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
2021-11-25蔡银
文/蔡银
随着国家信息技术实力的增强,计算机技术逐渐成为当今高素质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基础技能之一,加之“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等策略的提出,计算机专业在各大高校中成为热门专业,虽弥补了国家相关领域的计算机技术人才的缺口,但也使越来越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正逐年下降,这种反常的情况已逐渐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因此,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各高校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提高就业能力的策略进行探究。
一、民办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从目前的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来看,本科生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办本科院校的录取率低
民办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生源质量以及财政资金扶持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与名牌公立大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正在开设计算机专业,但名牌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量已足够满足社会中相关岗位的就业需求,就使得整个社会中的相关领域趋于饱和,招聘会成为“买方市场”。企业从应届毕业生中筛选更多的是考虑各个毕业生的能力问题,而在这种背景下,名牌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就成为本科毕业生的一张闪亮的名片,许多领域中的岗位需求更多的是倾向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民办本科院校录取率低的情况。
(二)非专业人士的竞争
事实上,在计算机领域岗位竞争者中,除了来自其他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外,还包括一些非计算机专业人士。比如,与计算机专业相近的一些专业,类似自动化、电子商务等专业,都可以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一较长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往往专攻某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相较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些电商企业更需要既掌握计算机技术又了解商务知识的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此外,目前许多学科都增设了有关计算机的专业,大有专业融合发展之势,这更减弱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人才供需不匹配
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不仅体现在商品生产与分配中,而且在人才领域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也十分明显,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比如,我国在IT行业的人才缺口达到了四十多万人,但在计算机领域的企业招聘过程中,却出现了两个矛盾的现象,即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许多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所以,解决目前人才领域的供需问题,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手段[1]。
二、做好提高就业能力的思想准备
(一)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从目前的岗位需求来看,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仅重视学生的自身能力,而且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且这一比例正在逐渐提高。近年来,社会中关于道德的话题频繁出现,其中不乏与职场相关的内容,这种现象也使企业管理者对应聘人的思想道德情况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因此,必须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从道德教育层面来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道德素养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学校可以设置一些道德教育公告栏,将一些学生需要注意的道德方面的问题展示在公告栏上,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同时,应以“道德模范”为主题,开展一些评选活动,让学生在班级范围内推选自己认为可以担当“道德模范”称号的人物,并汇总到辅导员手中,通过辅导员上报到学院,最终汇总到学校的有关负责部门,将这些道德模范的事迹报道出来或张贴出来,在整个学校中形成一种培养道德素养的良好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学校应定期举办德育讲座活动,在讲座中宣传计算机专业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学习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让学生不自觉地向榜样靠拢。学校要加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保障学生道德素养提高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增强[2]。
(二)提升学生的核心意识和竞争力
学校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面试时,这种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就会更加突出,成为帮助学生成功拿下工作岗位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教师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在教学中突出学科的实用性,并将这种实用性教学当作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切入口。比如,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整体概括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许多学生看来,计算机人才并没有很好的出路,但在中央的文件中可以看出,计算机人才作为一种新兴行业的高科技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目前各大岗位所急需的人才。但求职者应先要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在此期间,要求学生锻炼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学生对所在专业的实用性学习,让学生了解职业未来的出路,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将这种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灌输到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就能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要给学生输送最新的国家就业政策、社会就业形态和用人单位现状、用人标准等信息,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始终具备就业的危机意识,克服学生专业学习上的惰性,让学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但网络中的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大学生缺乏处世的经验,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与价值观念所影响。许多学生在就业时眼高手低,自我认识不足,把物质方面的利益看得过于重要,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求职就业。还有一部分学生怨天尤人,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持悲观态度。盲目自大、自卑抱怨的心理都不可取,学校在办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避免学生因社会工作岗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而出现求职心理问题。就业心态调整教学的意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就业迷茫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干什么,让学生在对自我的审视中明确未来的就业选择。比如,民办高校教师可以定期开展有关学生就业心理调查的工作,开设网上信箱,让有需求的学生在信箱中投信,教师收到学生的来信后会在第一时间内给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排解就业的心理问题。
学校要积极举办关于学生求职心态的专题讲座,在专题讲座中回答学生关注的问题,如“大学生就业兴趣和待遇哪个更重要”“计算机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互联网时代下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等。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得到解答,内心的就业压力也会减轻。学校开展的求职心态专题讲座可以合理地疏导学生就业压力,克服学生的心理危机,让学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择业与就业。
三、重点打造学生的三大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
目前,困扰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生的求职能力较差。求职能力作为一种社会适应性能力,需要学生在求职和碰壁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如果学生只是在学校这种安逸的环境中成长,在找工作时就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制约学生成长并影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发挥。要实现学生求职能力的提高,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大企业的面试官,让他们来分享关于应届毕业生如何求职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3]。在经验分享会上,学生等同于近距离地与以后求职所要面对的面试官们接触,并真正能从面试官的角度去思考面试和求职的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学校也可以制定一些假期实习计划,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自我摸索求职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企业的面试,真正感受求职氛围,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最后,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模拟求职竞赛”。“模拟求职竞赛”是学生正式踏入社会寻求工作岗位的一次“大练兵”。“模拟求职竞赛”让学生对就业面试的各个流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在与企业面试官的交谈中,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选拔标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不断完善自身素养,更好地向社会所需人才标准靠拢。“模拟求职竞赛”有利于调整学生的求职心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自身就业能力的提高。
(二)锤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实践能力一直是学生的短板,尤其是在学生求职的过程中,这种短板尤为明显,最终制约着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许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但实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很欠缺,这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毫无优势。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成为面试官在面试时对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考察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改善学生的就业现状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学生能对未来的工作内容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能够促进学生对职业的理解[4]。学校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让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由理论知识阶段迈向实践操作阶段,丰富学生的就业经验,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实践的活动,并且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实习期任务,让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应积极推动校企联动的进程,加强与各大企业的合作,并联系一些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建设,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尤其是当下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只让学生一味地在学校接受知识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说很难起到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应成为高校教育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三)考验学生的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是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导向,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侧重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成立创新团队、建立大学生创业联盟计划、开创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等都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人才市场上有许多高校名校的大学生应聘,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同等机会的就业招聘中不具备优势。因此,民办本科院校要大力引导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不必“万人过独木桥”。当下社会大环境比较好,学生自主创业的机会很多,同时还有来自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创业支持。培养学生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能提高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比如,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创业与风险投资”“创造技法”“创业教育”“创造性思维训练”等。结合时代发展趋势,给学生讲解创新创业有关的知识。计算机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新兴行业,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开展一些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创业活动,举办一些创业大赛,成立科技创新团队等社团组织,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中提高判断分析与决策能力、竞争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带学生到企业内部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企业结构、日常运行、风险预测机构等,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更全面清晰的认知。学校还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校友等开展创业就业的讲座,向学生传授创业的经验,让学生在创业的路上少走弯路。
总之,民办本科院校应掌握一些科学、合理的策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与有关企业合作,建设一些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在实习中不断体会到实习的重要性,并把这种实践经验转化为学生求职过程的助力。院校还应积极开拓学生就业新领域,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切实解决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