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三维逻辑

2021-11-25郭晓倩

创造 2021年12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文化工作

郭晓倩

互联网的诞生,极大地促进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和变革,意识形态工作也延伸至互联网空间内。与传统意识形态工作相比,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更具复杂性、挑战性与交叉性。必须要打好网络空间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各种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交织、激荡、冲突的互联网空间内保持定力,确保正确的政治导向与政治立场,对外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与反华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对内增强网络公众的凝聚与认同,以确保党的长期执政、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保障。

一、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生成逻辑

(一)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背景

第一,国际力量对比整体上仍然呈现出西强东弱。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通过扩展殖民地、开拓世界市场、科学技术的更新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资本积累,促成了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优势地位,奠定了西强东弱的国际格局。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冷战两极格局被打破,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日益举足轻重。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与合作改变了过去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绝对优势地位,但国际力量对比整体上仍然呈现出西强东弱。

第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和途径升级。首先,互联网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助推优势。西方国家将意识形态渗透作为推行西方价值观的重要武器,推行颜色革命和文化霸权。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极大的助推优势。美国早已着手实施 “全面网络自由战略”和 “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推行“公民社会2.0”计划,①刘永志.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新态势及我国对策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2):97.以实现互联网空间内的“霸权主义”,维护和实现其国家利益。其次,发达的文化产业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有力武器。进入互联网时代,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变得更加具有隐蔽性。紧随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数字领域的电影、音乐、游戏、电子书、网络课程等文化产品或文化载体往往承载着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如大量美国电影渲染个人英雄主义,树立美国的“世界警察”形象,宣扬美国的政治理念与生活理念。最后,青年和知识分子阶层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现如今,公众的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网民在网络中进行社交、查阅资料、放松娱乐时会面对大量鱼龙混杂的信息,这也为各种不良社会思潮提供了“伪装衣”趁虚而入。

第三,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空间内面临认同风险。首先,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反馈渠道被打通,人人都可以生产、传播一定的话语,过去官媒垄断意识形态生产与传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内的绝对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其次,严肃理性话语的理解与认同面临风险。在一些社会焦点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不负责的互联网企业在进行报道、评论时只关注事件本身的娱乐性,而忽视了事件本身的理性批判色彩,影响了人们正常审美情趣与道德批判力的发展,人们对于严肃、理性的话语关注度降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也受到挑战。最后,“信息茧房”效应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辐射力。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门户网站、社交平台、软件App为了占有市场,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关注用户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与情感偏好,信息的供给与传播呈现出为用户“量身打造”的特征。在算法推荐与网民自主选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信息茧房”,网民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在被满足的同时,也隔绝、过滤了网民不感兴趣的信息,网民在可获得的信息面扩展的同时,愿意接收的信息面却收缩了,这对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内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形成了威胁。

(二)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渊源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在经典作家的著作中,马克思在多个层面上使用“意识形态”一词,形成了不同的含义:将意识形态视为“观念上层建筑”,认为“意识形态”是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并与之相适应的观点、观念与思想的集合;将意识形态视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必然是代表并维护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集团利益的思想观念的集合体。列宁继承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在列宁看来,意识形态不仅是观念上层建筑,也是一种起指导作用的思想体系。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理论。我国历届领导人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实践中结合中国实际更新和完善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毛泽东认为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经济社会的反映并对现实经济社会起着重要的反作用。邓小平认为,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我们要保障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既不能像“文革”时期那样极端地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体地位、极端地排斥其他所有思想,也不能淡化意识形态斗争,在多元社会思潮存在、激荡的局面下失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主心骨”。江泽民认为,意识形态工作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必须要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成就。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胡锦涛非常强调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与作用,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认为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使党主导舆论工作前进和发展。

第三,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国家安全和党的执政安全的高度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进行了一系列论述。习近平认为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在网络空间内意识形态的斗争与反斗争中,技术因素的影响绝对不容小觑。习近平还强调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必须要纳入法治轨道,用法律法规为其提供坚实屏障,必须要“继续加快制定完善互联网领域法律法规,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治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运行”①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45.。利用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危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权安全的言论和行为,在规范网民行为的同时,也要对网民加强法制宣传,提高网民依法用网意识。

二、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逻辑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国家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政治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处于首要地位,而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思想工作做不好,势必会动摇人心,干扰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行,威胁国家安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给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去中心化、网民对信息选择的个体性和差异性以及西方国家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地位使得非法势力与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更加广泛和隐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更具复杂性、挑战性与交叉性。只有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才能确保党的长期执政、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保障。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文化建设提供前进方向

文化与意识形态关联紧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首先,文化建设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根本一致性。一方面,文化建设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都是由一定的经济社会状况决定的。另一方面,文化建设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目的都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整合和凝聚,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合力。其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规定着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与否,关系着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效果。一方面,文化建设只有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心针”和精神后盾。另一方面,文化安全的实现离不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意味着文化安全也会受到挑战,只有意识形态安全得以实现,文化建设才能在安定的环境中进行。最后,文化建设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精神动力。文化承载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核心要义和价值取向,任何文化都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或承载着一定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意识形态的较量。因此,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社会稳定提供认同基础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要有共同的精神根基或精神纽带,民众才会整合、凝聚在一起,为构建起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认同基础。首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执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提供强有力的辩护力。习近平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②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一个政党能够长期执政,在于其执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能够得到接受与认同,这不仅需要政治权力的强制性保障,还需要“柔性”的力量为其辩护,意识形态工作便扮演了这一角色。其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经济社会运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提供解释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实践,社会关系与利益格局被打破重构,社会阶层日益分化,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化,一些社会矛盾逐渐萌生、积聚,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增大。用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回应、解释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关注民众所思所想所求,听取民意,理解民心,才能发挥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对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助推作用。最后,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为各类社会思潮提供整合力与凝聚力。公众面对大量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受到各种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冲击,在缺乏“主心骨”的情况下,公众会出现思想混乱、心理茫然、价值解构的情况。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能够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内的主导地位并对网络空间内的其他意识形态进行引领,使各种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交织、激荡、冲突的网络场域处于有序状态。

三、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逻辑

(一)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调适和发展

网络意识形态虽然是在网络虚拟空间内产生的,但其仍然离不开现实经济社会状况的规定性,仍是对现实经济社会状况的反映,因此在网络空间内,主流意识形态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进行调适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在网络空间内的实际需求、情感需要、理性意见、舆论趋势以及交流互动要得到高度重视,这不仅能够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也能推动网络空间内主流意识形态的完善和发展,增强其解释力、吸引力与整合力,从而维护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目的是保障政治权威,同时也依靠政治权威来实现自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保障政治权威、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内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应当关注、重视网络空间内存在的多元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在允许和鼓励理性、积极的不同声音存在的同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求、整合公众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增强政治认同、凝聚社会共识。

(二)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工作原则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必须要遵循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实现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领导也是为了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本身上来,如果不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那么党的长期执政、社会平稳运行与国家长治久安也就无从谈起。习近平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就意味着,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过程中,要及时通过互联网听取民心、了解民意,对于民众的误会要及时澄清,对于民众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对于民众的诉求和需要要及时倾听、关注,对于民众的合理建议与意见要听取采纳。

(三)增强网络意识形态的技术更新和法律保障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技术是有力支撑,法律法规是重要保障。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在互联网领域占据优势地位,主导着网络空间的发展。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掌握着网络技术资源主动权,互联网诞生于美国,美国具有技术的先发优势,负责全球域名管理的13个根服务器中,美国占据10个。另一方面,美国凭借着互联网技术优势又主导着网络空间内的信息传播,根据2020年W3Techs调研数据,互联网中近60%的内容使用英语,中国网民超过9亿,排名世界第一,但中文内容仅占1.5%。网络世界中英语语言的广泛使用凸显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互联网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网络空间内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发达国家利益指向的文化倾向和意识形态属性。在网络空间内意识形态的斗争与反斗争中,技术因素的影响绝对不容小觑。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必须要加快互联网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创新、转化和应用,在技术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必须要纳入法治轨道,用法律法规为其提供坚实屏障。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开放性,互联网在带来信息飞速传播的同时,也为谣言、谎言、不实信息与错误思潮的滋生、蔓延和扩展提供了土壤,如若不及时引导、澄清与清除,必然会扰乱网络空间内的秩序,损害网民的利益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四)构筑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体的协作堡垒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生产、传播一定的话语,过去官媒垄断意识形态生产与传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仅靠党委和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的发展特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必须要借助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个主体共同发力,协调运行。首先,在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过程中,党委和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坚持党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立场,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网络素养和工作能力,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新工作方式与手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理解、被认同,增强其引领力与解释力,确保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空间内的主导地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范围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从事互联网文化、传媒、信息传播等相关的企业要积极配合党中央的政策部署,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互联网文化企业不应该只关注经济效益,更要关注社会效益,承担其该有的社会责任,与政府和党委部门协调合作,共同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最后,共青团、工会、妇女联合会等组织要履行自身组织的职责,在网络空间内起到引导作用。各个组织应适应互联网的发展特点,利用门户网站、公众号等发挥自身组织的优势,在履行自身组织宗旨、目标的过程中更好地向特定群体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团结一心,凝聚共识。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文化工作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谁远谁近?
不工作,爽飞了?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