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对我国的启示

2021-11-25田钰析

现代交际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劳动德国

田钰析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8000)

2020年3月,我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确立了劳动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阐明了对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对新时代我国的劳动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有用人才”“时代新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劳动的素质,能够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具有极高的价值地位。但目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存在着课程地位不明确、课程内容未能与时俱进、课程实施缺乏实践性等问题。相较于我国,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时代性、实践性并存,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始终作为德国中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改革中形成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积累了丰厚的发展经验,课程效果显著。

一、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概况

1.课程目标

德国的劳动教育课程被称为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被强调重视的一环。德国将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定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准备,并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力、方法力、评价与决定力、社会交往力及行动力。尽管在德国各州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可将其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归纳为:“使学生具备适应目前及将来生活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并参与社会生活、学会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使其有能力在受技术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中谋求发展。”[1]

2.课程内容

德国各阶段劳动教育的内容不尽相同,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及对劳动者的要求精心设计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并贯穿在基础教育的全过程。

随着社会生活和工业生产的不断演进,德国分别经历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学科建立、调整及改革三个重要阶段。1964年,受传统职业教育及劳动世界变化的影响,德国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在主体中学设置劳动课程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该建议首次正式将劳动教育课程引入普通学校,并将现代技术与经济渗透其中。《建议》的颁布具有重要意义,是德国劳动教育重要的里程碑;随着生产生活方式及劳动的变化,对未来公民提出了新要求。1969年,各州文化教育部长常设会议在《建议》的基础上对劳动技术课的任务、目标、范围、内容等做了详细规定,确定了德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形态。1987年,德国文教部长联席再次发布《关于初中劳动课程的说明》,提出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也应进行“新的尝试”。德国中心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适应信息化时代,在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制造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使学生与时俱进,为学生设置新型劳动课程。

3.课程实施

德国劳动教育课程将多门学科有机整合起来,以综合课程的形式呈现,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此外,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专用教室内开展学习、手工活动等,富有实践意义。劳动教育课程专用教室内设施齐全、精心设计,能够使学生将课堂学习到的内容与未来生产生活的真实环境联系起来,体现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此外,课程中还有实践环节,即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此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式,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课程评价

德国各联邦州对于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的考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上体现出评价维度多元化、评价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成绩在每节劳动教育课程过程中产生,由每节课的成绩综合而定。课程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并重,重视学生的合作、操作及口头表达能力等。例如,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态度、积极性、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出勤情况、与教师互动情况。此外,还关注学生的劳动态度是否积极,能否较好地与同学合作等。学生成绩的评定通过三个渠道完成: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及学生的自我评价。

二、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特点

1.课程教学具有创新性

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堂大多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独立完成工作。教师将所要教授的知识寓于项目中,在学生完成过程中加以辅助和引导,加强自主学习能力。项目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最有效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这一教学方法具有显著优势。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安排一项具体可实施的项目,此项目大多需要在小组中合作完成。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谈论、决策等环节完成项目,不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还具有丰富的校外实践环节,有益于学生全面了解、体验各种职业的特点,正确择业。学习固定的知识是次要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2.课程内容丰富

德国各州的劳动教育教学大纲只对教学目标做出规定,各校的教学内容则由授课教师根据学校、班级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行安排,而不做硬性规定。每班班额较小,且采取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伙伴分工等不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劳动理论板块采取全班授课模式,实践领域大多分组完成,有效保证了学生的参与性。根据各学习小组的进度、任务不同,学生可自行进行设计、确定和调整活动方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课程丰富多彩。

3.课程设置具有融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更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社会需要更具多元化的人才,因此,学生需要掌握多重知识与技能,以便更好地应对生产生活中的问题。[2]德国中小学劳动课程设置多元融合,多种与社会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相关的主题结合,重视跨学科教学、实践操作与理论渗透结合。我国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可借鉴德国模式,合理地与其他课程内容整合,将更为系统、综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鼓励学生将劳动课程所学知识应用至社会及工作中。

三、德国劳动教育课程特点对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1.明确劳动教育课程价值理念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在此基础上,引导各级各类学校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性质与育人功能;要通过制度约束提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校长的组织管理与执行能力,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劳动教育独有的育人功能及特殊的课程地位。

其次,学校要深刻理解并贯彻落实劳动教育,积极采取校企合作、家校合作等方式,通过校内、校外的有机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化的能动性,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

最后,广泛利用社会媒介,充分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借助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加强对劳动教育的介绍,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引领人们冲破应试教育藩篱,正确认识和理解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

2.适时更新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德国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调整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理念,不断更新,使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与社会、工业、职业等变革相协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3]

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但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大多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阶段,实践环节也以简单的校内劳动、家务劳动等为主,缺少对社会问题、劳动意识、工匠精神的培养。我国应结合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小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步入职业生涯而做准备,精心设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关注生产生活领域的热门问题,将趣味性和时代性融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中,促进学生劳动知识、劳动能力的积累与发展。

3.完善劳动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教师的个人素质及专业素养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劳动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立足于实践,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德国,劳动教育教师接受专门的六年制师范教育,入职后也要不定期接受培训。

目前,我国还缺乏专职劳动教育教师,现有的劳动教育教师大都为兼职,且缺乏专业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基础。我国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发展。首先,我国应完善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体系,突破固有的模式,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将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教师培养体系,并建立劳动教育教师考核标准,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其次,针对在职教师开展不定期的在职培训,提高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并促进各校劳动教育教师的交流与观摩。

4.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配套设施

良好的教学环境及教学设备,也是德国劳动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德国对劳动教育投资很高,学校内设有劳动教育专门教室,教室内设施齐全,采用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体验。[4]

我国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经费不足,缺乏资金支持,设立劳动教育专用教室及完善配套设施的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学校应充分挖掘校内可利用设备和场地,积极与校外企业、工厂等开展合作,将劳动教育由课堂、校园拓展到校外、社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劳动教育体验;教育行政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教育投资,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5.因地制宜,开展灵活多样的劳动教育

目前,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存在极为不平衡的现状,各地人口、环境、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等不同,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形式也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要根据各地各校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途径、方式要丰富多样。教育部门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能够真正让学生受益。

6.统筹完善劳动教育政策保障体系

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有政策层面的保障。

首先,要建立协调机制。作为提高学生基本素养的课程,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因此,要通过相应的协调机制,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资源,使之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其次,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根本保证。在中小学,应根据自身情况和需要,建立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聘请专职、有专长的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5]

最后,建立劳动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建立劳动教育的激励机制,对劳动教育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激励和奖励。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总结各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经验,制定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了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构建有效的劳动教育体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构建有效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劳动德国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在德国喝啤酒
热爱劳动
“梦梦”“娇庆”德国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