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构图中的节奏研究
2021-11-24张睿
摘要:构图中的节奏是指作者在绘制画面时所运用到构图学的手法,使画面形成类似音乐般舒缓或激昂的律动感的表达方式。本文从点、线、面到黑、白、灰以及色彩规律三个方面来讨论画面中的韵律从何而来。
关键词:点线面 黑白关系 色彩关系
前言:初学者刚开始学画画的时候以为只要能将自然景物模仿得惟妙惟肖便是一幅好作品,而他们最容易遇到的问题之一便是画面节奏的杂乱。那到底什么是节奏、又如何运用到画面中,这便关乎到绘画构图学的研究。构图的定义五花八门,作者总结出最简单的定义便是通过视觉形式系统使观看者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感与舒适感。
一、点、线、面中的韵律
我们说节奏是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往往在声音和运动中常见,以音乐为例就像音符按照有规律的节拍演奏出来供人欣赏,带来从听觉到心理上的舒适感。由于人的心理具有惯性感知的功能,对于有规律的事物更容易接纳,就好比人类将有规律的声音视为乐音,无规律的声音视为噪音。在绘画中,节奏是由画面的形素、复合形素、形组、形势共同所组成的形调,根据形调的自由变化产生某种韵律秩序给欣赏者带来从视觉到心理上的舒适感。其实所谓的形素、形组、形势就是点、线、面的主观运用,它们只是点、线、面经过变化与重组后的众多类型之一,而韵律就是绘画“节奏”的灵魂,韵律的强弱、幅度、频率的变化好似交响乐的抑扬顿挫,又犹如知音的娓娓倾诉,时而平缓,时而起伏,令人陶然而醉。所以可以说一件绘画作品中点、线、面的协同就是创作者瓜剖碁布的规律,韵律按照作画顺序体现在框架中,而框架的建构就是由点、线、面组成整体结构,体现各形状之间的关系。框架基本确定了画面的大致关系,就像是撰写文章前列出的提纲,将整体的思路简单概括,方便后续的展开。构建框架时,点、线、面的布置一部分可以跃然于纸上,一部分可以保留在心中,作为后续调整的余地,而黑白关系和色彩关系只是在已有的框架上进行填色与微调,由此可见韵律布置在框架中的重要性。我们观察一幅作品时,假设去除它的色块,只留下轮廓线,此时就会看到轮廓线与空白部分之间点、线、面的基本配置,也就是形状间的安排,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在构建框架时的韵律部署。框架一般通过不规则的线来安排对象之间基本数量、空间、透视上的关系。
比如创作一幅以水果为主的静物画时,可将单个物体视为点、再通过自由变化形成线和面。单个水果间的位置可按等距、渐变、自由变化等方式排列,使其视觉心理效果达到某种平静感、纵深感、活跃感。一、单个水果间的大小同样可按均衡、渐变、自由变化等方式处理,使其视觉心理效果达到某种整齐感、透视感、跳跃感;二、成组水果的韵律强度可按高强度、中低强度等方式布置。高强度形成大反差下的明快感、差异感,往往表现在形状与色彩等方面,如边缘线明显、色彩鲜艳的水果视觉效果刺激性强,形体弱、明度低的水果视觉效果柔和,表现出中低反差下的活泼感、轻盈感和整体感;三、成组间水果韵律的幅度可按高幅度、中低幅度等方式布置,往往表现在形状与色彩方面。高幅度变化下形成明显的落差感、运动感,如画面中摆放的几个高低不齐的插花瓶,较高的插花瓶与较小的水果形成错落的韵律感,活动感。中低幅度下形成轻微落差感、平缓感,如画画中层层叠加的衬布,起伏幅度小,如同远方缄默的山峦,具有宁静感;四、成组水果韵律的频率可按高频率、中低频率等方式布置,往往表现在形状与色彩方面。高频率下变化快,有明显的急促感、紧张感,如明度差异较大的水果按照规律紧密、重叠摆放成一条线,在单位面积内颜色明度变化频率快,有紧凑感、莫测感。中低频率下变化适中,有流动感、舒适感,如纯度差异较小的水果按一定间隔摆放成一条线,在单位面积内颜色纯度变化较小,具有进行感。水果间因位置、大小、疏密所形成宏观上的点、线、面在整体画面中达到静止或者活泼的视觉心理效果,引导欣赏者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智慧。
二、黑、白、灰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框架是一幅绘画作品的躯干,那么黑白关系就是控制躯干的大脑,黑白关系的合理运用同样决定了画面的韵律秩序。黑白作为一种独特的欣賞方式,在当今色彩斑斓的时代仍得到不少青睐,如素描、中国画、版画、雕塑等艺术都是黑白关系的具体表现。黑白画面虽然简单而朴实,但如果将黑、白、灰三种色块进行多层次、多变化的切分,其产生不同的节奏变化会让欣赏者出现不同的情绪。世界早期的黑白电影、黑白胶片等艺术作品也是通过黑白灰关系的布置来丰富画面的层次——由于缺少画面色彩导致画面失去大量信息,所以作者不得不在光线和构图上弥补。如我们在欣赏一部恐怖电影,当出现惊悚片段时,画面会突然扭曲、变灰、高频率跳动并伴随着诡异的音效,使观赏者通过视觉与听觉产生恐惧感。黑白关系在色彩中同样有具体表现,同一颜色中不同明度、纯度、亮度都是其特殊表现。艺术家们创作的单色作品同样将画面的黑白关系突出到极致,体现其趣味与节奏。
黑、白、灰首先体现在建立框架时,为点、线、面所构成的形素、形组赋予单色色彩关系,也就是确定韵律的黑白关系。任何颜色间都可以形成黑白关系,这里的黑白关系为无色相的黑白关系,及不考虑色彩的因素。当我们准备一幅创作时,总是会先起草一幅黑白小稿来明确画面中的黑、白、灰的布置。确定好关系后再画一幅色彩稿来丰富画面效果,最后转为成品。这种作画顺序很少见人颠倒,其原因在于黑白关系易区分,容错率低。雕刻家们在准备大型雕塑前会用黑白构图来模拟光影,避免构图问题从而导致功亏一篑。具体的形素或形组在加入黑、白、灰关系后会对画面色块面积进行切分,如切割成大面积的白、灰色块与小面积的黑色块,则黑色块视觉刺激感强,在画面中较突出,反之亦然。在画面色块的切分中需注意,如果要强调主体物,则主要物体与次要物体要形成对比,也就是拉开黑白对比。在遇到复杂构图时,安排画面中黑、白、灰的比例要更加丰富。一般复杂构图的形素较多,如果想要突出其中几个形素的同时又要丰富形组的层次与顾及整体的和谐,则画面中黑、白、灰色块所占比例应为非均衡状态,其中某一色块相对另外两项的黑白关系更加丰富。简单来说——还是那组静物为例,我们视水果为“白”、背景为“灰”、衬布为“黑”,当我们想突出“白”时,则要与“灰”、“黑”存在一定的非平均关系;当我们想要丰富背景时,则“灰”要再次分割黑白关系加强其层次感。黑白关系在绘画中占据重要位置,把握好黑白关系不仅能分开主次关系,也能丰富画面层次。
三、设计色彩
色彩是构图的要素之一,是画面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绘画的皮囊,也是不同情感的表达。色块通过不同韵律进行组合变化,产生某种视觉效果,除造型外更注重气氛与情感的体现。
色彩的节奏与相同或不同颜色间的对比和变化频率有关。亮与暗、冷与暖、纯与灰,通过不同强度的对比能产生视觉上的差异,引起不同的感觉、知觉、联想。如两种补色按照一前一后的规律重复出现,强烈循环的对比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音乐中的“动次打次”,节奏与机体内相应的振动频率和生理节奏相吻合,就能引起极大的反应。不同的人喜爱的色彩与他们的年龄、性别、生活环境、文化程度息息相关,对色彩的好恶感,影响着作者在色彩上的设计。如文化修养较高的人偏好灰色或近似无彩色等配色,文化修养较低的人则偏好纯色或鲜艳丰富等配色。年轻人更注重衣服颜色的搭配,老年人則更注重衣服的实用性。所以心理学家认为色彩感知效应的强化,能进一步诱发人们的色彩情感与色彩联想。色彩效应中红色代表生气与活跃;橙色代表朝阳与华丽;黄色代表光明与欢乐;蓝色代表沉静与平静;绿色代表健康与生命;紫色代表优雅与高贵等。举个例子:如有两组色块,每组色块中分别有五种相同并处于同一色系中的颜色。第一组色块按色彩变化规律摆放,第二组则杂乱无章任意摆放。我们会发现第一组按照色彩规律摆放的色块会形成渐变色,给人一种舒适感与秩序感;而第二组随意摆放的色块虽然毫无规律,但由于所有颜色都处于同一色系中,并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反而有一种活泼感与运动感。上述例子中的两组色块如果为非同一色系的颜色,在进行有规律与无规律摆放时,则要根据不同的情感表达合理摆放。如五种颜色中想强调其中某一颜色,则可适当降低其他颜色的明度或纯度从而达到突出效果;如果五种颜色都想强调,表现灵活的色彩,则可适当改变色块间的比例避免画面过于平均呆板。无论是强化秩序感还是弱化秩序感,都根据作者主观布置,颜色的心理效应,对人们在空间、情感上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四、小结
节奏变化归根到底是点、线、面的变化运用,是韵律的特殊表现方式。而韵律是由点、线、面组成基本框架,黑、白、灰赋予单色关系,色相决定色彩变化,在作者主观的配置下以某种比例呈现在画面上,使欣赏者从感觉系统中接受信号并反馈在知觉系统中,最后产生心理上变化的情感。节奏的运用不仅能使画面的关系明确,特殊的表现手法还能加强作者表达的观念。自然与生活中的事物,从宏观到微观,从山峦的此起彼伏;江湖的波澜壮阔;历史的瞬息万变到大脑的茅塞顿开,无一不处在节奏变化之中。绘画构图的魅力也就是将客观三维世界中人脑感受到的规律主观还原于二维世界的特殊手法。
参考文献:
[1]曹昌武,曹晓楠著:《绘画构图》,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年
[2]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新编》,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
作者简介:张睿(1996——),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艺术硕士,研究方向:水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