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指数函数的应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教学案例
2021-11-24田庆丰
田庆丰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
在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并尝试基于现实背景验证模型和完善模型;能够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利用函数图象及数据表格,比较一次函数与指数函数增长差异;(重点)
2.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意义;
3.会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能够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教学过程
(一)问题描述:
假设你有一笔资金用于投资,现在有三种投资方案供你选择,这三种方案的回报如下:
方案一:每天回报40元;
方案二:第一天回报10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回报10元;
方案三:第一天回报0.4元,以后每天的回报比前一天翻一番.
请问,你会选择哪种投资方案?
(二)问题分析:
依据什么标准来选取投资方案?日回报效益,还是累计回报效益?
(三)模型假设模型建立
如何建立日回报效益与天数的函数模型?
设第x天所得回报是y元,则
方案一可以用函数 y=40 (xN) 进行描述;
方案二可以用函数 y=10x (xN) 进行描述;
方案三可以用函数 y= (xN) 进行描述.
(四)模型分析求解评价
三个函数模型的增减性如何?
要對三个方案作出选择,就要对它们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如何分析?
方案一的函数是常数函数,方案二、方案三的函数都是增函数,但是方案三的函数与方案二的函数的增长情况很不相同.
可以看到,尽管方案一、方案二在第1天所得回报分别是方案三的100倍和25倍,但它们的增长量固定不变,而方案三是“指数增长”,其“增长量”是成倍增加的,从第7天开始,方案三比其他两个方案增长得快得多,这种增长速度是方案一、方案二所无法企及的,从每天所得回报看,在第1~3天,方案一最多,在第4天,方案一和方案二一样多,方案三最少,在第5~8天,方案二最多;第9天开始 ,方案三比其他两个方案所得回报多得多,到第30天,所得回报已超过2亿元.
下面再看累计的回报数:
结论:投资1~6天,应选择方案一;投资7天,应选择方案一或方案二;投资8 ~ 10天,应选择方案二;投资11天(含11天)以上,应选择方案三.
(五)课堂练习
1.某种计算机病毒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传播的,如果某台计算机感染上这种病毒,那么下轮病毒发作时,这台计算机都可能感染没被感染的20台计算机。现在10台计算机在第1轮病毒发作时被感染,问在第5轮病毒发作时可能有多少台计算机被感染?
(解析:10×204=1 600 000)
2.以v0 m/s的速度竖直向上运动的物体,t s后的高度h m满足h=v0t-4.9t2,速度v m/s满足v=v0-9.8t.现以75 m/s的速度向上发射一发子弹,问子弹保持在100 m 以上的 高度有多少秒?在此过程中,子弹速度大小的范围是多少?
(解析:子弹保持在100米以上高度的时间是12.35秒,在此过程中,子弹速度大小范围是v[0,60.496)).
3.A、B两城相距100 km,某天燃气公司计划在两地之间建一天燃气站D 给A、B两城供气. 已知D地距A城x km,为保证城市安全,天燃气站距两城市的距离均不得少于10km.已知建设费用y (万元)与A、B两地的供气距离(km)的平方和成正比,当天燃气站D距A城的距离为40 km时, 建设费用为1 300万元.(供气距离指天燃气站距到城市的距离)(1)把建设费用y(万元)表示成供气距离x (km)的函数,并求定义域;(2)天燃气供气站建在距A城多远,才能使建设供气费用最小,最小费用是多少?
当x=50时,y有最小值为1 250万元.
所以当供气站建在距A城50km, 建设费用最小,最小值1 250万元.
学生体验:通过实例和计算机作图体会、认识直线上升、指数爆炸、等不同函数模型的增长的含义,认识数学的价值,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享受数学的应用美.
教学反思:数学建模研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建模过程和建模结果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实践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对于学生建模的指导,包括对于实际问题的选择,及时纠正实际操作中的错误,解决建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