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力量训练在羽毛球训练中重要作用的研究与探讨

2021-11-25刘志军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肌群羽毛球稳定性

刘志军

1 前言

20世纪,核心力量训练最初被应用在康复保健领域,并起到了良好效果。20世纪90年代核心力量训练被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领域,对运动员竞技成绩的提升效果显著。我国开始研究和应用核心力量训练源于21世纪初期[1]。根据项群理论的划分,羽毛球为隔网对抗性球类运动。在与对手的交锋中,保证击球质量,减少失误的同时提高得分效率就更有把握战胜对手获取胜利。运动员需要在快节奏的攻防对抗中完成所必需的技术动作,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身体各肌群形成合力,在击球刹那的力量传递瞬间,核心肌群所展现出的稳定性和爆发力不仅对击球质量和击球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而且也利于运动员对身体姿态进行控制,同时能够有效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风险。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依照文章的核心内容和研究目的,以核心力量、羽毛球训练、竞技体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网站查阅相关文献10余篇,为本文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

2.2 逻辑分析法

对文献查阅过程中所涉及的核心力量、竞技羽毛球训练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为最终结论的获得提供明晰的逻辑线索。

2.3 专家访谈法

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安阳师范师院体育学院、安阳工学院体育学院中从事运动训练教学、羽毛球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访谈,为文章带来直接可靠的经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核心与核心力量的释义

3.1.1 核心的概念界定

关于身体核心区域位置的表述,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略有差异。但整体看来,核心就是指腰、骨盆、髋关节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区域。人体的中间环节,指的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包含背部肌群、腹部肌群和构成骨盆部的肌群[2]。

3.1.2 核心力量的定义

核心力量就是背部肌群、腹部肌群、骨盆部肌群、韧带与结缔组织相互配合所产生的最终力量。直接发力并非是核心力量的根本特征,作为力量产生的深层次源泉,凭借核心部位稳定性的提升和运动过程中对身体姿态的调整,最后为力量的释放打造一个支点[3]。

3.2 核心力量训练在羽毛球训练中的关键作用

3.2.1 提升脊柱肌群、腹部肌群、髋关节的稳定性

身体核心部位的稳定性为羽毛球比赛中技术水平的全面发挥提供重要保证。核心力量的强弱与核心肌群的稳定不但会影响比赛中运动员的脚步移动的速度和上手击球的质量,还对运动员身体重心的把握、身体平衡的控制、四肢的协调发力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羽毛球的项目特点,在一个得失分回合要运用到挑球、杀上网、抽挡、后退击球、跳杀等多个技术动作,在技术的转换和多个急起急停的过程中要想把握好击球节奏,就必须有良好的稳定性作为支撑,而稳定性的获得则来源于强大的核心力量。这样就能够使运动员的击球质量更高,身体的变向能力和位移速度更加灵敏迅捷,对身体平衡的控制上也会更加出色。

3.2.2 增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

在稳定状态下或非稳定状态下都可以对核心力量进行多样化的训练,而非稳定性状态下的核心力量训练则更加贴近复杂多变的比赛实际。在训练中可以利用平衡板、海绵垫、瑞士球作为训练器械,使运动员在动态环境下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强度、不同频率的训练来增强其核心力量则更加符合竞技比赛的特点[4]。长此以往,就可以迫使机体不断的感受、适应外界刺激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从而增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

3.2.3 减少运动能量消耗,提高核心力量输出

身体核心区域涵盖的肌群最多,力量最强。羽毛球的击球动作多样,以中后场的杀球动作为例,表面看来只是依靠腿部和手臂的力量,该力量深层次来源于核心肌群,通过核心肌群动力链的传导由腿部向击球手臂传递。经过对比试验研究,核心力量越强的运动员能够对自己的身体姿态控制得更好,力量运用也更加合理。这是由于强大的核心力量使力的传递速度增快,带动了技术动作功效的提升,提高了能量的输出。此外,通过对运动员的腿部肌肉进行肌电研究,核心力量强的运动员在跳起杀球环节,腿部的肌肉可以在短暂的腾空中得到放松,从而减少了身体的能量消耗[5]。

3.2.4 有效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容易出现在运动过程中非稳定状态下。核心力量的缺失导致技术动作的变形,造成运动员骨骼、肌肉、韧带等不同程度的损伤。羽毛球项目作为隔网对抗性的小球类运动,运动员需具备细腻的手感和稳定的击球感觉,比赛中更加强调击球线路的组合多变,同时也对击球落点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一目标的实现建立在核心力量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核心力量的控制使身体在高速运转中始终达到一种趋于平衡稳定的击球状态。否则,在急起急停和快速的前后场区域转换中勉强追求高质量的击球和脚步的到位,就会使运动员失去支撑点,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进行科学的、持续的核心力量练习可以对核心区域不同层次的肌肉力量和不同肌群间的协调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以此来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更好地保护运动员,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3.3 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

3.3.1 徒手练习法

徒手练习法是被广大学者和教练员所认可的最基本的训练方法。它适用于核心力量练习的初始阶段,主要是让运动员能够深刻体会在核心肌群用力的过程中如何有效控制身体,是最基础的核心力量练习手段[6]。徒手练习形式有:俄罗斯转体、平板支撑、仰卧屈膝提髋、仰卧交替触踝、坐姿剪刀式踢腿、自行车卷腹、臀桥等。

3.3.2 器械练习法

采用器械练习进行核心力量的训练是在能够较好地完成徒手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对运动员核心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单的器械练习方式有:平衡垫站立、健身球俯卧撑、跪球平衡等;除此之还可以采取更高难度的、综合性的核心力量器械训练,如坐立球体侧上拉、仰卧球体单臂飞鸟、坐立球体侧平举持铃片转体、跪立球体负重侧屈等。

4 结论

4.1 核心力量训练由康复领域过渡到体育运动领域,其理论基础是运动链理论;对核心力量进行功能性评价要采取多维度标准:肌肉爆发力、肌耐力、平衡力等。

4.2 核心力量的训练要遵循体育运动竞技规律,由徒手练习向器械练习过渡,循序渐进;同时要尊重运动员的身体特点和心理特征。

4.3 核心力量训练起始阶段应将侧重点放在提升运动员核心区域稳定性上;在后期应更加注重核心力量训练的方式、手段,与专项技术相结合。与专项技术相结合的训练模式才是训练效果的根本保障。

4.4 核心力量训练负荷较小,主要针对核心部位的深层次小肌肉群进行训练。在此过程中,要注重与传统训练方式的有效结合。

4.5 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提升脊柱肌群、腹部肌群、髋关节的稳定性;增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减少运动消耗,提高能量输出;有效预防运动损伤。

5 建议

5.1 在动力性练习中应加强速度的变化,使肌肉的收缩与放松速度于实际动作速度相匹配,这是核心力量训练亟待解决的问题。

5.2 不同的运动项目、竞技水平不同的运动员,应建立有区别的核心力量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这样才能更有效、更科学地进行核心力量训练。

猜你喜欢

肌群羽毛球稳定性
结构设计稳定性保障策略研究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羽毛球
抬升角对食蚜蝇飞行动稳定性的影响
弱电网条件下V2G充电桩的并网稳定性分析与改进
体操运动员正、背链肌群功能失衡的认知问题及改进举措
打羽毛球
飞行的羽毛球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