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落实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2021-11-25马萍

经营者 2021年14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信息系统管控

马萍

(昌图县财政金融服务中心,辽宁 铁岭 112599)

一、引言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要积极承担社会职责,谨记党和人民的期望,促进市场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同时,要通过内部控制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进行合理划分,确保相关工作规划的落实。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在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内部控制相关工作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讨论分析。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定义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指事业单位为了促进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借助控制监督手段对单位内部人员的权责范围进行明确划分,从而达到对内部人力资源和物品资源的高效使用,以确保所有执行工作都能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降低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或者社会效益损失,促进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1]。

三、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财务信息质量

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能在加强自身内部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财务信息管理质量。原因在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职能之一是对单位信息和资金安全进行监督和管控,促使相关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单位规范制度,从而保障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单位开展后续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二)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工作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合理规划内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并对管理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提高单位整体管理水平。事业单位要及时发现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四、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较强的内部控制意识是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但是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存在内部控制意识不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部分事业单位由于深受传统体制管理思维的束缚,对外来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不愿将内部控制理念引入单位管理系统中,阻碍了内部控制工作的推进和落实。第二,部分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理念缺乏深入的了解,在开展工作时并未动员所有人员一同参与到内部控制工作中,导致内部控制工作流于表面形式。第三,部分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职能作用深表怀疑,因此不愿在内部控制工作领域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资源,使得内部工作开展缺乏动力,推进工作效率较为缓慢。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单位内控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部分事业单位仍在使用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这给其内控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首先,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并未结合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比如单位的业务特点和发展阶段需求,而是直接照搬其他类型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高等学校照搬行政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其结果必然不尽如人意。其次,部分事业单位并未设立内部控制部门,而是由其他部门人员主持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缺乏专人执行工作,降低了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效率[2]。

(三)缺乏风险管控意识

风险管控是内部控制工作的核心目标,但部分事业单位缺乏风险管控意识。首先,部分事业单位对风险管控工作不够重视,因而在开展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工作时候草草了事,并未构建实质性的预警应对机制。其次,部分事业单位并未设置风险管控流程,也没有构建专业的风险管控部门,导致风险防控工作流于表面。最后,目前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渐成熟和普及,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并未意识到风险管控与信息技术结合的重要性,对于单位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也就没有借助信息系统提高单位的风险管控和预警能力。

(四)内部监督力度不足

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为内部控制实际成效提供了保障。但是现在部分事业单位中仍存在监督不足的问题。首先,一些事业单位沿用的还是过去的审计监督制度,该制度已经无法适用于当前管理环境,缺乏合理性和可行性,导致审计工作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其次,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层没有意识到审计工作与其他人员之间的利害关系,审计人员在缺乏特权支持下难以高效开展审计工作,降低了审计工作的职能作用。

五、优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内部控制理念

首先,事业单位领导层应当及时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开拓创新,在单位管理系统中引入内部控制理念,为内部控制工作开展和落实提供前提条件。其次,事业单位领导层要明确自身的领导职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了解内部控制,为单位自上而下树立内控理念奠定基础。最后,事业单位要明确内部控制的工具性和系统性,要站在单位整体管理层面看待这项工作,同时,让各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到内控管理工作中,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单位内部控制高效开展创造条件。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关于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方面,要先对自身运行状况进行详细调查研究,结合单位的业务特点和发展阶段需求,构建合理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直接照搬其他类型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其次,为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工作规划能有效落实,事业单位应当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权责范围进行合理划分,明确所有人员的工作目标,运用追责制度使所有工作人员处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良性工作状态,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有效提高单位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增强风险管控意识

首先,部分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思想宣传工作,通过知识讲座或者专题会议,增强单位内部所有工作人员的风险管控意识,使其认识到风险会带来巨大的危害,从而在单位树立风险管控意识。其次,事业单位还应当构建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使风险管控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有据可依,同时,提高风险管控人员的专业素养。最后,事业单位应当注重信息化建设工作,借助信息系统定期将常见的以及单位遭遇过的风险类型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构建风险数据库。同时,分析处理数据信息,提炼出各风险类型的特征,构建科学的风险预警模型,从而进一步提高单位的风险预警和风险应对能力[3]。

(四)加大内部监督力度

首先,事业单位应当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审计制度,指导审计人员高效完成本职工作,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监督审计工作规范化和专业化。其次,在组织结构方面,事业单位还应当建立内部审计监督职能部门,避免其他部门代理行使审计监督职权,基于内部控制的职能作用,真正做到关键岗位不相同,避免因职权过于集中而出现财务舞弊等行为。最后,事业单位领导层应当意识到审计工作与其他人员之间的利害关系,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时要给予一定的特权支持,避免审计工作被恶意干涉,让审计工作能达到预期理想效果,并且要直接向最高领导汇报审计工作结果,由最高领导指导审计工作的实施规划,确保审计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

首先,事业单位领导层应当认识到信息系统具备的诸多优势,比如强大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因此,事业单位要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工作中投入足够的资源,确保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与当前单位内部控制需求相契合。其次,事业单位还应当对各部门引进信息系统的品牌和型号进行统一,确保各系统的数据口径保持一致,便于信息数据在各系统之间完成传输之后能够被系统操作人员快速识别,为内部控制开展高效沟通提供便利。最后,事业单位还应当基于目前人员能力要求,制定合理的技能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人员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单位整体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能力。

六、结语

在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时,事业单位要明确自身职能责任,提高单位内部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运行中的各类风险,从而帮助单位更好地发挥自身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因此,事业单位要不断提升自我价值理念,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风险管控意识,进一步发挥内部控制职能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信息系统管控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中智能化信息系统的运用
施工现场的信息技术与成本管控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2022年信息系统与运营管理专栏征稿
基于信息系统的计量标准管理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浅析现代项目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管控
抚州市审计局首次召开全市内部审计工作会议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