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艺术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政教育的作用

2021-11-25黄妍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思政教育

文/黄妍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利益的追求使人们的思想道德陷入低谷,一些违背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行为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迫在眉睫。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其中就业教育是帮助学生更好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将思政元素渗透进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提高其思政水平,让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了解自己,合理规划职业发展,不断适应日益变化的经济社会,突破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一、高校就业教育及其相关概念

(一)就业教育内涵

就业教育又被称作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就业指导等,在不同国家,就业教育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和概念。而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就业教育往往是指立足于学生的性格爱好,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和教育共性规律,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帮助其掌握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术、情感、态度等能力,最终实现其职业目标的教育过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社会对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加快高校就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高校当前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就业教育的特点

高校的就业教育主要分为以下三点:其一是目的性。高校的就业教育具有明确直接的教育目的,即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掌握就业相关技能,实现其最终的职业目标,高校的一切就业教育活动都紧紧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其二是个体性。就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但学生群体又是由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组成,因其生活经历、家庭背景等因素,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这就决定着高校的就业教育必须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切实满足其就业需求,从而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其三是实践性。就业教育是指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使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满足岗位需求和职业需求,因此具有实践性。高校应坚持实践教育,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实现其最终的职业目标。其四是前瞻性。随着时代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产业更迭速度较快,导致就业市场瞬息万变,当前高校就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其就业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能准确分析市场发展趋势,洞悉其时代特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紧扣时代脉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教育。

二、高校思政教育及其相关内涵

(一)思政教育的内涵

思政教育历来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法宝,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政治稳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思政教育不仅影响着人才的成长发展,更关乎着社会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西方思潮涌入我国社会,多元化思想影响着正处于思想发展关键期的广大青年学生,因此,加强思政教育,构建系统完善的教育体系理应成为高校当前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党中央充分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此背景下,高校应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从多方面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完成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二)思政教育的特点

高校的思政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点特点:其一是全体参与性。高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是一个以教师、学生、后勤人员为主的群集合体,集群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高校的每一位教师是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应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思想政治育人功效,实现全体育人、全面育人的整体功效。高校应整合校内资源,充分调动各部门、各院校的积极性,构建互融互通的思政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提高整体的思政教育质量。此外,全体参与性还体现在教育接受者上,高校思政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思政水平作为其教学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其二是系统优化性。高校内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多个要素组成,各要素彼此间相互结合,最终达成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应。思政教育便是这样一个有机的系统,其内部包含若干子系统,并通过这些子系统价值的发挥来实现最终的整体育人效果。因而,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做好顶层设计,立足于整体做好详细规划,并将其落实于各部门、各单位等具体实际,达成目标一致、方向一致、协同一致的整体效应,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育人体系;其三是育人渗透性。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高校的思政教育主要通过日常思政教育课程实现,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往往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大学生思想行为中。在高校体育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教育中,充分挖掘就业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在丰富就业知识能力的同时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形成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互通互融,从而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高校体育艺术类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学生实现就业的关键,而学生的就业理想又是学生自我认知的超前反映,也是学生对自我未来发展的期许,能推动学生不断发展。就业理想的实现以学生实际能力为前提和基础。一旦学生自我的就业理想与自我能力和社会实际不相匹配,便会出现迷惘、困苦乃至自暴自弃的现象。高校就业指导的思政教育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清自我,确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中思政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能力专长、个人兴趣以及实际需求等,并根据自我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职业理想,为之而不断努力拼搏。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中思政的作用,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企业家精神,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为自我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社会

正确的社会认知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并未正确认识到社会的实际发展,而是将多数精力放在了一些社团活动、兼职上面,以期构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在毕业后便可根据这些所谓人脉来寻觅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在这种错误的择业观下,学生忽视了学习对自我能力成长的重要性,而将发展与他人的友好关系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将自我就业及职业发展寄托于他人身上,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政作用,能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社会,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以及行业前景,为学生解读当前国家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掌握专业所在行业的最新动态,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长远的职业规划,坚定自我努力的方向,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确保在将来的就业过程中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来寻求一份满意的工作。

(三)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就业

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大学生受到的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了解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借此推动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将自我能力同社会需求相吻合,成为市场所需要的人才,进而推动高校的就业率,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此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中思政作用,还能有效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

四、体育艺术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政教育不足的表现形式

(一)教育理念落后

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期,国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但当前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上,并未就当下瞬息万变的经济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对经济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缺乏正确的发展方向,无法有效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大多数高校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中过分重视对学生相关理论技术的指导,以过于形式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教育而未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导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往往因自身条件不足或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

(二)教学内容单一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学生,因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点,在学习能力、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以同样的评价标准来对待所有学生,这种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其在就业指导中的思政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业指导教育包括择业观、择业心理、择业、就业知识理论、技能培训等内容。而在当前就业教育中,高校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相关理论知识,对一些就业中的思政内容轻描淡写,往往一笔带过,未将思政理论知识同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导致学生尽管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却不能将其外化为外在行为,导致思政教育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

(三)教学体系不完善

首先,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政教育缺乏系统性。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让学生的思想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而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中未能对学生进行系统、完整的思政教育,导致学生自身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在就业过程中因专业能力不足而常常出现简历造假、违背行业准则等违纪现象[4]。其次,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思政教育大多为课堂教学,采用教师口授的教学模式,单向的理论知识灌输,使课堂单调乏味,学生教学参与感较低,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就业指导思政作用大打折扣。此外,大学生的就业受学校、社会、个人、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当前对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政教育仅存在于高校教学,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

五、充分发挥思政作用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

首先,高校应深入研究当下经济的发展,洞悉市场发展的主流因素,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以此作为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发展的向导,探索出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思政教学理念,在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有序开展教学活动,推动学生思政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高校应加强价值引领作用,帮助学生解读国家相关政策以及行业道德准则,提高学生对社会就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将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努力奋斗。此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有关思政教学应体现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内容。学生的就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往往会经历许多的艰难坎坷。因此高校就业指导的思政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为导向,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增强其心理抗挫、抗压能力,使其在艰难的就业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实现自我价值[5]。

(二)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确保高校就业指导思政教育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详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材施教,展开个性化教学,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其次,加强对学生思政的实践教育,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由原先理论知识教育向实践应用教育转变,实现就业指导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帮助学生将思政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还能巩固学生的思政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高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多开展研究课题,并将课题成果引入讲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

(三)完善教学体系

首先,学生的思政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其教育应从多方面入手,构建高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思政教育体系,发挥三者协同育人的功效。还应制定长远规划,将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其次,应丰富教学模式。教师在就业指导思政教育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良性互动,切实增强教学课堂的生动感与趣味感。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网络思政教育,积极开拓别开生面的思政教育,提高就业指导思政教学质量。此外,还应加强对教师的思政教学培训,提高其自身的思政水平与教学能力,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专业的思政教育以及专业、高效的就业指导,推动学生自身素养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还需完善教师考核晋升机制,将教师的就业指导思政教学质量同其薪资待遇相挂钩,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思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