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期间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经验实证研究
2021-11-25焦议
焦 议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1]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2],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重要性日益彰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环节、重要手段和重要任务。[3]
根据疫情防控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组织方式、党团组织和学生骨干作用发挥、创新性做法、效果评价等,总结相关经验与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期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也为引领高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实践调研基础。
一、调研基本概况
1.调研工具
课题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自行编制《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问卷》,共设计23道选择题与1道主观问答题。问卷主要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两个方面,从调研基本信息开始,由浅入深地收集了高校辅导员在疫情期间工作开展情况。
2.调研对象
调研随机抽取了陕西省20所高校136名辅导员,其中男性59人,占43.38%;女性77人,占56.62%。调查对象集中在30岁以下,超过96%的辅导员为40岁以下;调查对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年限较短,大多数为3年左右。在参与调查的辅导员中,专业背景以人文社科类为主。不到一半的调查对象所带学生少于200人,符合不低于1∶200师生比设置专职辅导员的相关规定;参与调研的辅导员所带学生涉及的学科种类、学历层次、年级分布较为广泛,因此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
3.数据处理
采用 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根据回收的问卷,从工作内容与形式、效果与评价、问题与困扰三个方面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通过调查辅导员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工作的主题内容、组织形式、新兴平台和借力对象,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经验。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题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辅导员都能围绕疫情防控期间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开展全面、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95%的辅导员围绕“防疫知识”开展了主题教育工作;近85%的辅导员关注到了学生心理可能受到的波动,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80%以上的辅导员能抓住鲜活的战“疫”教材,加强责任担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围绕学业指导、就业规划开展教育的辅导员占比75%,围绕志愿服务、劳动教育开展教育的辅导员占比60%。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在疫情防控期间,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并主要围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学生干部工作会”和“谈心谈话”开展教育。疫情之下,高校辅导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开展交流研讨,充分表达所思所想、所感所悟。65%以上的辅导员善于借助“学生干部工作会”“谈心谈话”“主题班会、团日活动”“三会一课”开展工作。55%的辅导员开展了主题讲座或报告会,但邀请的嘉宾以本校教师为主,校企合作互动较少,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另外,比赛活动、问卷调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率不到一半。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
调查结果显示,在疫情防控期间,高校辅导员转战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的主平台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辅导员因时而进,除了利用最熟悉和擅长的微信、QQ、微信公众号平台,还善于发挥腾讯会议、学习强国平台的优势开展工作。随着工作阵地转移到线上,“腾讯会议”App的使用频率突破了80%。但是,辅导员对于“微博”“抖音”“精品MOOC”平台的使用率均低于20%,这说明辅导员还未能及时创新网络育人思维,主动占领这些新兴网络舆论阵地。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抓手
调查结果显示,疫情防控期间,高校辅导员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联系群众、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超过85%的辅导员借助这些青年的力量开展工作。而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学生家长、校外的社会资源发挥的协同育人作用不显著。具体来看,与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合力育人的辅导员占40%,“共种责任田”的思政育人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与家长协同育人的辅导员占30%,良好有效的家校联动机制尚未形成;还有超过20%的辅导员尚未打破“孤军奋战”的工作壁垒,认为线上开展工作难度大。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评价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度、时长分布,是直观展示辅导员完成相关职责的重要因素。[4]辅导员参加培训次数、满意度和实效性,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评价的主要方面。[5]
1.工作时长和难度
调查结果显示,疫情防控期间,辅导员每周工作时长在“50—70小时”时间段的人数最多;超过40%的辅导员平均每周工作高于60小时;还有16%的辅导员平均每周工作高于80小时。工作压力方面,六成辅导员反映工作难度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加大;只有不到两成辅导员觉得工作难度降低。这些数据侧面反映了辅导员即使在寒、暑假也耗费了很大精力和时间开展工作,并且普遍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2.工作重视程度和精力耗费
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普遍认为疫情期间开展工作最重要的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这三方面,但是精力消耗最多的两项职责是“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占比分别为17%和14%。工作重视程度和消耗程度之间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辅导员工作事务性、繁杂性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导致辅导员无法抽身完成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主责主业。
3.参与网络培训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疫情防控期间,高校辅导员能因时而进,自觉参加网络培训以提升业务能力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95%的辅导员至少参加过一次培训。具体来看,将近一半的辅导员参与过三次及以上培训,30%的辅导员参加过两次培训,18%的辅导员只参加过一次业务培训,但仍有5%的辅导员没有获得培训机会。除此之外,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扰,并希望综合能力有所提升,尤其是在心理健康知识、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方面。
4.工作满意度和实效性
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辅导员对疫情防控期间的工作状态表示不同程度的满意。由于工作时长和工作压力,仍有12%的辅导员表示并不满意于现状。作为学生管理、服务、教育的重要一环,辅导员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面对疫情以来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严要求和高期望,辅导员难免背负着巨大的责任,因而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有所降低。
从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来看,整体效果较好。工作成效最高的前三项工作分别是: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转变成线上办公后,由于对接多学生、多部门、多处室,该项工作效果所受影响最大。
四、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问题
从调研结果看,抗疫期间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运用“活”教材,主动扩大工作覆盖面和辐射范围。辅导员积极开展内容丰富、配方新颖的教育工作,主题涵盖防疫知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价值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文关怀、责任担当教育等方方面面。
第二,因时而新,不断更新话语转换方式和舆论战场。辅导员精准把握青年学生群体信息接收习惯,创新性地使用腾讯会议、学习强国、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作为教育工作的新载体,在最恰当的场合提供全天候的在线交流。
第三,因势而进,深化拓展工作渠道和空间形式。辅导员采取“学生干部工作会”“谈心谈话”和“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倾听学生所惑,获悉学生所思所想,立足学生所需所求,解决学生的认知偏差和实际困惑。
但是,抗疫期间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第一,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学生家长、校外社会资源的思政育人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家校联动机制和全员育人机制并未充分落实,“共种责任田”的协同育人作用不显著。
第二,由于辅导员工作事务性强、内容繁杂,“轻思政、重管理”的工作盲区并未解决;另外,难以顾及自身学习、科研、培训和职业前途发展,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进程受阻。
第三,由于缺乏公共危机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和处理经验,部分辅导员难以结合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导致实际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五、对策和建议
针对抗疫期间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出问题,辅导员应搭上专业化、职业化的快车,不断探索思政工作方法和规律,提升自身的思政水平、理论修养、实践总结。
第一,探索工作规律和育人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辅导员善于结合疫情下国内外新特征和社会思潮发展新趋势,不断强化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理论联系实际本领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第二,聚焦学生变化和合理诉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在疫情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理想诉求和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影响。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现状和心理新特点,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合理诉求。聚焦新问题和新变化,适时引导教育对象深刻认识制度优势、坚定理想信念。
随着学生返校复学,高校辅导员要以此为契机,注重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疫情防控教育结合起来,依托多样载体和丰富活动大力弘扬抗“疫”精神,通过文化熏陶和思想浸润提升学生认同感,塑造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良好心态。[6]
第二,注重实践养成、实践育人。教育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融入学习科研、就业择业、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指导学生围绕疫情防控主题开展专题调研,在躬身社会实践中融入世界潮流、探索人生坐标,努力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7]
第三,注重统筹资源、合力育人。高校辅导员要主动突破“单打独斗”的困境,善于借助全员力量和全方位资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合力挖掘思政育人元素,真正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与此同时,注重发扬我党重视选树榜样、宣传先进的优良传统,发挥感人事例和身边榜样的涵育价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