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新型网络诈骗风险防范路径探究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

2021-11-25毛万艺

现代交际 2021年4期
关键词:诈骗网络安全政治

毛万艺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0)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互联网的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让人们的各种隐私信息暴露于网络平台之上并被不法分子过度利用,网络诈骗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呈现一种新的特点迅速蔓延。近年来,高校成了新型网络诈骗的“重灾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因此,高校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将网络安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提高大学生对于网络诈骗的风险防范意识。

一、新型网络诈骗的特点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诈骗已呈现出新的特点。比如,诈骗形式多种多样、诈骗的成本也越来越低、诈骗对象年轻化等。新型网络诈骗的出现已让许多网民深受其害,受害群体也向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转变。

1.诈骗形式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人—人”诈骗已逐渐被“人—机器—人”的新型诈骗模式所取代。传统的诈骗可能需要人花费很大的精力才能得逞。但是,现在可能仅仅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个网页链接、一串不起眼的数字就会让你掉入深渊。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而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人们常用的生活方式对其进行诈骗。譬如,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冒充各个机构的工作人员编造各种虚假的信息引诱受害人受骗。又比如打着招聘的旗号进行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平台、短信等媒介发布虚假招聘信息,面试成功之后又以缴纳押金、保证金为由让你上交各种费用,当不法分子得逞后会凭空消失,最终导致受害人“竹篮打水一场空”。

2.诈骗成本低廉化

网络化也带来了生活与工作的智能化。办公智能化、学习智能化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就连诈骗团伙也紧跟时代步伐,利用网络进行智能化的诈骗。传统诈骗需要进行周密计划,选择适当的作案工具与作案时机,成本较高。而在这样一个智能化时代,不法分子仅仅需要通过一部手机,一台电脑,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发送链接即可,不仅成本低且诈骗金额数与成功率相当高,对社会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3.诈骗对象年轻化

当代年轻人是网络时代的重要力量,是网络使用率最高的群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由于其社会经验缺乏,因而成了网络诈骗的主要对象。传统的诈骗受骗对象大都是中老年人。而新型的网络诈骗主要是利用手机、电脑等智能型工具进行诈骗。这种诈骗因成本低、收益高、隐蔽性强深受广大犯罪分子青睐。随着作案工具的改变,诈骗的对象也从老年群体向年轻群体转变。

二、新型网络诈骗在高校盛行的主要原因

新型网络诈骗案件在高校频繁发生,当代大学生成为网络诈骗主要的受害者群体。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自身防范意识薄弱以及学校缺乏相应的教育引导。

1.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防范意识薄弱

当代大学生成为最受网络诈骗欢迎的群体,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自身。首先,大学生社会经验的缺乏是导致其上当受骗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大都是在家长与学校的襁褓中长大,从而使得他们社会阅历比较缺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面前,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再加上他们拥有较强的好奇心以及其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对社会以及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与好奇。特别是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对社会的阴暗面没有防备的意识,容易轻信他人,从而导致上当受骗。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尤其是部分大学生虚荣、攀比、从众的心理使其形成了一种“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超前消费观念。许多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所谓的面子,开始买各种奢侈品,去各种高档的娱乐场所,从而导致每个月父母给的生活费已远远满足不了自己的消费。诈骗分子就是抓住了当代大学生这种心理,开始借助各种软件、平台,打着帮助大学生创业、求学的旗号给学生下放高额利息的贷款,部分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就开始陷入贷款的迷局而无法自拔。再者,各种游戏、聊天、视频、购物等软件都需要其真实的姓名、身份证号、QQ号及电话号码等重要的个人信息进行实名认证登录,甚至有的软件还需要银行卡号以及密码。这使得个人的重要身份信息暴露于平台之上并被不法分子利用,加大遭受诈骗的风险。最后,大学生缺乏较强的法律维权意识。法律是维护个人权益最重要的途径。然而大部分学生在遇到诈骗的情况下一般会选择不告诉家人也不报警,担心被父母责骂和同学嘲笑,最终选择自认倒霉。这也正是因为对法律不够了解,不懂得使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不仅会使得自身越陷越深,还会导致诈骗分子越来越猖獗。

2.学校缺乏相应的引导

学校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网络诈骗案例频频出现,学校缺乏相应的引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部分高校没有积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思想意识培养的作用。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偏向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对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相对比较薄弱,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导致学生对网络诈骗的了解不够,在诈骗分子对其进行诈骗过程中很容易上当受骗。当出现高校网络诈骗比较严重的案例时,部分高校可能会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但真正能持之以恒的高校很少,这难以引起学生对网络安全的重视,使得诈骗分子有机可乘。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关注较少,大多数学生在受骗前,心理都不是很稳定。受心理情绪波动的影响,很容易受人教唆,这也加大了受骗的风险。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风险防范教育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直接途径,因此在高校网络诈骗盛行的现状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在千奇百怪的网络虚拟世界中正确的辨别真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

1.加强网络平台的监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3]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4]因此,要想加强网络违法犯罪的防范和打击,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一方面,政府必须加大对自媒体平台的监管,对用户进行必要的身份审核,对一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审查和筛选,抵制虚假信息的传播,防止各种形式的诈骗。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来保障反网络诈骗的开展,坚决打击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不正当的宣传和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同时还可以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鼓励广大网民共同参与监督,为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2.将网络安全教育贯穿高校思政课的始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阵地,有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责任与使命。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承担起防范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增强大学生自身的防范意识。因此,我们应将网络诈骗的风险防范教育贯穿于高校思政课的始终,将网络安全教育有所侧重的融入所开设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里边。为了能将网络安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有效融合,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需要对新型网络诈骗的相关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在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传达给学生。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网络诈骗案列的视频,让大学生直观地感受网络诈骗的危害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全面掌握网络诈骗的信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防范网络诈骗方面的有效性。

3.将网络诈骗相关内容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当代大学生也是网络时代的主要群体之一。因此,“主动占领大学生的网络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5],将网络诈骗防范教育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尤为重要。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对新型网络诈骗的相关信息进行掌握,并将其运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拓宽学生对网络诈骗相关讯息的获取渠道。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QQ群、专门的运营网站等相关的软件平台进行网络诈骗的防范教育宣传。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以此对学生起着警戒的作用。

4.将网络安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将防范校园诈骗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中,可以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开展以预防新型网络诈骗为主题的班会,老师利用班会的途径宣讲新型网络诈骗的相关内容,对高校学生受骗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以预防网络诈骗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并让全班同学各自收集高校网络诈骗的案例并结合自己的看法在班会课上分享。通过这种信息的共享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网络诈骗的手段、特点以及危害,以此引导学生加强对网络诈骗的重视,从而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其次,学校可以借助学校社团,开展以预防网络诈骗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对网络诈骗的了解。学生通过比赛前的准备,收集各种资料,通过这个准备过程从而在无形中就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再者,学校可以组织以“加强大学生应对网络诈骗的防范措施”为主题的理论研究,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网络诈骗的危害性。这有利于学生更加贴切地掌握网络安全的重要性,随时随地提高警惕,从而无形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

四、结语

加强大学生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是当前高校预防网络诈骗的关键。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将网络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从思想方面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同时国家也要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坚决抵制网络诈骗。

猜你喜欢

诈骗网络安全政治
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实现途径
春节前夕小心“实名诈骗”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诈骗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维护网络安全 筑牢网络强省屏障
警惕电信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