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的大学生心理育人途径刍议
2021-11-25张卫平
杨 志 张卫平
(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 锦州 121001)
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在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中,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1]
一、“三全育人”内涵与实质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
全员育人:广义上讲,不仅包括高校教职工中党务领导、思政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教师、管理及服务人员,还包括学生本身及校外人员,形成以学校为主,学生、家庭、社会为辅的四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狭义上讲,指全体教育工作者都要参与育人工作,通过增强育人意识、落实育人主体责任,把育人因素和育人要求以显性、隐性的方式,多维度地体现在对大学生开展的育人教育中。
全过程育人:广义上讲,是涵盖从小学、初高中、大学乃至就业后的育人环节,建立长期、可持续、联动式的一体化育人体系;狭义上讲,是指将育人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成才、教师发展的全过程中,建立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就业的全过程育人环节。
全方位育人:广义上讲,是指打通校内校外教育通道,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各种教育资源和载体,实现学校与家庭、社会内外协作、联合育人;狭义上讲,是指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使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的各环节中科学、系统、充分体现并发挥育人功能。
从根本上讲,“三全育人”是以育人的队伍、时间、空间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全面开展协同育人的科学体系,它契合时代发展和思想理论的进化要求。[3]“三全育人”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又是对长远育人格局、机制、标准的重新架构。
二、心理育人内涵
心理育人,广义上讲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成长需要,实现人的心理和人格健康发展,是实现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之根基。狭义上讲:一是育人内容上的心理,即培养时代新人的标准中具备的心理品质或特征;二是育人的载体或方法上的心理,即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途径,以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育人的心理;三是育人环境上的心理,即营造好的心理育人环境和氛围,对育人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4]“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心理育人”的平台、方法和举措,其本质与宗旨就是“育人”。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育人凸显了“育人”的目的,使心理健康教育从“育心”提升到“育人”层面。
三、构建“三全”心理育人体系的意义
(一)凸显心理育人价值
在心理育人观念提出之前,心理健康教育也蕴含着“育人”功能;但受传统健康观的影响,“健康”一词被狭隘化了,因此,以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矫治”,着眼于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以解决少数存在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为重点,对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诉求、心理品质的塑造及价值观的引导却未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而心理育人是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础上提出的,其意义在于充分挖掘高校各部门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所蕴含的心理育人要素,以“三全”为理论依据、以“心理”为主线,从“育人”的角度,多维度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凸显心理育人的价值。
(二)明确心理育人导向
1995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这一教育使命,强调了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心理育人的提出遵循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强调坚持育心和育德相结合的原则,以发展为主、预防矫治为辅,具有明确的育人导向。
(三)打破心理育人瓶颈,提升心理育人质量
“三全育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全”,通过充分调动所有人力和资源进而形成“三全育人”的战略格局。“三全育人”的提出,明确了心理育人工作要从全局的角度关注学生成长成才,解决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重矫治轻引导、重个体轻整体的尴尬局面,有效打破了心理育人的工作瓶颈,提升了心理育人质量。
四、高校心理育人现状与分析
新时代素质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越发受重视,其课程体系日臻完善,在解决学生一般性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心理发展问题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三全育人”视角的心理育人仍存在一定问题,亟待完善与解决。
(一)全员参与度不高,心理育人一体化队伍不完善
1.师资队伍结构存在短板
突出的问题就是对于专业性极强的心理咨询、干预、疏导等工作,需要一支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专业过硬、经验丰富、结构完善的心理育人队伍;然而,目前各高校却普遍存在专业队伍人员短缺、人员结构偏年轻化、无经验化的特点。此外,有些专业教育者还承担着繁重的思政课程授课任务,学生管理工作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心理育人工作向纵深发展,心理育人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2.心理育人意识淡薄、心理育人能力亟待提高
行政管理人员、专业课与公共课教师、服务人员心理育人意识淡薄、心理育人能力亟待提高,对各自工作岗位上的心理育人因素也未能充分挖掘、设计与体现,其心理育人工作几乎处于真空地带。
此外,尽管很多高校积极出台各种制度文件来动员、激励各部门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但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其心理育人工作仍处于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缺乏纵横向上的心理育人联合研究机制及科学、系统的一体化心理育人执行体系,各部门间无法形成协同联动的心理育人工作合力,导致心理育人见效缓慢。
(二)全过程育人机制不健全,心理育人环节衔接脱节
从全过程角度看,高校各层面的全过程育人工作存在短板,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虎头蛇尾。这些做法无疑是未遵循大学生学习、生活规律,未考虑心理发展特点,心理育人并未达到全过程育人的要求。由于没有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而规划制定心理育人的方案、内容、方法和措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与针对性。此外,在学生考核中缺少心理育人考核环节,仍以课程考核、知识考核、实践考核为主,而心理育人效果考核却未纳入考核方案中,或即使有心理育人考核方案,却因缺少经验或精力的投入,使各部门对学生的心理育人工作和效果无法体现和发挥出来,难以激发各部门人员心理育人的意识与积极性,致使心理育人工作只停留在布置阶段。
(三)未形成社会、家庭、学校全方位育人格局
全方位育人是从空间的角度要求育人的工作要遍及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高校是心理育人主力军,但家庭和社会对于学生成长发展也起关键性作用,只靠高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抓早抓小,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不容忽视。然而很多家长的无视,对孩子心理状态、变化的掌控与教育的无能为力,造成了一些孩子心理不健全倾向;加之学生参加社会上的活动少之又少,造成社会方面的心理育人作用难以发挥。此外在十大育人体系提出后,尽管高校十分重视课程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但在管理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等育人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却是薄弱环节。比如,宿舍管理部门强调学生的人身安全,却缺乏对学生思想精神状况的关心,学生们感受到的是铁的纪律,却鲜有家的温馨。又如,在餐厅、球场、图书馆等大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却很少看到关注学生个人成长的精神语录,而这种精神语录只出现在心理咨询室走廊墙上。正是由于宣传教育引导重视不足,凸显全方位育人合力的格局难以形成。
五、“三全育人”视域中的心理育人途径
教育者要牢记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从为党育人的初心和为国育才的立场出发[6],把握“三全育人”工作方向,化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品质优良、身心健康、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栋梁。
(一)坚持全员育人,加强高校心理育人队伍建设
1.完善心理育人专业师资结构
一是建立校校、校医合作机制,倡导教授专家共享、资源共享,使示范引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二是通过讲座、观摩、拓展训练等方式,培养年轻的心理专业教师快速成长;三是大力引进心理专业教师,确保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扎实有效。
2.夯实非心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转变观念,增强心理育人意识;二是组织心理育人培训讲座,提升心理育人能力;三是邀请心理育人专家教授参与制定各部门相关规章制度;四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逐步探索完善心理育人考核评价管理办法,确保思政、教学、管理、服务、心理育人等工作同向同行。
(二)坚持全过程育人,促进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有效衔接
加强统筹决策与顶层设计,成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7],集高校、家庭、社会、媒体、政府的力量,统筹规划、整体设计、规范要求,遵循大学生个性特点与心理需求,分阶段制定系统、科学的心理育人培养方案,促进高校、家庭和社会心理育人各要素有效衔接、有机融合,形成内外环境协调联动可持续的心理育人战略格局。
(三)坚持全方位育人,实现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内外联动
1.提高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干预水平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台账,根据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全程分阶段制定心理育人方案与实施计划,确保全过程心理育人取得实效。
2.丰富心理育人载体
校内、校外载体联合形成内外联动机制,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融合,转变观念、适应并善于角色转换,发挥朋辈引领作用,激发文化反哺力量,通过丰富多彩、精心策划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育人环境
完善新媒体立法工作,加强信息审核工作,消除负向、消极、虚假、腐败信息影响,特别是西方政治倾向严重、不利健康的信息;同时,加强舆论引导,积极宣传正能量,通过榜样示范引领,让大学生在健康的育人环境中悟道理,明事理。
六、结语
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任重道远。通过创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三全育人”战略格局,构建外联动、内合力的系统,科学、可持续的心理育人体系,把心理育人工作融入教育、管理、服务、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等的方方面面。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施效果为目标,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心理育人新思路、新技术、新途径,不断优化心理育人工作机制,提升心理育人工作的效果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