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季的前世今生
2021-11-24李韵石
李韵石
月季被称为“花中皇后”,在南宋文学家杨万里笔下被赞誉“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在中国北方,月季每年从4月盛开至11月,在南方则是四季不败,象征着美好、友谊与和平。
前不久,主题为“彩月伴菊,福满人间”的北京植物园第29届市花展落下帷幕,展区内花坛、花境、花艺、花海绚丽亮相,至今意犹未尽。花展期间1000余个品种、共5万余株月季陆续进入观赏期。丰花月季、茶香月季、藤本月季、微型月季汇聚一堂,花型丰富、花色多样。随着北京入冬,树叶凋零,草坪枯黄,月季零星在频频袭来的寒气中俏立枝头,这不禁令人沉思,月季从何时开始在北京推广的呢?全国月季及鲜花产业有多大?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就此问题,10月20日,《法人》记者在北京采访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产业发展处高级工程师李美霞、“月季推广大使”王波和知识产权专家孟维轩。在他们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月季的前世今生。
以点带面,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说起北京的月季,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我参加了在花乡的投票,当时选的就是月季。”家住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的梁先生回想起30多年前的那次“市花评选”时感慨万分。
1986年7月,北京市政府成立“北京市市花市树评选领导小组”,北京花卉协会(以下简称“北京花协”)先后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北京大学和北京丰台花乡组织了3次北京市市花市树评选活动。据梁先生回忆,当时全市18个区县设置了投票点,政府大院、公园、宾馆里都能看到前来投票的市民。计票结果是,月季选票占51%,名列第一,其次是菊花,占26%。基于尊重大多数市民意愿,1987年3月12日召开的北京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月季、菊花最终被确定为北京“双市花”。
回顾月季在北京的推广历程,李美霞告诉记者,“这得益于几次大型活动”。据她介绍,第一次大面积种植月季是1990年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第一次举办的洲际综合体育赛事。彼时,北京的二环路、三环路种植了多种丰花月季;第二次是2008年奥运会筹办期间,北京集中改造三环路、四环路绿化带,大量种植了“光谱”“安吉拉”“御用马车”等藤本月季,增加了月季品种和数量;第三次是在北京举办一系列国际大型花事活动和大型会议期间,如2016年世界月季洲际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及于2019年在延庆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
近年来北京陆续在三环路、四环路补种了各类月季5万余株,打造的环路“月季大道”仿佛给北京戴上了一串串“月季项链”。时至今日,北京全市月季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以上,应用及展示品种超过2000多个,种类包括地被月季、藤本月季、灌木月季、微型月季、丰花月季、香水月季等多个品种。
“除环路外,北京城市重要联络线、城区、郊区等公园绿地、住宅小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基地内,也都种植了大量月季,推广应用品种达上百个。相比30年前增加了近10倍,种植总量有数千万株。”李美霞告诉记者。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月季主产地覆盖湖南、贵州、河北、广西、河南等地。其中,河南南阳是中国最大月季苗木繁育基地,涵盖10种色系、100年古桩、2000个品种,年出产苗木15亿株,带动全市超过10万人加盟月季产业,亩均收入近万元。全市大宗月季交易相关产业年产值25亿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月季之乡”。
中国花卉协会月季分会会长张佐双在今年4月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月季展览会开幕式上表示,截至目前,中国已有88个城市将月季(包含月季姊妹花)作为市花,拟确定和增补月季为市花的城市还在增加。
鲜花店里,玫瑰其实是月季
月季平凡而高贵,纯真而绚烂,位居中国十大传统名花第五位。其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那时宫苑里遍栽来自四川、广东等地的多种蔷薇属植物。到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期,育种师选育出了与“现代月季”相差无几、四季开花的中国月季品种。
18世纪左右,中国月季传入欧洲,后与欧洲蔷薇反复杂交,选育出了“现代月季”。20世纪“,现代月季”重返故乡,成为中国重要花卉之一。但是,“现代月季”经过发展,已和原有月季花含义不同,它是中国月季和野蔷薇与欧洲本地蔷薇的血统融合,既是中国月季的发展,也是中国月季的继承。
对于陈列在鲜花店里,恋人之间常送的、代表着爱情的玫瑰,“月季推广大使”王波接受记者采访时特意说明:“玫瑰其实也是月季的一种,我们称之为切花月季。在西方国家,一直将月季、玫瑰和蔷薇3种花卉通称为玫瑰(Rose)。只有中国才把月季、玫瑰、蔷薇分得这么细。不过,文艺作品似乎更偏爱‘玫瑰’这个称谓,鲜花店一般也将月季统称为玫瑰。”
走向世界,中国月季已成国家名片
介绍完月季的过往,王波又向记者讲起了中国月季走向世界的故事。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国内鲜花产业提供了一个快速发展机会。接下来的几年,来自欧洲、美洲、亚洲`的鲜花企业陆续来华考察市场。以王波为代表的花卉企业负责人也走出国门,到德国科德斯、坦陶,荷兰莫尔海姆、泰森、英特普兰特,法国梅昂、尼普、戴尔巴德以及日本京成、岐阜、新泄、皇家月季园等一大批国际顶级月季种苗公司进行考察,国内月季企业与国际企业之间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其中,王波公司的月季种苗走出国门,实现了中国月季种苗出口国际市场的零突破。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曾在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花卉种植面积达150余万公顷,年销售额达2500多亿元,已成为世界最大花卉生产基地、重要花卉消费国和花卉进出口贸易国。
今年7月底,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花卉进出口分会发布的《2021上半年中国花卉进出口数据》显示,1月至6月期间,中国花卉出口额约2.2亿美元,同比增长22.7%。其中,盆栽植物占比45.40%,鲜切花占比24.72%。种苗占比14.26%,鲜切枝叶占比6.69%,干切枝叶占比5.14%,干切花占比3.28%。
对此,王波解释道,“在全球鲜切花市场中,月季(玫瑰)一直是四大切花之一,其他三种分别为菊花、香石竹(即康乃馨)和唐菖蒲(即剑兰)”。
侵权频发,知产保护是重中之重
“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花卉生产中心、重要花卉消费国和花卉进出口贸易国,花卉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但在花卉产业竞争中尚处于弱势地位,优良品种几乎完全依赖国外种源,需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购买。”王波表示,中国花卉企业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
“我就吃过不懂知识产权的亏,主要是品种鉴定方面的问题。”王波告诉记者,几年前,由于缺少对知识产权的了解,导致许多自己研发的新品种被其他公司占用,相应评选和经营受阻。
“侵权技术高超难以发觉、侵权证据难寻,法律部门缺乏较强的权威技术,侵权现象层出不穷,许多单位更是对反侵权望而却步。”王波对记者说。
对此,孟维轩也有同感。他告诉记者,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中国花卉产业一直存在的问题。由于植物新品种培育周期长,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科研人员或单位给予认定,行业经验的不足导致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注册知识产权可能披露一部分技术,比如制造过程、培育温度、湿度等核心信息,担心被窃取而不去注册。因此,不法之徒鉆空子,不用承担相关责任而大肆盗取我国优良品种和种质资源。”他说。
孟维轩表示,国家一直在加大植物新品种保护。1997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发布;1999年4月23日,中国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并开始受理国内外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在民法典中,将植物新品种作为与作品、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并列的知识产权客体等。他认为,中国花卉行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长远发展,一方面需要花卉企业大力提升自身技术,培育有竞争力的新品种。同时要把具有中国特色、品质稳定的花卉资源及品种转化成我国特有专利,引入专有知识产权保护。
9月2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召开的生物育种产业专利导航研究成果发布会数据显示,全球生物育种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快速增长,中国生物育种专利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一。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共受理申请植物新品种43112件,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此外,从2016年到2020年,全国法院审结涉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从66件增加到252件,其中侵权纠纷案件占比超过80%。
经济全球化发展,有时是把双刃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花卉新品种知识产权问题,需要花卉行业从业者们的共同努力。只有加强维权意识,并不断更新产业生产思维及方法,才能更好地面对诸多侵权现象,为花卉市场国际化发展消除阻碍、铺平道路,确保行业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健康发展。
(责编 王茜 美编 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