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大V被监管后

2021-11-24黄慧玲

财经 2021年24期
关键词:主理财经基金

黄慧玲

从粉丝的角度看大V组合,它是比买方投顾更真实、更接地气的存在。图/视觉中国

基金组合纳入投顾业务监管范畴、下架财经大V非持牌组合、券商不得通过大V引流开户……一时间,财经大V们经历了来自监管层的多重打击。

“大V组合很快就要消失在历史舞台上了,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我们只是一粒不起眼的尘埃。”11月14日,基金大V“揭幕者”在微博里写道。

对于大V们的铁杆粉丝来说,组合被叫停是遗憾的。“感觉现在就像是没有火车头,跑不了多远。”

过去两年,基金组合的繁荣程度和发展速度远超持牌机构的投顾。对投资者来说,它们是更接地气的表达,更真实的互动,更紧密的陪伴。并且,可以免费跟投。

实际上,粉丝们感受到的“免费服务”并不免费。部分第三方机构以交易量结算佣金,强化了主理人频繁交易、追涨杀跌的行为;有的主理人在组合中植入基金公司的“广告”,令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单。

回顾监管发声前夜,财经大V的组合已经暴露出多重风险:基金主理人的背景鱼龙混杂、职业水平和道德素养参差不齐。作为监管空白之地,夸大、虚假宣传的现象屡见不鲜。

“大V可以从销售机构拿到十分可观的利益,最后演变为随便什么人,不管有没有专业能力都跑出来推销组合,甚至频繁交易,毫无资产配置理念。”基金大V“北落的师门”总结。

监管新规后,业内开始探索大V组合的新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擦边球”行为正隐隐浮现。

流量玩家的乐园

大V组合是草根版的买方投顾。

基金组合主理人像是一个“火车头”。主理人发出“发车”信号,粉丝们进行跟车。“资金仍在投资者自己的账户上,没有进行资金归集。借助于互联网工具,投资者买入组合后,系统将按照主理人的配比自动将资金分配到成分基金上面。主理人调仓时,系统将调仓信息推送给跟投人,跟投人自己决定是否跟调。”基金大V“二鸟说”如此描述。

正是这种草根版的组合,一度是持牌投顾机构艳羡的对象。

“有大V组合的情况下,基金公司是绝对竞争不过的。”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投顾业务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有公司做过统计,投顾月报、周报的打开率不到20%。“经过合规的内容冷冰冰,没人喜欢看。而基金大V就像你每天都能看到、活生生的人,更容易建立信任感。他们也不受合规限制,什么话都能讲。”

主理人的背景非常多元:前金融从业者、前财经媒体人、多年投资爱好者,甚至还有在读大学生。他们或因工作背景、或因兴趣爱好聚焦于投资理财领域,活跃在微博、雪球、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上,通过专业知识和思想的持续输出塑造自己的IP,粉丝群日益庞大。

从粉丝的角度看大V组合,它是比买方投顾更真实、更接地气的存在。大V有专业知识,有人格魅力,并且不向粉丝收取组合跟投费。

从大V角度看组合,它是基金研究的实战,是投资能力的证明,也是流量变现的方式之一。在基金行业大繁荣和可观利润的驱动下,财经大V圈里的人越来越多。掌握着流量入口的财经大V们,近年来逐渐成为基金公司和销售机构的座上宾。

头部大V的影响力和利润,足以撑起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基金大V做得好,收入比基金经理还高。”据多位大V讲述,新规之前,头部基金大V组合中,保有量最高的已超过百亿。

保有量是大V组合收入的主要来源。据了解,大型第三方平台主要以存量规模计算,返佣在1‰至2‰。以100亿元规模的保有量计算,仅平台支付的返佣一年最多可达2000万元。

除了保有量,交易量也是部分平台对组合的重要KPI。《财经》记者了解到,一些保有量较低的小型平台以交易量为返佣标准。“对于后来进场的第三方平台来说,基金组合是切入这条大赛道的重要手段,采取的方式会相对激进。”上海一位财经大V告诉《财经》记者,“因此你会看到一些平台的大V教你怎么做波段,指导基民频繁交易追涨杀跌,其实就是为了赚取佣金。”

大V组合的高收益,源于它同时扮演着销售和投研的双重角色。不过,销售和投研角色的天然矛盾也决定了大V组合的矛盾:流量、组合管理水平、保有规模三者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有时甚至成反比。

“有些规模大的组合實际上业绩很一般,但主理人介入这行的时间比较早,比较早地占领了投资者的心智。有些则是用高收益吸引人,比如‘十年十倍‘今年目标收益率50%,这些在基金公司看来都是不合规的,甚至带有虚假宣传属性。”某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评价道,“大V里也有为人正派且水平高的,组合业绩也不错。但是换手率低,没那么活跃,粉丝和跟投数就没法和流量大V相提并论。”

不论是保有量还是交易量,都属于平台返佣的明面收入。还有另一种无法拿上台面的收入是:基金公司向组合植入自家产品支付的“广告费”等灰色收入。

“植入广告对组合的价值和风险完全取决于主理人个人的职业道德和认知能力。缺乏监管规范的情况下,仅依靠个人自律,投资者无疑处于信息劣势并为此买单。”一位基金观察人士表示。

“基金组合本来是好事情,但是由于大V可以从销售机构拿到十分可观的利益,最后演变为随便什么人,不管有没有专业能力都跑出来推销组合,甚至频繁交易,毫无资产配置的理念。”大V“北落的师门”直言。

回顾监管发声前夜,财经大V的组合已经暴露出多重风险:鱼龙混杂的背景导致了基金主理人职业水平和道德素养的不可控,部分第三方机构以交易量结算的方式强化了频繁交易、追涨杀跌的行为。此外,不易察觉的植入广告由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单。监管空白之地,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的现象屡见不鲜。

大V组合,兴起于机构与大众投资者之间的沟壑。原本是既有商业价值又有社会价值的生意,在流量玩家手里却成了割韭菜的新镰刀。

在这场基金组合的盛宴中,也有大V选择了旁观。“我没有投顾组合的专业框架,负不了这个责任。”一位有财经媒体背景的大V表示。

组合整改风暴

实际上,监管层早已关注到大V带货模式。《财经》记者了解到,早在去年,基金业协会就与一些第三方机构举办了研讨会,对大V带货模式进行了探讨。研讨会上,多家机构表达了大V带货模式的优势,但是从协会的态度看,一直十分谨慎。

“对基金组合的规范是势在必行的,业内早有预期。”一家第三方机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近期,监管终于给出了明确态度。11月1日,广东证监局率先向辖区内基金公司和基金销售机构下发了《关于规范基金投资建议活动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内容包括对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建议活动的业务界定,以及相应的规范整改安排。其后数日,上海、北京两地证监局亦跟进文件,内容大体相同。

通知中对组合的具体规定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业务开展主体为基金销售机构。

二是标的基金为基金销售机构代理销售的基金产品。

三是服务对象限于该机构的基金销售业务客户。

四是不得就提供基金投资建议与客户单独签订合同。

五是不得就提供基金投资建议服务单独收取费用。

六是不具有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资格的机构不得提供基金投资组合策略投资建议,不得提供基金组合中具体基金构成比例建议,不得展示基金组合的业绩,不得提供调仓建议。

新规一出,基金大V圈一片哗然。基金组合还能做吗?盈米基金副总裁、且慢负责人林杰才第一时间做出解读,“所有非投顾机构从事‘基金投资建议服务都会受到限制,也包括大V从事基金组合业务。”

各大第三方销售机构的调整速度非常迅速。新规发布当周,各大平台将大V主理的“达人组合”或隐藏或下架或暂停跟投,有的甚至将基金公司的组合跟投功能也一并暂停了。

整个行业进入“整改进行时”。

新的“擦边球”隐现

对于财经大V们来说,想要继续从事组合业务,有两条路径:一是本身持有投顾牌照的机构并且成为持牌从业者,二是通过借道合规机构的形式“曲线呈现”。

《财经》记者了解到,在新规正式发布前,已有知名大V入职第三方機构,成为投顾正规军。而在新规发布后,更有机构开始发布“招贤榜”,招揽大V至其麾下。

不过,对于大V们来说,机构门槛较高且合规严格,能否入职、入职后能否一如既往,都需要打个问号。《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第三方机构正在探索“曲线”路径。

“我们正在研究‘贴牌模式。大V的组合通过我们的投委会后,纳入我们的投顾组合中。大V不用持牌,相当于二者是咨询关系。”一家第三方机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不过,这种方式的合规性仍有待商榷。

事实上,在新规之前,已有第三方平台推出了一款大V与机构的合作组合。该组合的主理大V称,此前就有预期持牌投顾组合将成为主流形态,因此开发了该组合。

“曲线呈现”的还未大面积铺开,矛盾已经凸显:大V和投顾方该如何分工?粉丝们究竟是为大V买单,还是为背后的投顾方买单?

在该投顾组合的宣传中明确写道,大V负责调研投资者需求,投顾组合的投资工作则由基金公司全权负责。

但实际上,该大V在新规发布后,曾在其知识星球向粉丝解释称,新规针对的是机构,对大V个人来说,未来跟有投顾牌照的平台合作,让现有组合转化为投顾组合即可。“这没啥难度,只不过开发需要点时间。此前介绍的基金组合,其实就是按照新规定开发的投顾组合,这就是未来的主流形态。”

从大V对粉丝的解释中可以看到,组合的管理权仍在大V手中,而非宣传所称的由基金公司全权负责。

“对于大V来说,他们一定会强调这是自己做的投资,因为大V的成功就在于投资和销售一体化,融合在一个IP中,现在把销售和投资拆开,对于大V后续发挥影响力,继续做大规模是不利的。”有业内人士评价道,“如此一来,基金公司或者第三方机构就成了大V的通道。如此打擦边球,监管新规的意义何在?”

(《财经》记者张欣培对此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主理财经基金
做自己生活的主理人
《了不起!舞社2》官宣阵容
搜狐视频《一人客栈》上线吉娜担任客栈主理人
财经日历
财经阅读时代
财经神回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6个月回报前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