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中的角色实现
2021-11-25赵淼首
文/赵淼首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团队和管理人员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兼具高校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从辅导员的具体职责来看,其涵盖了宣传、党团组织、班集体建设、学业辅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指导等多个方面。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思维脉动,分析学生的心理走向,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需要。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之后,随着高等院校毕业生总量的持续上升,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人才的能力要求日渐提升,大学生就业问题愈来愈成为社会各界所关心的问题。而高校辅导员身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工作的主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更好地把握大学生就业心理特征、提升学生就业心理素质,自然成为辅导员群体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1]。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分析
面对就业,各高等院校的学生均站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出重大选择。经过在校学习,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生活经验得到进一步增长。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认识、挑选职业的准则和对不同职业的优劣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因为每个人的目标不同、价值观不同、家庭环境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差异,大学生群体对不同职业的主观评价也会有较大的差别。而这种主观评价也决定了大学生各自的职业价值观与就业心态,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过程。
(一)职业定位方面
第一,职业角色定位模糊不清。部分学生的职业角色定位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难以将自我角色和社会角色统一起来。同时,大学生就业也面对着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其社会角色定位也比较模糊。因此,如何把自身角色和社会角色有机地融合起来,并发挥各自优点,以便于促进自身发展,大学生对此并没有进行充分考虑。一部分人不曾规划过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甚至对自己所从事的具体职位产生迷茫感,而另一部分人不了解自己能做什么、适应哪些职位等。更为关键的是,大学生不了解个人所希望从事的具体职业的工作内容,当然就更不用说社会角色的定位了。职业心理定位方面的模糊,最终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追求过高的目标、急功近利、过于依靠周围的人际关系,已成为中国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2]。
第二,缺少职业意识的获取与整合途径。由于大学生自身的职业意识大多来自互联网、电视节目、报刊、亲友和父母等社交途径,从这些途径所获取的职业相关资讯往往不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与此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在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缺乏充分准备。这些因素的出现都严重制约着大学生自身对职业角色的认识,使其未来职业角色发展的要求也不够明确。而且,大学生自身也对职场缺乏系统性思考,不懂得怎样更快、更和谐地融入工作环境,从而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岗位角色。这些现实且突出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在就职中的被动局面。在求职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往往重视简历的包装,而对职业角色的深入分析以及相应的心理准备都还不足,该方面的欠缺造成部分大学生在就职时缺少针对性和目的性。部分大学生注重于对某个职业的表面认识,如收入、社会地位等,而忽略了具体职业所反映的深层价值,这就会让他们忽略一些适合自身、能激发潜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从而在求职过程中错过了不少机会。
(二)就业心理准备方面
心理素质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以及个性心理结构的状态、品质和能力的总和。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心理素质就是其在就业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当前的状况是,大学生对自身的竞争意识、成就动机、心理承受力和职业信念的评价普遍较高,而对个人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创业意识的评价则普遍较低,尤其对敬业精神、团结互助、诚信意识等方面的认可度较低,而这些方面却是用人单位特别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对于签订和解除就业协议的看法并不统一,有的人甚至随意毁约跳槽,这说明了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诚信不足,没有敬业精神。因此,部分大学生具有的职业基本心理素质往往在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存在差异。这一状况已经构成了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无法跨过的巨大鸿沟。这也应该成为就业心理指导的重点。在自身认识方面,当代大学生较为客观。这一群体对自身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天赋缺陷、价值观等的认识都比较清楚。然而,由于部分大学生仅仅关注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眼光,所形成的自我认知是不准确的。在挑选职位时,这些学生很难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未能将自身优势、职位需求与社会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这就致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屡受挫败,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3]。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中的角色分析
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不仅赋予其引导和帮助学生的职责,而且使他们拥有其他教育工作者所不具备的突出优势。就业心理辅导可以说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它涉及价值观和就业教育的范畴。准确把握辅导员在学生就业心理指导中的角色,是做好就业心理指导工作的前提。
(一)与大学生关系密切容易获得信任
高校辅导员群体依靠自身的年龄和经历优势、良好的综合素养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在工作中和大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取得了大学生的信赖。对于大学生而言,辅导员是高校中关系最密切、最值得信任的老师。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年龄普遍较年轻,更有可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大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通常比教师更密切。这种角色定位很容易缩短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当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疑虑、困惑以及心理波动时,他们更愿意向辅导员寻求帮助。辅导员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原因,引导学生辩证地对待就业问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求职态度和方式,使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能有效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能够将就业心理指导融入日常教育管理中
辅导员的角色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与学生保持全方位密切联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征、思想状况等第一手资料。这种独特的优势主要是由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决定的。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几乎涵盖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现状,可以从学生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学业状况、人际关系、综合能力,到学生的个性特征、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针对性指导。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应利用这一优势,通过日常交流,向学生传递职业理念和就业观。辅导员作为高校的一线工作人员,掌握着大学生心理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他们是就业心理指导的实践主体,能够凭借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开展工作。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辅导员群体可以针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状态,采取切实可行的就业心理指导方法,避免就业心理指导的形式化。
(三)清晰认识学生的个性,就业心理指导更具针对性
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状态都存在差异。在充分理解这一事实的基础上,辅导员在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中,应当充分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就业心理指导计划,开展具体的就业心理辅导活动。辅导员要在总结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就业心理指导的方法。充分考虑个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就业心理指导的过程。辅导员要发挥自身的工作优势,帮助大学生客观评估自己的优点与劣势,从而形成正确的求职观念和良好的心态,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与奋斗精神,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与工作环境中,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三、促进辅导员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确立就业心理指导意识
辅导员应深入了解就业心理指导工作的本质和责任。在当代社会中,对辅导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重视学生发展的需求,积极帮助学生、服务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就业问题是每个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也关系到他们未来的长期发展和个人命运。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就业心理素质和就业观念,让他们能够勇于面对和解决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是辅导员就业心理指导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如今,大学生群体内部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价值观方面。出于尊重大学生的客观需要,高校辅导员要从学生的个性中找到共性,在差异中找到统一。在具体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中,既要满足大学生的一般需求,又能解答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为大学生提供参考信息。在具体的心理指导工作中,辅导员尤其要注意就业观念的传导。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精力有限,工作压力较大,肯定无法注意到所有的细节,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形成心理指导理念,向学生传输重要的价值观和就业理念。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障碍,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坚定地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从学生的角度把握学生的根本需求,并为学生提供有益又有效的帮助。
(二)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身
在就业过程中,求职者只有对自身形成清晰、客观的认识和公正的评价,才能在个人能力与专业岗位的匹配中实现统一,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提升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心理学家认为,年轻人最有价值的心理成就是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目前,许多大学生未能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困惑,迷失方向。所以,辅导员应该引领学生建立对自己的客观认知,从专业知识、综合素养、社会角色定位、个性特征、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引导。只有通过合理、准确的自我评价,大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工作。辅导员除了要引导学生对自身形成清晰、客观的认知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社会现实,对当前社会形势下的就业机制和就业形势形成理性认识,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从而为参加求职竞争做好更充分的准备,避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提高求职成功率。这就要求求职者要冷静、客观地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求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做好心理准备,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复杂的就业过程。
(三)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当前高等院校就业心理辅导的薄弱环节,需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就业心理辅导的性质决定了辅导员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就业行为,还要关注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不但要掌握就业的相关资讯,而且还要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认识自我。只有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才能做好职业规划。在具体的求职流程中,如果求职者能够更好地将自身现实与职业需求结合起来,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就相对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并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相反,如果求职者的职业定位不准确,他们在找工作时可能处处遇到困难。即使他们找到了工作,也会因为各种不适应而影响工作成绩和情绪,不利于未来的个人成长。因此,辅导员应该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在此期间,辅导员应利用一些职位、性格、兴趣爱好与技能的心理测评量表,从各个方面解析学生的才能与职位匹配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合理的辅导,引领学生从更为宽广的视角审视个人职位选择与生涯发展的内在关联,帮助学生选择、决定和规划未来的职业。辅导员还应支持学生不断探索自我,明确个人的职业期望,分析和评估相关职业和发展前景,根据个人情况和职业需求做出初步决策,在各个阶段制定明确的发展计划并付诸实施。
(四)采用科学的就业心理指导方法
当前,高校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存在时间短、针对性不强的缺陷。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辅导员要尽早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第一,辅导员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就业心理指导。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如个别咨询、集体讨论、网上论坛、社交群组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在充分掌握学生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引导。第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辅导员应组织学生参观工作现场,在生产线上实习,以加深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辅导员应及时对指导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意见。辅导员应始终关注学生的相关动态。通过评价和反馈的互动过程,可以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让学生了解自身应当改进的方面和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就业心理辅导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科学结合各种成熟的方法,指导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从而增强职业心理指导的有效性,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其顺利就业。
四、结语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部分毕业生所暴露出的就业心理问题,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目前,一些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模糊,缺乏清晰的专业观念,就业心理准备也较差,对自己的工作和今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非常紧密,可以在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中取得良好的信任感,将就业心理辅导融入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就业心理辅导的针对性。为此,辅导员要不断强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意识,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身,为大学生制订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采取科学的就业心理辅导措施,全面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真正实现辅导员的角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