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博物馆基本陈列策划试析
——以中国客家博物馆主题陈列“客家人”为例

2021-11-25胡锐韬

客家文博 2021年1期
关键词:客家人陈列博物馆

胡锐韬

近十年来,是中国博物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未来更是可期。博物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博物馆建设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并被列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范畴。一座地方性博物馆的建设,除了有一栋建筑,未来向观众呈现什么?表达什么?即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内容策划与形式设计如何实施、实现?作为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抓手,在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的过程中,地方性博物馆按照何种思路建设方可最大限度发挥其职能与作用,无疑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展示和宣传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景观,助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地方政府需要博物馆承担的基本任务。因此,一座博物馆的运营又必然要追溯到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与使命,且跟地方政府赋予这个文化设施的使命与定位关系极为密切。

一、地方性博物馆建设概况

2012年,全国共有3866家博物馆,其中民办博物馆647家;而到2019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到5535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710家2。按照地方性博物馆的定义,除了北京地区较多的“中字头”博物馆,以及各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博物馆,绝大部分都属于地方性博物馆。在广东,全省博物馆数量从2012年186家增至2019年的335家3;截至2020年,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直接管理的博物馆仅有广东省博物馆和广州鲁迅纪念馆2家,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仅有广东大观博物馆1家。在这些宏观数据背后,反映的是地方性博物馆建设的现状。

(一)进入新建、改陈的热潮中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是广东省梅州市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以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客家民俗文物为己任,行业内一般认为其同时承担着梅州地区市级博物馆的功能。该馆于2005年3月奠基兴建,2008年4月建成对外开放;2019年6月,经过一年多闭馆升级改造,主馆的主题陈列《客家人》重新对外开放。其发展轨迹,正是中国地方性博物馆发展的一个缩影。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阵地和全国GDP第一大省,以深圳市博物馆新馆和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设为信号,进入21世纪后,兴起了一股博物馆新建热潮,一批市县(区)博物馆先后建立。近些年佛山、深圳等地提出“博物馆之城”“百馆之城”建设的口号,至2019年,佛山市备案登记的博物馆24座,深圳市的博物馆群建设无论建设规格还是投资规模亦达到“示范水平”。而较早建成并开放新馆的深圳市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也分别将改扩建和基本陈列改陈付诸行动或纳入议事日程。这种状况,在全国范围内,以各省级馆的新建、改陈为参照,地方性博物馆的新建和改陈也紧随其后。

(二)“人、财、物”都存在“硬伤”

博物馆行业曾被业界形象戏称为“第三世界中的第三世界”。回顾遭受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袭击的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当整个社会体系遭受严重挫伤的时候,较早被“关停”的,是一大批对“社会经济发展没有直接贡献”的博物馆。在我国,自2008年实行免费开放,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博物馆进行免费开放补贴后,资金关注度的短板稍有缓解,及至近些年国家对考古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博物馆建设甚至被纳入到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当中。资金的问题在逐步解决,而藏品质量与数量问题在非文物发达省份,是始终困扰地方性博物馆发展的问题。以客家博物馆为例,馆藏文物共2.6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29件/套。《客家人》展厅面积共3722平方米,共使用展品293件/套,其中文物218件/套,含珍贵文物13件/套。4专业人才问题也是制约地方性博物馆发展的关键问题。整个梅州地区9家国有博物馆共5个副研究馆员(无研究馆员)中,中国客家博物馆占3个,即便如此,受研究方向等制约,亦不足以承担其基本陈列的大纲编制任务。广东除广州、深圳和佛山三地外,其余地市博物馆的状况大部分甚至不如梅州,地方性博物馆缺乏藏品和专业人才是个普遍现象。

(三)社会力量越来越多参与其中

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事业建设是近些年党和政府一直在号召鼓励的。在我国,社会力量一般意义上被理解为企业和行业协会等非体制内的组织。而其参与的方式可能是一种无偿的公益行为,也可能是一种有偿的市场行为。前者如博物馆协会为推动各地博物馆的平衡发展,举办各类如讲解员培训班、陈列展览策划培训班、藏品管理培训班等等;后者如咨询公司为某一新建博物馆提供陈列大纲的编制服务,展览制作公司为某一新建博物馆提供陈列展览设计施工,或者某物业管理公司通过政府采购方式为博物馆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等等,当然,也有些公司会以资助公益的形式参与博物馆的一些活动。甚至于有些地方政府采用PPP模式进行博物馆建设与运营,则是让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的更直接方式了。社会力量参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或者部分解决地方性博物馆资金、人才或者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带来一种理念与思维的碰撞,能够让博物馆从业者打开传统的“馆门”走出去,探索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道路。

个别地方在地方性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点也值得关注。譬如广东,非国有博物馆的备案审批权限已经被逐步下放到各地,非国有博物馆的比重也迅速上升。2012年,广东省的非国有博物馆共31家,至2020年,广东省的非国有博物馆已达97家,占全省博物馆的29%。在这些背景下,地方性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如何选择一个符合地方特色的策展模式,显然也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二、情感式内容编制体例的尝试

长期以来,受各地的文化积淀以及文物存量等因素影响,我国地方性博物馆的展览编撰体例主要有通史式和专题式,以及通史与专题综合式几类。《客家人》陈列基本遵循了通史陈列的一贯逻辑,但又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展览所能够引发的“情感共鸣”上,这也是近几年逐步兴起的一种陈列内容编制理念,本文将其单独归为一类,即“情感式”。

(一)情感式陈列与通史式、专题式并不矛盾冲突

基本陈列是博物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形式,它根据相对稳定的主题、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将藏品组织起来,并采用最利于表达藏品内在信息的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套陈列体系,是地方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社会发展以及地方性博物馆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作为客家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客家人》分“源流篇”、“人文篇”、“客魂篇”三大篇章,全面展示客家民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5,说明客家博物馆对这个展览内容的编纂还是遵循“通史式”的一贯逻辑的。《现代汉语词典》将“通史”解释为:连贯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将其作为博物馆陈列的一种叙事方式,这是我国博物馆最为基本的一种陈列体例。它不要求细节的描述,但对陈列对象整体脉络的连贯性和涉及内容的广泛性有着极高的要求。相对于通史式陈列的“大而全”,专题式陈列则更强调突出自身的藏品特色或者历史文化优势。比较容易混淆的是,这里的专题是就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编撰体例而言,而非展览整体表现内容。即专题类博物馆既可能采用专题式的陈列,亦可能采用通史式的陈列。如中国茶叶博物馆分“茶史厅、茶萃厅、茶事厅、茶缘厅、茶具厅、茶俗厅”几个部分;中国烟草博物馆分烟草发展历程、烟草农业、烟草工业、烟草经贸、烟草管理、烟草文化、吸烟与控烟7个展馆,基本上是按照专题的方式进行陈列。而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包括序厅、历史文物厅、蚕丝厅、染织厅、现代成就厅等五部分;广东省博物馆的“广东历史文化陈列”按照南粤源流、杨帆世界、继往开来、南粤烽火四大部分,总体依照广东历史发展的脉络,而几个部分的内容又不完全依照时间来排列,特别是对“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海外贸易、华人华侨“等内容的叙述,在时间上亦有所交叉重叠。两者在遵循大的时间线索的同时,每一部分之间相对独立成版块,均属于大通史,小专题的方式。在博物馆的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也无法对以上各种陈列方式作纯粹和完全意义上的区分,更多时候是以某一种方式为主,并辅助以其它方式,或者在某一种方式当中,又夹杂着其它的方式。这需要陈列大纲的编写者对地方历史文化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并结合博物馆的藏品情况等提出合适的方式。

(二)情感式陈列以某一群体的文化认同为表达重点

如何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是近些年博物馆行业在努力探索实践的方向。情感式编写体例,首先抓住人这一核心。博物馆以物传情、以物达意,有了人,物才能活起来;有了人,物才有故事。客家博物馆将主题陈列的题目定为《客家人》,正是将所展示的内容核心锁定在“人”上。这在省级大馆中亦早有尝试,2018年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后新增的基本陈列《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通过“家园”“我从哪里来”“洞庭鱼米乡”“生活的足迹”“湘魂”五个部分重点展示以湖南人为主体的三湘历史文化。“‘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创新主题设计,基于目标定主题,基于主题发展逻辑定陈列结构,注重主题讲述技巧,旨在探索一种更容易贴近观众的展示方式,让观众在观展时产生代入感或共鸣,获得愉悦的体验,提升审美意识,感悟湖南物质遗产与人文精神的独特魅力。”6这个展览推出后,因其主题与策展体例的创新,曾在业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客家博物馆的这次尝试在地方性博物馆里面,也属较早。其次,情感式编写,更关注群体文化认同。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有着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文化认同是族群在迁徙与定居过程中基于自身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而建立起来的,文化认同是族群认同的核心。”7《客家人》“以“大客家”的视野关注客家文化,更加注重从地缘、血缘和文化的联系来诠释遍布华夏的客家人,以史叙事、以事串人。”8其中源流篇分为“迁徙足迹”和“发展历程”两部分,以族群寻根的方式迅即将情感连接起来;人文篇的“客家民居、民俗风情、英才翘楚、客家风范”四部分让观众在不知不觉把自己的生产生活日常与之作了对比,使观众快速进入到展览所想传递的内容当中;客魂篇的客家传统继承扬厉、客家精神永续传承则让观众对守护和传承族群文化的情感得到了最大的升华。

(三)情感式陈列以引起观众情感共鸣为主要目的

情感共鸣是个心理学概念,《简明心理学》认为,情感共鸣是“指在他人情感表现或者造成他人情感变化的情境(或处境)的刺激作用下,所引起的情感或者情绪上的相同或相似的反应倾向。”相对于通史式陈列更希望向观众普及一种知识结构体系,专题式陈列更倾向让公众了解所展示的物品本身所承载的或历史,或物理,或艺术的信息,情感式陈列则更希望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梅州作为“客都”,《客家人》陈列所背负的文化责任首先是引起“客家人”这个群体的共鸣。对客家人源流的梳理和客家民俗的解析,是一种从“我”到“我们”的情感变化,通过先民的遗留物,加上后人的解读,采用各种展示手法,目的就是让前来参观的每一位“客家人”,在《客家人》这个情境中,不知不觉被带入到群体文化引发的心灵共鸣中,能够从心底对族群的历史、文化以及其发展过程,在自己祖祖辈辈耳熟能详的口口相传之外,得到印证和升华,而不会过分关注展品或文物的数量、等级等。

三、地方性博物馆形式设计特点

《中国大百科全书》将陈列设计定义为:依据陈列主体要求、对陈列内容进行构思、确定陈列风格、总体要求,并运用各种艺术、科技手段有机地组合陈列品的工作。作为地方性博物馆,客家博物馆筹建及在《客家人》展览的改陈中,对地方性博物馆形式涉及的几个缺点进行了尝试性的弥补。

(一)充分考虑建筑元素与展览内容的呼应关系

博物馆建筑毫无疑问应该是个文化地标,然而,即便如经济发达省份广东,2020年以前,仍有1个地级市没有市级的博物馆。在珠三角以外的地市,仍有一些地市和县区的博物馆与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同处于一个建筑体或者建筑群内;部分市县区博物馆尽管有相对独立的场馆,也是其他非展示类建筑改造而来。一栋独立而独特的博物馆建筑应该作为地方性博物馆最大的一件“展品”,而在很多地方性博物馆建设中,这件“展品”的“征集”尚未列入日程。“客家建筑是客家物态文化的典型外在表现,客家建筑折射的是客家族群的历史与文化,是一个族群文化播迁和发展的见证”9这个建筑,在梅州地区,就是客家围龙屋。所幸客家博物馆有一座相对独立的主体建筑,该建筑吸收了客家围龙屋的整体设计、建筑外观和建筑构件等理念及元素。如何让一座富有客家文化意蕴的建筑承载和呈现起更多的地方文化?在《客家人》展览的形式设计中,首先考虑如何让展览内容能够与整个建筑更加和谐地融为一体,这便促使展览设计师在展厅的空间分布、展线设置、展柜式样、灯光、装饰性符号等选择上,要从与建筑设计共同源头——“大客家”中去寻找灵感与火花。譬如主馆的大堂,正面墙体一个大大的“亻厓”字,将展览的主题跟地方群体文化的特色彰显开来;一抬头,如在空中鸟瞰一座围龙屋一般。

(二)想方设法弥补藏品不足的缺陷

从管理者层面看,地方政府总希望将自己悠久或富有特色的政治、历史、文化、自然、民俗等“一股脑儿统统塞进”博物馆,让地方博物馆承载起城市客厅和地方文化窗口的作用。而在执行层面上,对于大部分缺乏藏品的地方性博物馆而言,基本陈列选择通史式也存在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因为当前文物发掘与管理机制问题,地方发掘的文物出于研究或者集中代表性展示等原因,很多归属于更上一级的文博机构,在出土文物较少的省份更甚,缺乏基本展品的支撑,做一个通史陈列就更加缺乏内容了;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本身历史上遗留物或者较少的地方,如果不放大陈列的范围,似乎更加没有东西可以展示。这其实还引起我们的另外一个思考:如果将一个区域内所能陈列展示的展品作为一种资源,究竟是集中资源展示好?还是分开各自展示更好?藏品不足和质量不高是地方性博物馆尤其是文物欠发达省份的基层博物馆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这类博物馆在进行陈列展览策划时的最大制约。《客家人》陈列在形式设计上,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对此进行弥补,一是借助场景,在展览中设置了夯土墙、湖广填四川、婚房、祭祖、私塾等场景,这些反映客家群体文化的场景,将因为展品缺乏而腾出的大空间进行了合理的条块分割;二是借助非遗项目,如客家擂茶、广东汉剧、麒麟舞、提线木偶等,此类非遗活动本身的动态性也让观众在沉浸体验的同时,忽略了对展品本身的关注;三是合理利用好大体量展品,如龙骨水车、屏风、建筑构件、围龙屋泥塑等;四是加强辅助展品的使用,本着做好辅助展品就是为以后征集文物的“初心”,各种雕塑、油画等辅助展品也进一步丰富了展品数量与类别。

(三)量力而行导入新技术

新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使用对地方性博物馆而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和普及,使得群众对其认可度、接受度越来越高,呼吁地方性博物馆在展览形式上要突破“图版+文字+实物”的传统展示方式。随着“数字中国”和国家“智慧博物馆”项目的实施与建设,也让博物馆行业与其它应用科学领域有了更广泛的合作可能;另一方面,高科技产品本身的“高投入”和“高维护”也让很多地方性博物馆“望而却步”。观众通过佩戴VR眼镜,可以360度全方位体验客家祭祖仪式;通过AR技术让观众对客家五次大迁徙的历史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都是中国客家博物馆借助新媒体技术丰富展陈方式的主动作为。

或许,中国客家博物馆主题陈列《客家人》仍存在着种种客观上的不足,他们的升级改造,是广东乃至全国地方性博物馆发展宏观背景下的一个偶然事件,而他们选择情感式作为内容策划的体例以及在形式设计方面所作出的尝试,也让人看到地方性博物馆在基本陈列策划和陈列改造方面的种种努力,在百舸争流的博物馆发展大潮中,希望对行业及后来者有所参考与借鉴。

注释:

1学界对地方性博物馆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采用通用的说法,将行政管理权限为地市及以下的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均列为“地方性博物馆”。

2 2015年3月20日,《博物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将博物馆类别统一为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两大类,不再使用民办博物馆的提法。

3 数据来自《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和《2019年全国博物馆名录》。

4 数据由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提供。

5 中国客家博物馆18日重新开放.梅州日报[N].2019-6-17.

6 王树金、郑曙斌.历史文化陈列主题的提炼及表达——“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主题展览解析[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8(3).

7 陈海斌.文化认同:客家族群认同的表达与实践[J].广西社会科学,2014(9/231)189.

8同5。9 同7。

猜你喜欢

客家人陈列博物馆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出售中
博物馆
组合与构建
赖炜炜作品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