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旅游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究
2021-11-25高金芳
高金芳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9)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国家对于高职教育发展,满足社会各界对高校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各个职业院校必须重申立德树人、坚持创新的办学理念,不断提高职业能力教育质量,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求的、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过程中“2+1”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背景和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旅游服务业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战略产业之一。国家积极发展旅游业,对于与旅游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给予了政策支持和引导,我国旅游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职业能力、服务意识、管理素养、知识体系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足,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缺乏高素质职业人才,这就导致人力资源供过于求、人才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情况,不仅不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更会严重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步。[1]
二、“2+1”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高职院校所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能够满足一线生产需求的、具有专业化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必须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的培养水平。“2+1”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和改革创新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主要是由学校与企业合作参与,采用分段教育培养方式,构建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两年内完成在校的理论学习任务,重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在校内完成技术理论学习之后,进入企业实习,实习时限为一年,重点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教育,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实践能力。[2]“2+1”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依靠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这一教学理念进一步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知识传授、职业能力培养、素质锻炼和人格培养的有机融合优势,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目标,整个教学活动都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锻炼,特别适合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职业型人才培养。[3]
三、高职院校旅游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目标
(一)促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能够满足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符合岗位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提高投入、完成国家政策安排等全面推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各项教学内容的质量升级,使教学活动能够符合旅游专业设计与调整、培养目标、职业定位、课程开发计划、就业服务、人才指导等各项标准内容,进而全面促进教学改革质量的提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创新。[4]高职院校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会结合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实际情况按照“2+1”的人才培养模式原则,增设能够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比如酒店管理课程,这样就可以实现专业学科设计与企业实际需要目标一致。学校也会加强与各个企业的合作,比如与酒店、度假村、旅游温泉公司等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进一步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既能够有效保证产学融合的“2+1”培养模式质量,也能够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目标相协调的目的。[5]
(二)构建双师队伍,创新教师队伍建设
在“2+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应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构建双师队伍,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组成上,一部分是学校的讲师;另一部分则是负责生产、经营、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学校的讲师必须坚持学校的教学制度,学校可以聘请著名的学者负责先进理论讲授,使学生及企业员工都能够把握旅游行业相关的先进理念。[6]职业经理人可以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分享给学生和教师,教师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进行考察学习或者挂职锻炼,帮助学校真正实现双师队伍的建设。
(三)实现产学融合,提高产业服务能力
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在校内外建立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有效激发企业参与教学活动实训工作的积极性,也能够使学校获得更多的企业资源,提高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效果,帮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促进产学融合,保障学生旅游专业服务能力的培养质量。比如,有的职业院校建设旅游餐厅作为旅游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训基地,既能够满足学生实训的需求,也能够通过承担对外餐饮接待任务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有的职业院校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教育教学空间,这一教学方法更多应用在我国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7]
(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毕业学生就业率
“2+1”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随着该模式的不断创新及教学合作的不断深入,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影响日益突出,学校的教学空间已经逐渐延伸到企业内部,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内进行顶岗训练,提高自己的职业技术能力。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也会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于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提前养成适应快节奏生活和严谨面对工作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养将得到有效提高,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8]
四、高职院校旅游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践方案
(一)实习准备工作
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前,对实习工作的认识往往过于理想化,未做好应对困难和问题的心理准备。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安排学生进入实习之前做好学生应对困难和问题的心理准备工作和教育工作,保障实习质量。一般做法为:实习前夕,学校需要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对广大学生提出明确的实习要求,学生做好实习心理准备,以应对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9]高职院校还要帮助学生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团队意识,引导他们尽快适应社会生活。许多学生可能不愿意参加长达一年的实习活动,有些家长也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因此,在动员大会上,学校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和家长准确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明确实训阶段的学习目标,保障实现阶段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分配工作
1.第一阶段
“2+1”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个阶段是理论学习阶段,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首个学期教学任务是公共基础课理论教学,包括英语、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历史、体育等;第二学期则是专业基础课学习,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等。第一、第二学期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让学生对旅游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完成职业定位。
2.第二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第三、第四学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实现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进入第三、第四学期,学生会被分为不同的小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各小班交替到企业进行实践参观。这样的周期交替能够使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融合,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满足阶段性用人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企业顶岗实践,企业也有更多的机会以交叉轮岗方式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而且采取了交叉轮岗这一用人制度,也能够帮助旅游企业更好地控制人力成本。许多旅游企业会在旅游旺季加强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合作,利用在校学生应对人力资源需求突增的情况,解决工作人员临时休假或因消费者额外需求导致的岗位空缺问题,以有效缓解旅游企业用人压力。[10]旅游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进行交叉轮岗实习教学活动,会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感受到职业教育所带来的挑战,以良好的工作热情投入学习与实践,也能够对学生的一专多能进行有效锻炼,使学生迅速适应社会职业角色,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工作的方式对自己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回到学校后可以将自己的困惑与教师进行分享,教师便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3.第三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学校的第五、第六学期。进入该阶段,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有效提高,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实践,完成毕业实习任务。旅游企业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性格特点,为学生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并为学生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需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践引导,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学校的教师负责协调工作,进行明确分工,观察和督导学生的实习行为,确保学生能够完成实习任务,保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梳理理论知识,完成实践操作,并根据实践经验撰写毕业论文,按照学校和企业的要求完成学习评估工作。在这一阶段,为了强化实践教学效果,企业与学校需要建立沟通联系制度,通过定期组织例会的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以保障实习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三)学生考核工作
对学生的考核必须严谨、认真和负责,真正发挥出“2+1”人才培养的作用,全面提高教学效果。首先,需要对学生理论课程进行闭卷考试,审核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论文质量;其次,对学生的实践课程由企业负责人和学校教师联合考核,企业定期将学生的考核成绩交给学校;最后,企业需要将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工作表现纳入考核之中。学生必须执行企业的各项管理规定,认真完成工作任务。
五、结语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开展“2+1”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该模式正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需要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加强合作,肩负起人才培养责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