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航智慧农业 传统农场“破茧成蝶”
2021-11-25李尚励
李尚励
兰陵县是蔬菜大县,素有“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南菜园”的美誉,蔬菜多销往上海、江浙一带,并且出口国外。兰陵县国营农场作为“菜园”一角,是一家有着70 年历史的传统农场,但是这“一角”却在转型升级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首先是路子堵了,由于农产品传统单一、产业机构不合理,导致销路狭窄,销售额一降再降。其次是发展慢了,生产自动化程度低,依靠人工作业效率低、效益差,与时代、市场的发展渐行渐远。最后导致人心散了,在农场发展持续受挫、经济效益持续走低的连环影响下,职工积极性受到打击。农场发展到了“十字路口”。
转机,就悄然出现在兰陵县国营农场党委班子的一次会议上。
“力量强不强,关键在党建”
在兰陵县国营农场新一届党委班子会议上,党委书记、场长董飞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农场没有新发展,关键是战斗堡垒不强,党员思想还不够解放,作用没发挥到位。”为此,兰陵农场开始了党建“筑巢”之路。
“组织建到田间”,堡垒的根本就在于组织建设。兰陵县国营农场坚持经济建设到哪里,组织建设就到哪里,通过理顺党组织关系凝聚合力。在各生产分场、智慧农业产业园等单位筹建5 个党支部,管理党员122 名,各党支部也不断健全组织架构,下设科技创新党小组、安全党小组、生产党小组、经营销售党小组,将党组织延伸至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延伸至田间地头、车间厂房、实验机构。“党课讲到地头”,堡垒的基础就在于政治建设。农场把党员干部政治思想教育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在生产一线展开“解放思想大讨论”,由党支部书记带头讲政策,由党员轮流讲技术,职工代表共同探讨,通过在田间地头开展学习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提高农场党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有效推进党建和生产相融合。“党员干在田野”,堡垒的基础就在于队伍建设。农场创造性地建设了5 个党小组创业基地,通过竞争选拔任命创业基地党小组组长,由党员带头进行电脑控温、精准施肥、技术创新。其中,第五党小组创业基地接连选育出国审小麦新品种“垦星5 号”、大豆新品种“苍黑1 号”等,实现农场良种培育新发展。
“农业富不富,关键在技术”
农业是大有可为的,但是传统农业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发展需求。兰陵县国营农场在实现强党建、强队伍的转变后,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未来在哪里”?
通过组织党员到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考察学习,兰陵县国营农场认识到,“未来发展在智慧农业,传统农业要顺势而为,就得乘上现代化技术的东风”。随后,接连引进建立山东垦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绿沃川智慧农业示范园、山东新格林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
“引进来,更要留得住”。为更好地帮助企业尽快适应当地土壤、水源等条件,推进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兰陵县国营农场通过向引进项目派驻党员工作组的方式,和企业共同钻研种植技术、改进种植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其中,党员工作组和绿沃川项目研发的立体栽培草莓模式,填补了国内的相关技术空白,实现了从传统土地栽培到空中无土栽培的跨越,草莓亩产量是传统种植方式的4—5倍,达到了智慧农业4.0 标准。
“发展好不好,关键在中心”
兰陵农场在自身“破茧成蝶”实现突破性发展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1+X”全链条生产经营模式,蝶舞翩翩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1+X”模式,就是由点及面,依托山东垦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中心点的“1”,来发展推广和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农业园区、合作社,实现“新园区规划建设—旧棚改造—肥水一体化无土栽培—种苗繁育—产品包销—技术服务”等全链条生产经营模式。兰陵县兰陵镇桥头村,庄坞镇大城子村、柏庄村等率先成为“X”之一,依托垦源公司发展起观光农业、生态农业、采摘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实现种植户月均增收2000 余元。
有党旗飘扬在农场一线,有坚强的战斗堡垒,有敢担当能担当的党员先锋模范,有敢于改革创新发展的勇气,让兰陵县国营农场的蜕变之路波澜壮阔、荡气回肠。兰陵县国营农场已由一家传统农场发展成为集“良种培育、精品果蔬、生态旅游”于一体,拥有4000 亩农作物科研田,2000 亩智慧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4 万亩农业产业,总资产突破20 亿元的现代化智慧农业产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