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常规临床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修保养策略分析
2021-11-24吕行
吕行
摘要:影响医院发展的不仅有医疗技术水平,同时还有医疗设备的工作状态。医疗设备是医院非常重要的工具,其参与到医疗服务、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等各个医疗环节中,协助医生做出准确的病情诊断,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医院应加强对临床医疗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在故障检查与维修的基础上开展常规性预防维修工作,发挥出常规维修工作的预防性优势,能够提前发现设备故障及隐患,保障其之后的正常工作。本文将从预防性维修保养的内涵、常规临床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修保养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医院管理;常规设备;医疗设备;预防性维修;保养策略
引言
现代医院中的各种医疗器械设备有效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水平,改善了诊治能力,促进了医院的现代化发展。然而部分医院在引进先进科技器械的同时却并未重视相关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导致器械故障频发,在影响医院正常运营的同时还会造成器械自身的损坏。大多数医院都忽略了对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修保养工作,只是在设备出现故障之后才指派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故障检查与定向维修,这样的维修管理方法并不能够改善医疗设备的性能。对此,医院应加强预防性维修保养工作,科学制定维修保养的周期,积极预防设备故障与问题,改善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一、预防性维修保养的内涵
与常规医疗设备维修相比,预防性维修体现出提前以及预先的优势,该工作能够在医疗设备真正发生故障之前消除其故障风险与隐患,有效改善设备的性能,达到最终的医疗目标。通常情况下,医院的常规临床医疗设备有呼吸机、输液泵、除颤仪、康复治疗仪、手术器械等等,以上不同的医疗设备能够起到不同的功效,且在内部结构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要想开展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工作,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特定医疗设备维修的相关知识,能够通过实践与学习对比不同医疗设备内部结构与特征,发现不同医疗设备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提高预防性维修工作的效率。
二、医院常规临床医疗设备预防性维修保养策略
(一)更新维修保养技术
首先,在医疗设备购置的时候,医院应当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医院设备采购人员一同开展工作,明确医疗设备的使用方式与维修保养方式,向厂家咨询维修技术与质量控制管理技术,保障后期设备维修工作的效果。其次,现代化医疗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且医疗设备也在更新换代,医疗操作人员以及维修技术人员需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积极参与医院的技术培训活动,学习先进维修技术,掌握更多维修经验,才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医疗设备故障问题。另外,管理人员则应该掌握更加先进的质量控制方式,将创新性管理理念贯穿于医疗设备的使用维修过程中,落实质量控制效果。
(二)加强电气安全检查
所有常规临床医疗设备都涉及到电气安全问题,因此工作人员需将其作为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指标,围绕电气安全制定相关的质量管理策略。首先,电能已然成为绝大多数医疗设备的能源,因此工作人员需对设备的终端以及线路进行绝缘性检测,避免漏电问题的出现。其次,工作人员需采取目测的方式观察设备以及插头外观是否存在破损,同时结合医疗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监测其终端,以免出现疏漏问题。另外,工作人员还应该重点检查各个连接部位,保障设备的安全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三)加强日常检查
日常检查工作是预防性保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医疗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能够有效预防医疗设备故障情况。管理人员需在每天使用医疗设备之前按照保养检查相关规范开展细致的维护保养工作,降低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日常检查与维护工作内容较多,比如对设备表面的清洁,设备每次使用之前对其电源以及电压的检查,使用之后对设备连接的线路进行检查,尤其是对于呼吸机、监护仪之类的临床医疗设备,管理人员还需要测试其散热排风性能,保障各种设備接地性能良好。在临床医疗设备使用的过程中,医疗人员应注意观察设备的表现,一旦出现参数异常的情况应及时进行记录并上报维修部门,停止设备的使用,保障患者的安全。
(四)加强定期检查工作
定期检查更是保障临床医疗设备使用性能的关键,也是一种周期性的预防性维修工作,通过对医疗设备精度、性能以及状态的检查明确其性能以及故障情况,并及时做出维修应对,预先消除医疗设备的各种隐患与风险。另外,通过定期维修工作,技术人员还能够排除各种影响设备工作的隐患,降低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损耗,进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医院经营管理的成本。具体来说,技术人员应根据设备的性能要求将其内部结构进行分解,针对电气结构、机械结构进行针对性清洁处理,对于呼吸机、监护仪等医疗设备则还需要清洗其过滤网以及设备管道结构,完成清洁之后还需进行设备性能检测,并检查设备运转部位的润滑情况,对于出现损坏的内部零件应及时进行更换,提高设备的自身性能,有效预防各种设备故障与医疗事故。
(五)做好维修与保养记录
在进行定期维修与日常管理工作时,技术人员都应做好维修与保养的详细记录,并在记录总结之后出具预防性报告。预防性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维修人员负责维护的医疗设备名称、编号、维修时间、保养时间以及预防性维护的具体内容和过程等。这样的记录能够展示某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过程,技术人员则能够通过记录了解设备的动态信息以及运行情况,以便在故障排除与维修的工作中做出合理的判断,保障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常规临床医疗设备的性能将直接影响临床诊疗工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对此,医院应落实预防性维修保养工作,加强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查工作,提升医疗设备性能,消除设备安全隐患,促进医院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新晨.大型医院医疗设备的科学维修及保养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1(20):55-56.
[2]刘颀.医疗设备预防性维修分析与应用[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1(10):26-28.
[3]赵淳.医疗设备使用中的质量管理和预防性维修[J].人人健康,2020(23):81+77.
[4]王萌,刘洋.医疗仪器设备预防性维修的意义及措施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1):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