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化境内的清代驿路和驿站
2021-11-25高峰
高 峰
清代在敦化境内设有两条驿路和六个驿站,驿路分为东驿路和南驿路,主要以沙土路和黏土路为主。东驿路于明永乐五年(1407)开始修建,清朝时,由吉林乌拉(今吉林市)为起点,经额赫穆(今蛟河市天岗)、拉法、退屯(今蛟河市前进乡),越张广才岭进入敦化境内,经过义气松站(今敦化义气松林场内)、额穆赫索罗站(今敦化额穆镇)、塔拉站(今敦化雁鸣湖镇塔拉站村北),进入宁安县境内,最终到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全长322.5公里。南驿路是清光绪七年(1881)始建,由敦化境内的额穆赫索罗经通沟站(今敦化官地镇岗子村)、黄土腰子站(今敦化大石头镇新立村西)、哈尔巴岭站(今敦化哈尔巴岭村东),进入安图境内的瓮声砬子(今安图县明月镇)、龙井市的铜佛寺、小盘岭(今磨盘山)、珲春市窟窿山(今凉水)、密江,最终到达珲春。本文拟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调查,对敦化境内的清代驿路和驿站址进行考察。
一、清代驿路和驿站形成原因
1.辽金及明代已成雏形。天显元年(926)辽灭渤海后,敦化一带属于东京道白山部管辖。12 世纪初,女真人兴起,建立了金国,敦化属上京会宁府辖区,敦化东西南北的交通网在辽金时期逐步开通。早在明朝永乐帝时,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奴儿干都司下设了很多的卫所,并建设了与卫所相通的交通驿站。如《辽东志》卷9 记载,明代“纳丹府东北路”的路线是由从纳丹府(今桦甸市)出发经潭州(敦化)东北行至古州(宁古塔)的古老驿路。史载:“塔拉卫,明永乐五年(1407)置”①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敦化市文物志》,1985年内部出版,第89页。,属于明朝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辖下的军事单位之一。清朝时,敦化境内的塔拉站就是在塔拉卫的基础上形成的。
2.宁古塔军事重镇的兴起。据《宁安县志》大事记载:“后金天聪元年(1627)满洲正蓝旗人戴珠瑚,以昂邦章京(将军,正一品)镇守宁古塔。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为了加强东北各驿站的管理,在宁古塔旧城(海林旧街古城),设置宁古台(即宁安市三中旧址),总管宁古塔至吉林间的沙兰、必尔罕、塔拉(今敦化雁鸣湖塔拉站村北)、额穆索(今敦化额穆镇)、义气松(今敦化额穆义气松屯)、退屯(蛟河市前进乡)、拉法(蛟河市拉发镇)、额赫穆(蛟河市天岗镇)等各驿站事宜”。在这条驿路上,宁古台就管辖了敦化境内三处驿站。顺治十年(1653)六月四日,清政府任命满洲镶蓝旗人梅勒章京沙尔虎达为昂邦章京,从盛京中分离出来,独立设治,宁古塔成为北方最大的政治、军事中心,为了保障它与盛京和北京之间的联系,陆续恢复原有的和开辟新的驿路和驿站。康熙二十四年(1685)十二月,康熙帝同意批准了黑龙江至吉林的开辟驿路的方案,敦化境内额摩和站正式建立,第二年,由于道路艰难且驿站距离较远,以额穆为中心两侧,又建立了义气松和塔拉两处小站。
3.与长白山祭祖和敖东城起家有关。清史记载“三女浴宫”的传说,史载:“……我朝发祥长白山,自远祖定三姓之乱,居额漠惠之野鄂多里城(敦化市敖东城)在今宁古塔西南三百余里,国号满洲,是为开基之始”①(清)长顺:《吉林通志》卷24《舆地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434页。。清始祖布库里雍顺身披斗篷,威武英俊、气宇轩昂,乘柳木筏,劈波斩浪,从长白山下来,到达牡丹峰顺牡丹江漂流而下,到达敖东城,平息三姓之乱。所以“后金和清”两朝皇室,都把长白山都作为祖先的发祥之地,封长白山为神山,岁时亨祭。康熙十五年(1676),康熙皇帝开创望祭长白山神的祭祀活动,“感天佑而仰祖功”,吉林乌拉至宁古塔驿路应运而生。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皇帝钦定长白山为祀山,按封禅五岳之例,尊长白山为神,命令宁古塔将军每年春秋两季在吉林望祭。该驿路是清皇室到敖东城和长白山祭拜祖先的必走之路,推动了通沟站、黄土腰子站、哈尔巴岭站的建立。
4.沙俄入侵东北。沙俄觊觎我国东北已久,早在顺治、康熙时期就不断进犯黑龙江。到了光绪时期,东北地区边患日急。1880年底,吴大澂与吉林将军铭安于吉林建立“靖边军”。光绪七年(1881),沙俄军队不断在图们江下游的珲春一带挑起边境事端,这使得该地区文报日繁,以往由卡伦代传军报的情况已经无法正常进行。清朝为保障东北的驿站和驿路畅通,主要是保持将军所在地区与盛京信息的传递以及与北京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对驿路的维护和驿站的设置。为加强图们江和珲春防务,1881年又开辟了一条从鄂木合梭罗(额穆赫索罗)经通沟镇通往珲春的驿路,于是通沟站、黄土腰子站和哈尔巴岭站陆续在此条支线驿路上修建。
5.与交通阻塞有关。据史料记载,同治十三年(1874)会办北洋事宜大臣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吴大澂在视察宁古塔驿路时,曾亲眼见到“道路难行,节节皆有洼塘,或一里半里,至七八里,十余里)”②《敦化市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第229页。。又据《柳边纪略》载:“由吉林乌拉东北行,经尼什哈站、额黑木站、额伊虎站、拖伊屯站、鄂木合梭罗(额穆赫索罗)、毕尔汉毕喇站、沙盐站、宁古塔站共八站”。其中鄂木合梭罗(额穆赫索罗)是后建,究其原因,据《宁古塔纪略》记载:雍正年间“吉林至宁古塔的八站中,则已鳖尔汉鳖喇站(毕尔汉毕喇站)至昂邦多洪两站间距离太远,中经窝集(敦化境内义气松站西)道路难行,康熙二十四年(1685)左右,在此线上增加了一个大站——鄂木合梭罗(额穆赫索罗)站,还有塔拉和义气松两个小站”。扬州名士方拱乾,于顺治十年流徙宁古塔,他著有《绝域纪略》,最早记录了鹦哥关(清原县英额门)至宁古塔驿路,记载“自鹦哥关,凡一千八百里而至。中唯三屯,一曰灰扒(辉南县辉发城),一曰多洪(昂邦多洪,是蛟河市退屯),一曰珠龙多洪(敦化市额穆镇珠尔多河),各屯庐屋不满十行,差卒换马之地多山、多水、多蝦荡(沼泽)”。义气松站就处在退屯和珠尔多河这段难行驿路的中间。光绪七年(1881)四月,清朝钦差大臣吴永敖前往宁古塔和珲春各处勘查交通驿道时,就发现吉林至宁古塔驿道道路比较难行,夏天雨季来临,水草漫过驿道,一眼望不到边,冬天,大雪封山,天气寒冷,车马难行,如果遇到战事,由于军粮和器械未及时运到,军事战斗不能正常进行。例如:据《宁安县志》大事记记载“光绪四年(1878)五月三日,宁古塔、三姓等副都统分队入山搜捕土匪(挖金工人),正当剿办吃紧之际,暂行停止会哨”。就是因为当时宁古塔库款亏欠2,300 余两,仓粮亏欠5,800余石,剿匪只好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另辟蹊径,修筑一条额穆直接通往珲春驿道,以减少额穆站至宁古塔再到珲春的交通阻力,通沟站、黄土腰子站和哈尔巴岭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
6.与敦化设县有关。光绪四年(1878),吉林将军铭安派人到敖东城调查,设立荒务局,赵敦諴主持放荒。经过三年治理,伴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光绪六年(1880)在敖东城西动工修建敦化县城,光绪八年(1882)敦化县城完工。为打通由额摩和站经通沟镇到敦化的交通,在通沟镇设驿站。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六年间因敦化县设治递送公文颇为不便乃于八年即在通沟镇地方彼时称为通沟岗子设治驿站名曰通沟站因该站位置居额摩和与敦化之间设笔帖式一员贴书一名马头二名马差四名步差四名所有差役人等额摩和站挑选站丁辍充至光绪二十四年奉令改组为文报分局置文报长一员书记一名马步差各三名……”①《额穆县志》第10卷《交通志》,1939年油印本,第251页。。由此可见,通沟站是在敦化设县后,为快速传递公文而设立的驿站。
二、考古调查
(一)驿路调查
据文献记载:清代“驿路宽3—7米、路质以黏土路和砖石路为主、驿站之间里程23,040—34,560米、车辆大车、四轮车、每辆七马、最大载重二千多斤”②吉林省档案馆:《吉林驿站》,1986年内部出版,第73页。。
据实地调查,吉林市至宁古塔驿路敦化境内意(义)气松站至张广才岭石头庙的驿路保存完好的约9公里,而额摩和站至珲春驿路敦化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则只有哈尔巴岭岭顶约4公里。这些驿路断断续续,沟壑纵横,路面宽窄不一,树木茂密,杂草丛生,地面被土壤和石头覆盖,路段有的扔在使用,大部分已经废弃,被现代公路所取代。
(二)驿站址调查
1.额摩和站。额摩和驿站位于敦化市西北51公里,北纬43°44′45.6″、东经128°09′04.2″。原额穆镇政府所在地,珠尔多河畔从该站西侧由北向南穿过,地势较平坦,距离北面长白山地区第二主峰老白山80多公里,珠尔多河和马鹿河在遗址南1.8公里处相汇合,注入牡丹江。
《金史》称“窝谋海”。《大清一统志》称“俄谟惠”,还有“俄摩贺”,“鄂谟和苏鲁”等名称,都是额穆赫索罗一音之转,这是满语的音译名称。关于名称的意义,说法不一,有的文献记载:“额摩赫”为“水滨”,“索罗”是戍守哨卡。有的文献记载“额摩赫”是湖水,“索罗”是枣的意思,其意为“栆形的湖”。丛佩云在《略论吉林省境内现存的满语地名》解释:“额穆赫”是丈母之意,“索罗”是枣的意思。众说纷纭。
额摩和站,据史料记载:“清初在额穆赫索罗设置驿站名曰额摩和站置笔帖式一员(即站官)领催委官一员贴书一名马头二名马差十名专运送衙署来往公文所有差役人等均由站丁挑充光绪二十四年改组为文报局置文报官一员书记一名马步差各六名迨民国三年邮政局成立该文报局即裁撤矣”①《额穆县志》第10卷《交通志》,1939年油印本,第251页。。
额穆于乾隆三年(1738)设佐领公署,管理地方政务和台站旗丁等,佐领公署就设在驿站,占地约7,000平方米。光绪八年(1882)置敦化县后,隶属敦化县。宣统二年(1910)设置额穆县,从敦化分出,成为额穆县所在地。
东北光复后,于1946年成立了额穆县人民政府,到1948年4月又撤了额穆县,改为额穆镇政府,并入敦化县,2015年额穆镇政府搬迁到珠尔多河西岸,原镇政府所在地改成额穆市场的一部分,驿站遗迹不复存在。
2.义气松站遗址。义气松站遗址位于长白山余脉张广才岭的东庙岭(敦化与蛟河交界)上,地理坐标北纬43°49′11″、东经127°57′42.8″。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据文献记载,“图依屯东八十里,有伊克苏小站”②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敦化市文物志》,1985年内部出版,第87页。即此。“义气松”又称“意气松”,虽字形不同,然而都是一音之转,满语意为落叶松,因那一带山林中落叶松居多而得名,同时它又是一个小站。该站平面大体呈长方形。占地约5,000平方米,古驿道在其南侧经门前呈东西走向经过。驿站内分办公区和生活区,周围有群墙,与大门相接。从南向北通往菜地的通道将办公区和生活区分成两个部分,办公区房屋呈南北走向,由公馆、档册房、夹杆石和大门等组成;生活区房屋呈东西走向,由厨房、盛粮房、住宿房、马棚、草棚、水井、菜地组成,供站丁、差卒换马和过往的行人等食宿之用。房屋的基础都是用当地的玄武岩石砌筑而成,基上用黄泥砌筑土墙。驿站撤除后,当地百姓在此建立了“张广才岭石头庙”。日伪时期,由于日本实行归屯并村政策,庙宇被破坏,在该驿站及周围居住的百姓被强行迁移到额穆村。后因多年风雨冲刷,破坏严重,几乎夷为平地。据当地向导王凤刚介绍,曾经有人用金属探测仪探出过铁锄头、铁搞头、铁锅的残片,2011年,有人在遗址周围用金属探测仪探得三串清朝时期的铜钱,近一百枚。因多年无人管理和风雨侵蚀,遗物多为残片,依质地划分为陶器、瓷器、铁器等。目前该遗址保存一般。
3.塔拉站遗址。塔拉站遗址位于敦化市雁鸣湖镇塔拉站村北1.5 公里,北纬43°49′24″,东经128°32′1″。康熙二十五年(1686)设驿站,是清代吉林通往宁古塔驿路上的一个小驿站。坐落于塔拉泡上游沟谷中,塔拉,又“他拉”,系满语。据史料记载:“东路义气松,他拉二小站,未设笔帖式,归临站笔帖式兼署”①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敦化市文物志》,1985年内部出版,第89页。。关于站内人丁配置,也有记述,“小站壮丁十五名至十名,大小站额设牛马亦如壮丁之数”②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敦化市文物志》,1985年内部出版,第89页。。光绪七年(1881),该小站升格为正站。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70 米、东西宽50 米,中心有两个房屋倒塌后的基址。从采集的遗物有夹杆石、残木立柱、砖、陶罐残片、瓷片、缸片等,多属于清朝到民国时期的遗物。对研究清代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边疆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目前,保护状况良好。
4.通沟站遗址。通沟镇驿站位于官地镇岗子村东南,北纬43°32′16.6″、东经128°21′19.7″。南面和西面临沙河,南侧隔河与通沟岭山城相望。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吉林通往宁古塔的驿路上增加了一个大站——鄂木合梭罗(额穆赫索罗)站。光绪七年(1881),为加强珲春和图们江防务,又开辟了一条从鄂木合梭罗(额穆赫索罗)经通沟镇通往珲春的驿路。同年,东路之鄂摩和站,南至阿克敦城,本无驿站,因这一带放荒渐宽,烟户日稠,经吉林省将军铭安奏请朝廷,拟请在阿克敦城之北,鄂摩和站之南,添设一站(通沟站),以联络南路。通沟站“……光绪七年(1881)吴大澂设。额设笔帖士一员,领催委官一员,站丁二十名。马牛各二十匹(头)”③《敦化市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第229页。。据《吉林驿站》记载:“……周围群墙六十丈”,房屋呈东西分布。通沟镇逐渐兴盛起来,设有烧锅、油坊、商号、当铺、客栈、饭馆等,颇为热闹。2016年11月2日,岗子村村委会从村民乔金全手中征集了一块反映清朝通沟岭站繁荣的牌匾,他是在拆除本村供销社房屋板棚时偶尔发现的,其正面:“本铺精镀金點翠堆罍首饰俱全”、背面“本铺精造满汉金银首饰不误主顾”,反映了昔日通沟镇的繁华景象。敦化设县前,这里属额穆赫索罗佐领管辖,光绪八年(1882)设县后,隶属敦化,是吉林通往珲春边境的必经之路。村南隔沙河相对,是渤海时期的通沟岭山城,残垣断壁,随着山峦的起伏而蜿蜒折曲,十分雄伟。村东南遗有清代岗子古庙,古庙周围的三颗百年的大柳树,向人们证明通沟镇驿站悠久的历史。目前,该遗址保护一般,驿站周围除古庙、木牌匾、老船口刻石、一段古驿道、古驿道刻石、系船孔石犹存外,其他遗迹基本不存在了。
5.黄土腰子站遗址。黄土腰子站又叫“清河站”,位于敦化市大石头镇新立村西。北纬43°19′35.3″、东经128°25′30.3″。是清代吉林通往珲春驿路上的驿站遗址之一。黄土腰子是一个不高的山岗,东北有一个山岭,海拔590米,西南面有一个山岭海拔594米,这条山岗就是两山之间连接的低平山梁。据《增订吉林地理纪要》记载:“由干线中之额穆索站分歧,南经十站通接珲春,由额穆索向东南经通沟镇,黄土腰子”等至珲春。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置。距敦化县不及十公里。该站额定设置笔贴式一员,领催委官一员,站丁二十五名,给随缺地十五晌九亩,牛、马各二十五匹头”④《敦化市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第230页。遗址约2,000多平方米,东北紧邻鹿场,南侧是大片农田,北侧1.5公里处是沙河。遗址早年即遭破坏,偶尔可见房屋基石碎块,地表已无明显迹象,成为耕地。
6.哈尔巴岭驿站遗址。哈尔巴岭站又叫(茂林站),当地人们习惯称“巴店”,位于敦化市大石头镇哈尔巴岭村东山脚下的一块平地上。北纬43°15′23.3″、东128°38′50.9″。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置。该站额定设置笔贴式一员,领催委官一员,站丁二十五名,给随缺地十五晌九亩,牛、马各二十五匹头”①《敦化市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第230页。。遗址中心区域呈长方形,东西20 米,南北15米,占地约2,000平方米。遗迹保护一般,除看到房屋倒塌后隆起的房基外,采集到用来建驿站的砖瓦等遗物。过岭东行一站,是清代的瓮声砬子(今明月镇)站。据《增订吉林地理纪要》记载,这条驿路是为了适用珲春防务而修建的,该条驿路山深林密,道路崎岖,至今还保留着驿路的痕迹,哈尔巴岭站遗址有一条村间公路由站西边通过,东面的分水岭上有清代的庙址和伊克唐阿碑遗址。哈尔巴岭是长白山伸向东北的一条支脉,哈尔巴岭是天然的关卡,清代在此设有驿站和防所。岭西为吉林副都统辖区,岭东为珲春副都统辖区。该遗存的发现对清代的政治、军事、文化、边疆区域以及经济状况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三)驿站房屋构成
据《通沟镇等站恳请增加丁额添建房间的呈文》,光绪十四年(1888)正月记载“为呈覆事……惟斯官房五间内安厨房、档册房、及职等住屋已无闲房。其递送公文喂养马匹雇工等尚无专房……此等房间在不可少者。是以拟请正房五间改做公馆,添建档册、厨房五间、盛粮房五间,递送公文、喂养马匹人等五间,马棚五间,草棚三间,大门一间,周围群墙六十丈,公馆小墙十八丈等工,及前盖五间一并核实重估之处,于光绪十一年四月呈蒙专详。旋奉将军衙门扎开,户、工司会案呈,查新添十三站前官房各五间不敷站用,每站请再添修二十三间,以资公用等情”②吉林省档案馆:《吉林驿站》,1986年内部出版,第210页。。根据史料分析,通沟站应该由房屋二十间、马棚五间,草棚三间,大门一个、围墙组成,公馆与其它场所是分开的。但是因“但时值库帑不充,拟令暂缓等情转饬到站”。因而该站并未建成二十间房屋,其它驿站也类似通沟站。从敦化市六处驿站遗址现场调查来看,驿站构筑方法多建在山脚下的高埠地方,附近有河水或泉水流淌的地方,先将地铲平,根据房屋用途分开,由正厅和前门房组成,公馆居正中,正厅和前门房之间两侧是东厢房和西厢房,马棚(马号)在正厅东侧,前门房前是大门,大门周围是群墙,大门外是驿道和夹杆石,驿站平面均形制呈不规则长方形,屋以当地玄武岩石头为基础,墙多用木杆为骨架,草拌泥填充筑墙,砖较少,房盖用青瓦或草覆盖,驿站的这些特点与黑龙江内其他几处驿站遗迹具有较大的普遍性。由于敦化境内驿站址没有正式进行发掘,采集到的器物少且不完整,有关驿站的研究工作尚待进一步的资料积累和考古勘探。
三、驿路和驿站的历史价值与作用
驿路的开辟和驿站的设置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清朝在敦化境内修筑两条驿路和六处驿站,不仅对研究清朝在东北的交通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对研究清朝抵御沙俄侵略提供了佐证,同时也对于清朝加强东北边疆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
1.起到军令朝发夕至的作用。根据《清会典》的记载,清代东北驿路和驿站有以下几项主要功能:文报传递、官员接待(包括皇帝出巡)、军队调遣、官物运输等。因此,驿路具有现代战备公路性质,而驿站具有的前沿哨所的战略意义,所以驿路和驿站就是战略防御北方沙俄侵略的一部分。义气松站在清代属于宁古塔副都统辖区。从遗址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前进古城、西北岔山城和帽儿山山城的分布来看,它是吉林至宁古塔、珲春的必经之地,可谓咽喉地带,都是为了抵御从西侧和北侧的来犯的敌人。
2.推动了以驿站为中心村落的形成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古驿道是因军事而建,为商业而兴。有了驿路,政令赖其畅通,货物借其集散。它是某一时期经济、军事及各种历史事物的重要见证。维修后的宁古塔驿道,作为清朝重要的交通和军事通道,在抵御沙俄入侵、巩固边防和治理地方、发展经济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一些地区某某台、某某站的地名,都留有古驿道的特色和历史痕迹。例如:义气松屯因义气松站而建、额穆镇因额摩和站而建、塔拉站村因塔拉站而建、岗子村因通沟站而建、新立村因黄土腰子站而建、哈尔巴岭村因哈尔巴岭站而建。清代统治者设置驿站时,在最初国家无法为驿丁及其家属的生活提供必要支持,所以就采取了“以丁地养站”的方法。所以,驿站的站丁,政府给他们很多优惠政策:公地以外可以垦荒、减少赋税、配发种子、帮助盖房等,以稳定人心。因此,从设置驿站的那一天开始,驿站周围就以村落的萌芽的形式出现了。同时,清政府因东北驿路交通阻险、间隔较远和沙俄侵犯,增加驿站和站丁日趋紧缺。光绪七年二月,《吉林将军铭安等拟请改设驿站添拨额丁的奏折及清单》记载“奏为边防紧要,文报日繁,拟请改设驿站,添拨额丁,以重邮递,而免迟误,恭摺驰陈仰祈圣鉴事……意气松站原设额丁十名……今拟添拨拨额丁五名;鄂摩和站原设额丁十三名……今拟添拨拨额丁五名;塔拉站原设额丁十名……今拟添笔帖式一员,该委领催为领催委官一员,添拨额丁五名;”①吉林省档案馆:《吉林驿站》,1986年内部出版,第1、5、6页。。按例,各站均有“台站丁地”,每户出一丁,叫作站丁,官家给田垦种。最初,驿站的劳动力(站丁)的担当者有不少“流犯”和反清失败后吴三桂的残部充当,职责是“传递文书”,久而久之,子孙繁衍增多,加上驿站的官田也招移民垦种,就逐渐形成每站居人,多者数百家,少者数十家的村落。根据史料,吉林省所属各驿站户口总册,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意气松站:一户,男大一,小丁,女大一,小口,共二丁口,学童无,信教无;额摩和站:管下七户,男大四十五,小三十丁,女大三十二,小六口,共一百一十三丁口,学童无,信教无;塔拉站:管下六户,男大一百六十八,小一百零六丁,女大一百二十一,小七十一口,共四百六十六丁口,学童十四人,信教无;通沟镇站:二户,男大四十八,小二十五丁,女大二十四,小二十五口,共百二十二丁口,学童三人,信教无”②吉林省档案馆:《吉林驿站》,1986年内部出版,第28页。。这样敦化许多人烟稀少地方就是这样以驿站为中心大量的荒地被开发出来。经过站丁及其家属的辛勤耕耘,然后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其他流民参加,成为民人聚集的地方,村落逐渐扩大。我们在调查义气松站遗址时,发现驿站附近周围有十余处房屋旧址,其中在半山腰的一处旧房址中,向导王凤刚在2011年,用金属探测仪探得三串清朝时期的铜钱,近一百枚。据当地的百姓讲,在山脚下的许多平地中捡到许多清朝的铜钱,也发现类似于驿站周围村民使用的磨盘,这些遗迹向我们说明,清朝时期,曾有很多人在此繁衍生息,义气松屯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由此可见,这些驿站将驿路串联起来,即驿站周围的村屯将驿路链接起来,即保障了招募站丁的来源,同时驿站之间的村屯的农业经济也不断发展起来,保障了清朝东北军粮的供给和赋税的来源,进一步巩固了东北边疆的国防。
3.促进了民族融合。到乾隆后期,封禁政策逐渐放开,满族旗人陆续回到东北垦荒,带动了一些流民、犯罪流放的人、淘金人等跟随进入东北,关内汉人跟踪而至。满汉各族人民一起生产,相互学习,满汉普遍通婚,相互发展。《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初年,在宁古塔流徙民人内,有嫁女旗下者”,大批流人长期在此居住,这种联姻和友谊在满汉民族和友谊中相互影响,促进了本地的民族融合发展。现在敦化境内驿站村屯,村民无论从婚姻还是生产生活方式,汉满和其他少数名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看不出什么不同了。
4.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乾隆后期,有少部分满族人陆续进入敦化,垦荒种地,包括麻起带领关氏家族,他们属隶京正白旗瓜尔佳氏,最后以成记号村为中心,形成了关氏家的“六大支”。他们信奉萨满文化。驿路修通后,因反清、文字狱、清廷内部斗争被迫流放的人,也来到通沟镇,流民没有特殊的的技能,只能在私塾从事一些教师行业,客观上传播了文化,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满族人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在精神生活上,驿站地处塞北边疆,精神生活匮乏,对发配到边疆的流民来说,远离家乡的思念之苦,无处言表,有些流人是受牵连而被发配,千里奔波,背井离乡,这种心间的郁闷,无处抒发,想到在此度过余生,很多人都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于是才出现当地满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萨满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逐渐融合。现通沟镇的百姓大都信奉佛教文化和道家文化。现在的通沟古庙(武圣观)、义气松站西北张广才岭石头庙、额摩和站东侧的三佛寺、哈尔巴岭站东侧上老庙等寺庙都是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融合的产物。
四、驿路和驿站衰落原因
1.经济落后和政治腐败以及外交上的闭关锁国导致了驿站的衰落。清朝经济基础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造成清朝盲目自大。清康乾时期已奉行闭关锁国“海禁等政策”,虽有保卫沿海安全之意,但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到了嘉庆统治后期,此时西方国家大都经过工业革命,积极对外扩张,而清朝仍以天朝上国自居。“驿站地”,即站丁不挣薪晌,政府采取的是一种“寓丁于农”的生活方式,将荒地分给站丁耕种,不交赋税,以丁地养站,遂形成旗地中的“驿站地”之名,由于其具有合法性,成为清前中期东北封禁中的主要农业土地,驿站地周围形成了一个个村落乃至城镇。随着历史的发展,封禁政策被打破,“驿站地”也逐渐走上了由旗地向民地的转化。驿站自身弊端如官吏横行,骚扰驿递,假公济私,文报稽迟,通信梗阻,房屋破烂,驿马疲瘦,驿夫困苦等等。同时,欧洲近代化大势的冲击即西学东渐后带来的轮船、铁路、电报等兴起,加速了清朝自然经济的解体,经济落后导致政治腐败,最终致使驿路和驿站的衰落。
2.邮报局的产生。清代驿站交通发展可谓是鼎盛时期,东北驿路和驿站交通规模庞大,驿路四通八达,其规模超过了以前任何朝代,形成了从组织管理、站丁组成、运转实施、法律法规等一套较为完善的措施,在文书传递、物资运输、人员接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巩固清代东北多民族国家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代以来,受到驿站交通系统内部发展的桎梏和近代交通工具的冲击,以“马上飞递”为主的驿站交通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驿站的重要性日益丧失。光绪二十四年(1898)各驿站均改为文报局。宣统元年(1909)敦化和额穆先后成立电报局。驿站传递文件的方式被电报所代替。1913年,民国政府正式宣布裁驿归邮,驿站交通最终完成其历史使命,被近代邮报局所取代。据史料记载“邮报局的产生……民国三年额穆邮政局成立即将该分局撤销矣再有拉法退博义气松塔拉四处均于清初设治驿站其组织既沿革情形与通沟站同兹不替述”①《额穆县志》第10卷《交通志》,1939年油印本,第251页。。
3.与修建公路和铁路有关。1919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道路修治条例》,经过敦化境内的国道有两条:一条是1924—1926年修筑的敦化—额穆—宁安公路,与敦化境内的G201方向基本一致,直接导致敦化东驿路(清朝修建的吉林至宁古塔的驿路)失去往日的作用。另一条是穆棱—宁安—珲春—延吉—敦化公路,与G302方向基本一致,更使清朝修建的南驿路(额穆至珲春)退出了历史舞台。
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出于镇压抗日武装,疯狂掠夺东北的自然资源的目的,于1928年开始修筑吉会铁路的吉林至敦化段,企图渡过日本海经朝鲜北部港口、再修建朝鲜会宁至敦化的铁路,直插东北腹地,构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最捷线路。修筑铁路和公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日本侵略者到处抓丁拉夫。同时,为切断百姓与抗联的联系,1935年日本侵略者又在敦化实行“归大屯”(人圈)政策,致使分散在驿路和驿站周围的百姓集中到县城和村屯。另外,日军还强迫敦化民夫即“勤劳奉仕队”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裁弯、撤坡、加宽、建桥,进行了大量的道路修筑和整修工程。驿路远离村屯及集镇,常年失修,逐步荒废,驿站逐渐被遗弃而损毁。古驿路连同古驿站逐渐失去了其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清帝退位后,它们亦随之消失。
4.清朝的封禁政策和建立敦化县城。据《发祥纪略》中记载:“始祖居长白山东鄂漠惠(今敦化额穆)之鄂多哩城(今敦化敖东城),兴京东一千五百里,宁古塔西南三百三十里,勒富善河西岸”。因此从康熙二十年(1681)起,敦化一带就开始封禁政策,成为朝廷进贡和狩猎场所。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下令严令禁止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只允许八旗人到敦化“跑马占山”开荒种地,直接导致敦化境内驿站周围人口的减少。例如“乾隆年间,满洲正白旗瓜尔佳氏,有一个姓关的叫麻起,他曾在朝廷做官,朝廷动员旗人屯垦东北时,他带领家人及家役、院公、农丁等300多人移居吉林龙潭山,后又迁到敦化成记号定居,成为敦化早期的垦荒户,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老关家定居后又分成六大支,②《敦化文史资料》第5辑,1988年内部出版,第10页。“四大门”就是其中一支”住在敦化市官地镇西甸子村。到光绪四年(1878),吉林将军在此设垦荒局放荒,移民渐多。光绪六年(1880)吉林将军铭安奏请朝廷,在敖东城西二里处建新城。光绪八年(1882),敦化正式设县,隶属吉林府,县城为方形,周长2,940 米,小县城虽然不大,但是较驿站周围的村屯,无论是经济、环境、交通,都有很大的改善。流民、汉民、站丁、满人等从周围涌入城内,城内外居住多达万人。新县城的设立,导致旧驿站和周围人口稀少,招募站丁比较困难,于是上述驿站就逐步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