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思考与实践
2021-11-25都静王婉伊
文/都静 王婉伊
中国已步入新的工业化时期,其主要特点有: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形态变化导致我国的人才需求与供给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高等教育出现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工作刻不容缓。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方案,并提出了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任务、配套政策以及推进机制,该指导意见成为推动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政策依据。此后,部分新成立学校、独立院校以及部分院校的地方分校与部分专业逐步向应用型方向发展,目前正处于向应用型转型的发展初期阶段[1]。
应用型高校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包括高技能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转型过程中没有制定战略计划,缺乏相应的措施来辅助,在学科专业的调整、教师的结构、实践环节中的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还存在一定滞后性,这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预期效果不一致,因此在转型道路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必然性
当前,我国许多用人单位用工缺口严重,甚至出现“用工荒”现象,在新技术、新业态方面人才供需不平衡情况更加明显;在专业理论、操作技能、实践运用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下,高校毕业生感到更大的就业压力。高校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方向与产业需求不一致,成为导致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实施国家战略部署势在必行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地方本科高校开始向应用型转型改革正式开始。《意见》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人才培养结构同质化问题,人才的技能培训质量以及规格不能满足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创新需要,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此外,该文件还提出,地方本科高校应该将生产和教育相结合,以推进地方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开展产业间的联盟创新和“产学研”的合作创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我国本科高校地域分布广泛,许多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展现出极大的潜力,要将高校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就必须充分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以尽快实现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和创新发展。
(二)为高校错位发展开创新局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中,“985”“211”等高校致力于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办学高度、办学质量,致力于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拥有灵活的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且更加注重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职业类院校则是主要通过“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具备实践操作技能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地方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在理论水平方面不及“985”“211”等高校培养出来的研究型人才,在实践操作技能方面赶不上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打破这种尴尬局面,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尝试研究探索转型、错位发展,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2]。
(三)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
社会经济发展与高校发展密切相关。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偏向于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方面。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各个地区正在逐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现代化建设也在逐步实施,每个地区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特点,各个地区分工明显。本科院校应积极依托学校所在地区的主导产业,主动把自身发展融入当地的产业布局中,利用本地企业的市场资源和技术不断更新的需求,努力培养和塑造当代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仍处于摸索阶段。纵观各大转型发展中的高等院校,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基础能力薄弱。各高校在办学历史、办学环境(实验实训场所)、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各不相同,大多数高校的办学基础较为薄弱,办学环境仍需改善,师资队伍有待加强,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也从侧面也反映了各所高校内部之间的差异;第二,办学经验不足。转型后的高校多为新成立的高校、独立院校或者部分院校的地方分校以及部分专业普遍存在着教育历史较短的现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缺乏相关经验。另外,高校发展状况趋同,导致在人才培养方面很难凸显出各所高校的特色。大多数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出现了对于转型发展的态度、认识不一致,主体意识不强等情况;第三,高校转型的目标不清晰。目前,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存在建设标准不明确、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第四,经济贡献较弱。正在转型期的高校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对地方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有待提升。
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对高校转型发展时期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鼓励政策不够健全,尚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转型发展。我国各个层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科学发展观的支持政策并未落实,尤其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法律规范以及在引导、支持、鼓励高校转型等方面的政策有待优化、完善;其次,相关转型政策落实不够精细。在贯彻、落实国家应用型本科高校科学发展观的政策上不够精确、细化,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高校转型发展模式。另外,高校在地方经济所需要的服务以及技术支持方面也表现欠佳;最后,高校对转型发展的认识不足。高校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形成清晰的逻辑架构,缺乏正确的定位引导,没有可循的人才培养的路径,未能取得显著成效[3]。
三、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建议及方法
理想的高等教育组织变革并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控、逻辑驱动的结果,而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产物,是政策引导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产物。总之,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以高校为主体,中央与地方形成合力,中央负责宏观统筹,地方负责解决实际难题,共同助力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高校应明确主体地位,提升高校综合实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础能力整体较为薄弱。第一,高校应加强硬件投入。建设、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们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在第一时间将学习到的理论内容融入于实践操作中;第二,高校需明确服务对象。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的是拥有理论知识且动手能力较强的人才,是我国将来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为实现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专业人才;第三,高校需明晰办学功能。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目的是实现理论创新与实验成果的转化。部分学者认为应用本科高校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上,应积极地将地方经济的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重点,主动对接地方支柱产业以及产业集群开展科学研究,使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聚好焦、接好轨,实现完美对接;第四,高校需合理设置专业。根据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及时调整院校的专业设置,构建专业动态化的调整机制,培养服务地方、行业、产业的专业化人才;第五,高校需培养师资队伍。教师的专业理论性较强,但多数教师的实践经验要弱于企业从业者,应重点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以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第六,高校需强化办学特色。高校的转型发展建立在自身条件以及已有办学特色的基础之上,是由内而外、由易及难的渐进式发展,在探索与发展中要形成高校的办学特色。
(二)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强化区域统筹
现阶段,我国各个层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科学发展观的支持政策尚不够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外部环境缺乏相应的保障性政策、法规,如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管理、设置布局、招生考试、资源配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自主办学等方面的实施细则直至今日仍未出台,更没有形成国家层面的保障体系,使部分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由于缺乏系统设计、全盘谋划,至今难以将转型发展的方案落实到位,导致转型过程中的公平、效率与质量更是难以兼顾。地方政府应着力调整和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探索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以学科门类、主体功能差异作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划分高校类型,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与资源的配置功能,引导各所高校办学趋向多元化、发展形成特色化,避免新一轮的同质化、同构化高校的情况出现。建立健全由政府作为主导、由行业主要指导、由企业全程参与的办学机制,建立以专业对接产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的“三对接”模式,建立以服务区域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评价基准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评价体系,构建高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促进地方产业和高校双双转型、社会经济和教育取得双赢,把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作为创新要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4]。
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需要政府部门极力配合,促进校企、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打破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的壁垒,疏通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育人“堵点”。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费投入,增强政策倾斜力度,重点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申报国家一流专业、国家一流课程,可以在省级一流专业、省级一流课程立项中给予优先支持。
为进一步加快培养出适应和引领现代行业与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政府部门和高校应以提高人才能力培养作为核心目标,努力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紧紧围绕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支撑地方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政府部门可以在产教融合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发展方向、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逐步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
(三)企业应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
应用型高校主要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或各行业的专业化人才,企业需创新校企合作形式,促进产教融合多样化发展,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以校企资源共享、加强人员交流、构建合作平台、组建校企联盟等形式强化合作,创新发展[5]。校企合作可以节约双方成本,实现资源的共享互通,将节约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可以将企业的员工岗位培训教材作为实训材料之一。一些大企业有着较为完备和成熟的培训组织、培训任务,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办学情况加以修改、完善,将之作为实训教材。此外,学校的专职教师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与企业合力开发、完善实训教材,既可解决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需求,也能满足大学生对实训教材的需要。高校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增加实践经验,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或参与指导校外实训,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对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高等院校还可以引进企业里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使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兄弟院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加强交流合作,根据高校和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组建高校联盟、校企联盟,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激活各方的发展潜力。
高校、政府、企业三方有机结合,可形成一种促进高校发展、提升政府服务、创造企业利益的合力,助力高等院校更快更好地培养出适应行业、企业向好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