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COP15推进云南中草药产业集群发展
2021-11-25王元钦
邓 琳 王元钦
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中提出“要在2035年以前培育5个万亿级和8个千亿级产业”的目标任务,以彻底扭转云南产业发展劣势。同时,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云南中草药具有较大优势和潜力,并很有条件和希望快速打造成新兴重点产业,推动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大健康产业发展。云南应抓住COP15机遇,实现中草药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全面打造以中草药为核心元素之一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构筑世界级“健康生活目的地”“国际大健康名城”。
一、云南中草药产业发展的短板问题
维护好云南生物多样性与特有性,既推动多样性保护发展,又发挥特有性优势作用,正确处理好两者相互关系,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中草药是生物多样性的特有种类,是生物制药及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中草药产业是促进制药、医疗、康养等生物资源创新产业,也是联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一个“大产业”。
目前,安徽、江苏、河南等省已打造出以中草药连接农业、工业、商贸旅游业的产业集群、“博物馆+产业集群”、博物馆集群化等多种运营模式,推动地方产业重塑发展。但我省长期以来却忽视了对中草药产业进行“大产业”培育,离打造千亿级、万亿级产业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多样性、特有性、优势性”的中草药发展潜力远未得到释放。云南中药材在全国交易市场中,以其上乘品质成为标识性的重要交易品种。但目前云南本土交易市场却出现了不断弱化、萎缩状态,省内最大的螺蛳湾中药材市场只能在全国排名第17位,占有份额严重不足,中草药全端产品在我国康养旅游消费市场占有率低。
二是“高关联、长链条、多引擎”的中草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云南中草药种植、加工、生产、销售、内外贸易等分散经营、各自为阵,全产业仍处于小、弱、散的状况。
三是围绕云南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进行资源重组不够。在精耕和重塑中草药产业品牌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在绿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上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难以融合推动医疗、文体、康旅等大健康产业发展。
二、云南中草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比较优势
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自2016年以来,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农业产值稳居全国第一,2020年种植面积达900余万亩,在全国占比高达14%;产量95万吨,在全国占比高达31%,中药材农业产值比重达11.63%,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1195亿元,形成了以中成药、中药饮片、提取物、健康产品等天然药物和中药民族药的全产业链。
(一)云南中草药资源优势独占全国鳌头,具有不可替代性。云南丰富的立体气候类型和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使云南成为全球药用植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素有“药物宝库”“草药王国”等美誉。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资料,中药材适生空间覆盖全省州(市),全国药用生物资源12,807种,云南6559种,占比51.2%;全国常规种植中药材品种约300种,云南145种,占比48%;全国民族药资源,云南有574个品种进入《中国药典》,居全国之首。
(二)云南中草药生产效能和产量产值在全国优势突出,具有示范带动性。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表明,2020年,全省中药材产业农业总产值达352亿元,占全国比重达11.63%。全省3000多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户均收入3万多元,全省88个贫困县中药材覆盖面积突破600万亩,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产业已成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全省现已建立了以文山三七、昭通天麻、楚雄道地药材、西双版纳南药、滇西北高山药材为主的5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了昆明高新区、玉溪高新区、楚雄经开区、文山三七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云药”产业集群。云南现有60个“云药之乡”、65个定制药园、30余种道地药材、30余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物质、50余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
(三)云南中草药“云药品牌”享誉国内外,具有广泛认同性。云南白药以及云南三七、滇重楼、灯盏花、铁皮石斛、砂仁、天麻、云茯苓、云当归、云木香、滇龙胆等“十大云药”闻名海内外,为做大做强“云药”品牌,全面提升和增强“云药”信赖度、权威性、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四)云南中草药充满“边疆、民族”特色,具有独特疗效性。国家普查资料表明,云南民族药类资源有3500多种,民间验方有10000余个,民族药膳有1000多种。因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又与泰国、柬埔寨的水域联通,从国境外成功引进的砂仁、丁香、肉桂、白豆蔻、胖大海等药用植物,加上新开发的民族药和草药青叶胆、灯盏花等种类繁多,使民族医学、民族医药得到传承和发展。
(五)云南中草药产业走向国际发展大舞台,具有区位优势性。国家制定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以周边国家和重点国家为基础,实现中医药与沿线合作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云南相继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双边或多边合作,为推动中草药产业融入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接落地区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加快云南中草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中草药产业集群发展的“航空母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总体规划、联盟运作,打造以“场馆实体+公司实业”为龙头的云南“中草药博物馆”产业集群,带动和辐射全省中草药及中药材、中医药、生物制药、康养旅游等企业和农户,形成中草药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全面畅通、产学研有机衔接的“聚合平台”。发展博物馆经济,营造云药百草园、云药文化馆、三七馆、天麻馆、彝药馆、傣药馆等,搭建“文化交流+国际博览”窗口平台、“学术交流+专业检测”健康管理中心等,使零散的千万个中草药企业和农户凝聚成一个产业集群中心,将产前、产中、产后关联起来,将产品、成品、新品研发整合起来,推动以中草药产业集群支撑的大健康产业发展。
(二)建设美丽中国风景线的世界级“中华草药谷”。在滇西分布着堪称“中草药聚宝盆”“生物基因库”“云药大观园”的高黎贡山、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大峡谷等中草药天然博物馆。彰显“中华草药谷”理念和形态,以“多功能+多形态+多层次”平台,依托世界级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从康旅、文旅、科旅等规划建设开放式的云南“中草药博物馆”,布局建设中草药博览观光区、采撷区、体验区及中草药标识标牌地、博览地、实训地等,展示丰富多彩的中草药资源,将大滇西旅游环线打造成大百科旅游、大生态旅游、大健康旅游的祖国西南边疆一条“美丽中国风景线”。
(三)将云南中草药产业集群建设纳入相关规划建设。建议云南省“十四五”规划增补“中草药产业发展”专项,或在《云南省“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云南省实施“补短板、增动力”省级重点前期项目行动计划(2019—2023)》中列为建设专项,或由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政策立项支持,社会资本自筹落地,民间企业运作推进。
(四)加强促进中草药产业“双标”体系建设。应参照已经发布的三七、天麻ISO国际标准,对以云南“十大云药”中的其它品种进行国内、国际标准化体系(“双标”)研究和认证,规范中草药种植、生产、加工、贸易和经营管理,促进生物经济品牌建设,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五)在COP15期间增设云南药用植物多样性展示平台。深化COP15大会主题愿景,植入“草博会”理念、巧打“草”字牌,以“草”多样性为专题,通过理念、图版、规划等展示,反映人类培育和运用天然植物防病治病、抗击疫情的艰辛探索,呈现人类开发驯化草本植物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推动人们更加珍惜自然、热爱自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