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君、民”

2021-11-24程艳芳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7期
关键词:科举考试朱子科举

摘要:教育内容显示了教育的立场,本文选取了孔子、朱子、颜元三位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显学大家为代表,通过对比其教育内容来辨析其教育立场,得出了三位大家教育立场“道—君—民”的巨大差异和变化。

关键词:孔子  朱子  科举  颜元  人民性  道  忠君  济民

中国古代教育历来呈现一种特殊性和共性,即非常重视思想形态,而且具有立场性。孔子的教育立场是道。孔圣人将把士培养成理想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把士培养成君子,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目的,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以前者为重心,孔子以“文、行、忠、信”教育自己的学生,其中后三者都是属于道德教育范畴,孔子所用的教材主要是经过他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后世所称的六经,六经中保存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学、文献资料,孔子通过这些教材来传递修已治人之道,教育他的学生能够符合君子处事的规范。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提到“学则不固”,意思是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避免孤陋寡闻,在《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中提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思是“好一个君子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便隐退藏身了。”综上所述孔子一方面主张通过学习增强道德修养,一方面主张君子应该服务于有道之君,可见孔子主张的教育是带有非功利性特点的,是一种君子教育,与统治阶级立场不是同位的,而是具有独立性和选择性,与后世尤其是科举产生以后的教育目的有着很大的差别。孔子倡导君子儒是可以游离于统治阶层的,孔子一生都在寻找能够认同自己价值理念的君主,所以各个国家去游说,没能实现政治理想最终转回鲁国从事文化整理和教育事业,孔子从来不是为了维护一个政权,孔子的教育立场是从道的,道就是他的教育立场。

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家的教育立场是忠君。科举制度自隋唐产生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影响深远,科举考试就像是一个意识形态指挥棒,官方自宋代钦定朱熹《四书集注》为科举考试官方教材,名利攀升的巨大诱惑使得广大学子以科举为晋身改命的希望,于是各个层次的科举选拔考试成为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频繁上演的热点事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付出了大量的财富和精力。那么《四书集注》的学习内容究竟传递了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呢?我们不妨例举两点,以窥全豹:比如,“学以明伦”的教育宗旨,要求人明暸并恪守各人的“性分所固有”,“职分所当为”,以“各尽其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再比如,强调通过省察克治之功,达到为善去恶的目的,实现“存天理,遏人欲”的自我修养功夫。朱子理论就是要维护封建统治的,阶级立场鲜明,极具功利性,其立场与统治阶级立场是同位的。尽管朱熹为官时也多次劝谏皇帝,但他对皇帝是绝对衷心不二的,他在各地任职时做了很多对抗恶势力为民请命的让人称赞的事迹,但在忠君这一点上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颜元的教育立场是人民性的,或者说是济世的。颜元出生于1635年,逝世于1704年,他的人生经过了明朝最后的9年和清朝入关统治中国以后的60年。对颜元的教育思想形成影响的不外两种因素,一是自古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是颜元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时至清朝,随着世界形势和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科举考试本身的弊害不断累积,科举考试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局限性越发凸显,以至于很多学者把明朝灭亡的根源也归因于科举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明末清初的颜元,中州之游看到人间“人人禅子、家家虚文”的景象感慨万千,颜元直指朱子理论是与孔子学说敌对的,颜元把朱子之文称为“虚文”,认为“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正是直指其“病”,并开出了“实”的药方,以“实”药“虚”,颜元六十二岁在主持漳南书院时开设的课程包括:武备、艺能、文事、经史,也就是包含军事、农工医、文学等非常全面的实用知识。颜元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中过秀才,但他后来坚决反对科举,坚决放弃了科举晋身的路径,以一届平民的身份体验当时的社会和民生,提出了自己的政见和学说,尤其是在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颜元的立场更鲜明,他是站在民生立场,抱着经世济民的传统儒家的大爱情怀,立足当时中国的特殊环境,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比如:在实用主义的要求下,习斋重视技艺的价值,习斋说:“只各专一事,终身不改,便是圣人”,也即是说每个人能把一项技艺学好学精也算是成就很高了,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提法,简直算是一个创见,因为历史到今天完全是按照这个方向发展的,现当代的人类学习知识就是按照专业和学科进行的,毕竟这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明末清初国外的科技、理工、航海航空不断发展,而中国还关起门来学习“成人”之道这样片面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已经无法支撑起一个国家在世界之林的屹立和生存,颜元在中国近代化到来前的一百多年,第一个发出变革的号角实在难能可贵,颜元的教育实践开启了职业教育的先河,发出了科技兴国的先兆,勇敢地扛起反对理学末流的大旗,而且颜元不但放弃科举,而且始终以一个劳动者的身份在民间生存,始终未脱离开民间生活,这一点与同时代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也截然不同,颜元与政界主流划清界限,以一个独立文化人,独立的平民的身份,站在民生的立场,抨击着时代的弊害,揭破世人还在争相追逐的世纪迷梦,以一个罔顾个人利益放弃科举进阶之路的决绝的斗争者的姿态,继承和怀抱着经世济民的儒者心态,提出了极富建设性的教育理论,后世学者梁启超评价说:其所树的旗号曰复古,而其精神纯为现代的。他不与统治者合作,但始终未脱离经世济民的理想,其不计个人得失的牺牲精神令他的徒弟和门人因为感佩而衷心追随,从而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颜李学派”。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

[3]朱子语类(卷一)[M].四庫全书第700册.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颜元集上:存性编(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颜元集下:习斋记余[M].北京:中华书局,1987.

作者简介:程艳芳,女,1976年,韩国庆星大学在读博士,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东亚文化。

猜你喜欢

科举考试朱子科举
小金鱼
多肉
朱子涵 叶子衿
“科举考试”
“科举”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试述科举背景下贵州明清时期的神性空间信仰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