全空缺词与部分空缺词。”(任跃忠,2016:91)

完全空缺词,是指在两种语言中,不能找到相对应的词汇,它们不仅意思不同,还没有与之相似的,甚至从内涵上也无法匹配的词语。例如中国人比较信方位一说,新房里布置东西时有的人会请大师算上一卦,看看这个东西放在哪个方位比较合适,东西的摆放位置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很重要,因为它寓意着万事顺利,于是就有了“风水”一词,而这个词在其他国家中完全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

部分空缺词,是指在两种语言中,找不到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却可以找到与之内涵相同或相似的词语。例如,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比较复杂,父系称呼为主干、母系称呼和妻系称呼为补充;而西方的就相对比较简单,主要以姓名称谓为主干、以位次称谓为补充,这就造成了在翻译称呼谓语时的词汇空缺现象。

二、翻译时遇到的困难

1.对原文化理解不到位

我国传统节日,除去人人都知道的一些节日外,还有其他一部分重要的,极具价值和意义的,却没有流传出去。比如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划分,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来确定,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反应的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它服务于农民的耕耘、播种和收获,并形成了脍炙人口的“二十四节气歌”,我们一般从小就会唱,“二十四节气”既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又是我国特殊的创造。但如果不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凭着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翻译后的语言必然与源语言有很大的偏差,从而导致文化传播的失败。

2.词汇空缺

二十四节气因是我国独有的文化,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而且找不到与之内涵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词汇,因此属于完全词汇空缺。由于各国文化之间的表达和含义有差异,在翻译时,词汇空缺现象经常出现且不可回避,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既要能忠实于源语言,理解其表面意思及其背后的内涵意义,又要体会源语言的意境,使目标语与源语言更加贴合,使得信息更能准确传递,引起读者与原文化的共鸣。

三、文化词汇空缺的原因

1.生活环境

语言是在生活环境下形成的,必然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形成的文化内涵也大不相同。如汉语中特有的词“功夫”“叩头”等,英语中的cigar、sofa、coffee等,我们就只能按其读音翻译成Kungfu、kowtow、雪茄、沙发、咖啡。再如,我国主要以农耕为主,温饱问题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所以中国人一般见面打招呼都会问“吃了没?”而且中国人对吃也一向很讲究,也涌现出了各地著名的美食和小吃,还有很多关于美食的节目。而农作物的收成和天气息息相关,因而也就时刻关注天气状况,也就有了二十四节气;而西方国家大多以畜牧业为主,需要考虑天气情况,并倡导自由和以人为主,因此他们在见面打招呼时,会问到“How’s the weather today?”或是“How are you?”。

2.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民族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社会风俗和民族习惯的不同,也造成了英汉两种语言间常出现词汇空缺现象。”(杨曼,2015:16)我国古代的立法是用干支来纪年的,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而为了更容易记住、更方便推断我们的岁数,人们就把动物与地支相匹配,形成了“属相”,属相也是我们文化中的一大优秀文化。又如红色在中国人眼中象征着喜庆和热闹,因此婚礼上一般以红色为主调。白色则常常代表着死亡和不吉祥,因而在中国历史中,犯人的囚衣通常是白色的,医院里病人的病服也通常是白色的,因此中文里有很多表示民风民俗的词在英文中都属于空缺状态。

四、翻译策略

(一)音译加注释

“在不同文化交流中,音译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交流方式,能够解决各类词汇空缺现象存在。在汉英翻译过程中,音译效果相对较好,能够与其他的外来语一样被国人所接受。”(秦晓梅,2018:158-159)随着各国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播,“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为“清明节”,在世界各地也广为流传,因此它可以音译为“Ching Ming”,加注释(People sweep graves and offer special sacrifices to the dead),“清明节”译为“Ching Ming Festival”,这样使读者更能深刻地记住这一节日,并保留了一个好的形式,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同时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扫墓、缅怀祖先,因此,“清明节”也可意译为“Tomb-Sweeping Day”。

2.直译或直译加注释

直译是对传统文化翻译时比较常用且直接的方式,其内容和形式可以较好地留存。但要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能保持传统文化意义的原汁原味,还要能保留其完整的形式,当原文出现难懂的词汇时,就要加相应的注释,使读者能深刻了解,同时对文化的传播也有作用。例如二十四节气中“雨水”是指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因此可直接译为“Rain Water”,“谷雨”按字面理解就是播种谷物,开始降雨的意思,“谷雨时节雨纷纷”正是对这一时节特点的描述,谷物喝饱雨水之后就能快速生长,因此“谷雨”可译为“Grain Rain”并加上注释(Rainfall increases obviously and impels cereal crops to grow),再如“小暑”和“大暑”,小暑是指天气逐渐炎热,而大暑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最热的时期,因此,它们可分别译为“Slight Heat”和“Great Heat”。同样“小雪”“大雪”“小寒”和“大寒”,可分别译为“Slight Snow”“Great Snow”“Slight Cold”和“Great Cold”。“立春”是春季的开始,意味着一个新的轮回的开启,有万物开始苏醒,一切重新来过之意,因此可译为“the Beginning of Spring”,相应的“立夏”“立秋”“立冬”可译为“the Beginning of Summer”“the Beginning of Autumn”“the Beginning of Winter”。“芒种”又称“忙种”,是有芒之谷物可以在庄稼里播种的意思,“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等;“种”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种子的种,一个是播种的种,因此可译为“Grain in Ear”,这里的ear是穗子的意思。“夏至”,“至”是指“到”的意思,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从这一天后人们就要开始避暑,不宜在晌午出行,饮食要清淡解暑,因此,“夏至”可直译为“Summer Solstice”,“冬至”译为“Winter Solstice”。“白露”,是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早晨露水开始出现。因此可直译为“White Dew”,而相应“寒露”则译为“Cold Dew”。

(三)意译

意译也是传统文化翻译时比较常用的。我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的差异很大,想要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其背景,更理解文化背后的内涵,就需要采用意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格式,主要以易懂为主,因此读者也能更容易接受这一翻译策略。例如“惊蛰”,如果光看表面意思,是无法理解的,必须知道它的深刻寓意。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春雷惊醒了在地下冬眠的蛰虫,因此我们把“惊蛰”意译为“Awakening of Insects”,“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处于由炎热转凉的分界处,因此可译为“the Limit of Heat”,也有人翻译为“Stopping the Heat”,但不管是哪个,都离不开它的内在含义。“春分”指白天黑夜各占一半,各为十二小时,太阳直接照射地球的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一半是“春分”,另一半就是“秋分”。因此,“春分”和“秋分”可译为“Spring Equinox”“Autumn Equinox”。“小满”寓意是丰收的到来,雨水增多,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刚进入乳熟阶段,所以叫“小满”。因此“小满”译为“Grain Buds”。“霜降”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天气转冷、霜开始出现,因此可译为“First Frost”,也有人直译为“Frost’s Descent”。

五、结语

翻译是文化传播与交流最重要的方法。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能准确分析文化词汇空缺现象,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语言的结构,更应该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内涵和背景,并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来处理文化空缺现象。音译、音译加解释这样的翻译策略更能保留文化词的特色,读者更能清楚地理解文化背后的故事。当文化特色无法保留时,就可以选择意译法,用来处理由文化空缺造成的完全空缺现象,准确地传达含义,而直译因不能随意增加和删减原文的思想和意义,所以直译不仅能保持原文内容也能使形式得到很好的维持。从上文分析来看,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在翻译时应大部分采用直译法,更能保留其文化和形式。其次可以使用意译和音译法。这三种翻译策略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补充、互相依存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也可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翻译策略。总之,词汇空缺现象经常出现在各民族文化中,我们无法避免,但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减少词汇空缺带来的副作用,选择好适合的翻译策略,努力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意译音译现象
音译研究(2007年~2021年)回顾与反思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论外汉音译的意义关联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