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意义和实现途径

2021-11-25

现代交际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思政价值观

高 峰

(吉林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吉林 132022)

文化是种软实力,它同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一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高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将“文化自信”作为第四个自信提出,形成了关于文化自信的系列论述。

一、提升文化自信教育的使命赓续和现实指向

1.提升文化自信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赓续

中华民族每一次重大进步的前提都是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讲道:“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高度重视提升文化自信教育,才能把延续中华民族命脉和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永葆生机活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提供巨大的支撑力。

2.提升文化自信教育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现实指向

“自信”是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概念,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是基于根植深入、根系发达、底蕴深厚的文化所产生的力量自觉,是各个民族人民在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凝心聚力的共同信念基础。文化自信是在深刻掌握自身文化发展史、把握文化基本内容及文化发展走向的基础上,全国各民族对文化理念及文化精神的自知及践行,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首肯与坚守。

实践证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正因有了文化自信的底气与底蕴,才形成了既保持本色,又不忘兼容并包、吸收借鉴外来的独特的中华文化。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文化要充满底气,善于发掘和提炼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提升文化自信教育的责任感;要保持艰辛岁月中形成革命文化的不变底色,倍加珍视并传承发扬革命文化,凸显出地区革命文化的生动性、形象性、独特性;与时俱进,接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文化自信提升的时代脉搏同步跳动。另外,要站在国际视角,以开放包容之心对待其他文化,广泛、充分参与全球文化的交流沟通,只要是对我国文化发展建设有益的经验和成果都应该大胆吸收借鉴,使中华文化的花朵开得更加绚烂。

二、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文化自信教育的基本内容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思政课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涵养根基:守正传承与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并举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是世界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正是在其支撑下我们才走到今天。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是华夏儿女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的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坚持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气,它生生不息。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才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精神标识,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信仰和道德品格,浸润着每一个中华儿女,构成了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2.传承初心:发挥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营养剂作用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最好的教科书。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中国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形态和精神标识。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红色革命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扎根时代: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十字路口,文化都成为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的先导。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思想先行,新时代背景下从提升民族精神境界和民众精神世界来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的支柱,也是行为的导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人的精气神要振奋,民族的精神纽带要维系,社会要和谐稳定发展,需要共同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过程中形成的,它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智慧,是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得以形成的深厚制度基础,也为继续创造“中国奇迹”和实现美好的未来贡献了正能量。

三、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文化自信教育的价值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大学生肩负重任,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就成了思政课的重要责任凸显。

1.文化自信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大国工匠”的精神源泉

“师徒制”的技艺传承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雏形。经过近代以来的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走过了一个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跨越式发展。职业院校和职业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无论其规模还是数量都经历了扩张增长。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速度,短暂的发展时间,带来了内涵建设的不足,导致了职业院校文化底蕴不深,文化自信教育做得不够。而文化自信恰是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精神动力,更是培养“大国工匠”的不竭精神源泉。

目前,从总体上看,高职教育过于注重职业性。具体表现如下:职业教育由于自身的性质,总是主动迎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其现实导向,立足就业为基准。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生产一线人才。也就是说,一名合格的“匠人”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外,也需怀有一颗“匠心”,高素质也是必备的条件,这依托于文化自信教育。

2.文化自信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意识引领

随着高职教育势如破竹的发展、教学改革的高歌猛进,高职院校采取了多样化的招生录取方式,统招、中职直通、“3+2”专本衔接等并存,业已成为高职构成的常态。高职院校的育人理念仍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从高职院校大学生层面看,他们的文化素养相比薄弱,从小到大的文化基础不牢,也导致他们对学习的认知程度不高。由于招考分数不高、门槛低,高职大学生被贴上了文化素养不高的标签,也导致他们内心的不自信。

我国拥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的鲜亮底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元素,一些职业院校并未将这些内容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因而使原本拥有的文化优势、文化自信产生了分裂。坚持文化自信,要注重个人进步与集体发展的统一。要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就要重视文化自信教育在实现大学生个人发展意识引领方面的作用。

四、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文化自信教育的实现路径

1.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守正创新,增强高职院校文化自信教育的责任感

拥有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有了底气与底蕴,民族文化的复兴强烈呼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要发扬民族精神,就要摒弃糟粕,摒除落后的传承方式。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对待传统文化,要守正也要创新,要不断推陈出新,无论是守正还是创新都离不开高校的工作。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高职院校学制以三年居多,学制年限短,课程设置则以专业课的讲授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实习为主。因此,开设的有关传统文化的基础课程较少。

思政课要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在有限的学时中,思政课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做到课前有设计感,教学目的明确;以问题为导向,实现教学目的;既要讲理论又要讲故事,将理论变为生动的讲述;实践教学尽量做到全覆盖,让所有学生都有获得感;有效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同向同行的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立足本地区优秀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

例如,吉林市有着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从吉林市博物馆的古代展馆中我们得知,在吉林桦甸的寿山仙人洞发现了距今16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寿山仙人洞是吉林省首次发现的人类栖息活动遗址,该遗址的文化堆积较为完整。“西团山文化”亦为吉林独具地方特色的早期文化遗存。“西团山文化”与中原的商周、春秋战国文化大致处于同一时期,当时的人在依山而建的房屋中过着一夫一妻的生活。在其随葬品中发现了大量与经济生活有关的陶罐、青铜刀斧等随葬品。虽然当时的西团山人还没有迈入文明门槛,但其与同时期的中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作为第二故乡,高职大学生有必要了解他们求学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2.传承中华红色革命文化,凸显高职院校文化自信教育的地域性

红色革命文化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崭新形式与不竭资源,给思政课赋予了深层次的内涵。这些具有重要教育作用的优秀文化资源,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本土思想的结合,在与中华民族近百年的革命历程相融后,便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

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在通化、哈尔滨、沈阳、呼伦贝尔等多地都设有东北抗联纪念馆,这些红色展馆及其相关资源都可以为思政课所用。青山处处埋忠骨,气壮山河励后人。东北抗联精神独具先天的育人优势,由于它生动、形象、具体,因而非常接地气,容易为大学生了解,也易于使大学生产生亲近感。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必要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3.接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呼唤高职院校文化自信教育的时代感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理论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立足当下中国的现实,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还要注意需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把握两者的共同属性。

广大教师要坚定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播并且模范践行;帮助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发挥思政课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都应该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生活经验使大学生走出迷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声地滋润他们的心田,转化为他们日常的生活。

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要以榜样的力量引领风尚。时代需要英雄,时代呼唤英雄。思政课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营造全社会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社会风气。广大青少年要努力向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各行各业的标兵学习,把他们作为标杆,向他们看齐。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职业精英和行业模范也是他们学习的好榜样。

另外,传统家风、家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中国传统家风、家训中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友善中的“善”是许多美好道德的代名词,许多美好的品质都源于家庭教育;诚信、不说谎品质的形成也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成就什么样的儿女;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敬业、诚信、友善的美好种子一旦在家庭中生发,有一天就会开出爱国的花朵。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思政价值观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价值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