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汉战鼓撼三秦

2021-11-24杜书文

金秋 2021年16期
关键词:白起旗手秦军

◎文/杜书文

对于“秦汉战鼓”,早有听说,它是由两千多年前秦军征战的旗鼓军阵而得名。陕西省咸阳市正阳镇掌旗寨的黄建民是秦汉战鼓的第46代传人。在一次国际风筝节比赛中,我不仅目睹了秦汉战鼓的雄风,也接触了这位视秦汉战鼓如命的关中汉子,并听了有关秦汉战鼓的传奇故事。

据可靠史料记载,公元前(336年-257年)战国秦昭王时期,陕西郿地出了一位名将叫白起,此人骁勇善战,既是秦军中的将帅之才,又是军中的掌旗手。在交战中他冲锋在前,攻城拔寨,攻韩、伐魏、攻楚、灭赵,所向披靡。后因秦昭王用人失察,导致秦军在一次战斗中损失惨重。白起因此托病拒征,引起秦昭王不满,于是赐白起死于咸阳西门外杜邮。对于白起的死,民众无不痛惜,于是,修庙祭祀,该庙命名为“洞庙”(此庙至今还在掌旗寨村北),庙中供奉白起为“白胡爷”。每年农历二月二举办盛大庙会,并组织群众开展锣鼓比赛,以纪念第一代掌旗官白起。之后又有第二代掌旗官张进山横空出世,此人亦骁勇无比,每次都在战鼓声中将战旗率先插到敌方的城头上。此后,秦战鼓便随着六国的统一,一代代流传下来。

据黄建民讲,秦汉战鼓中的“汉”并非汉代的汉,而是男子汉的汉,这便赋予秦汉战鼓以雄性之美。“汉”代表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精神。而实质上秦汉战鼓的三部曲也明显地诠释了这一精神。第一部“出征曲”,采用“慢三火”的节奏,威武庄严,紧张有序,就像战前排兵布阵,严阵以待,时刻准备冲锋陷阵。第二部“交战曲”也叫“紧三火”,情绪紧凑激烈,气势磅礴,刀枪出鞘,剑戟交错。第三部“凯旋曲”,也称“不紧不慢再三火”。豪迈激昂,欢乐奔放,给人以胜利的喜悦之感。由于是秦军战阵,所以无论领鼓手、副鼓手、旗手,以及其他锣、镲、铙钹、唢呐等成员,均穿秦军战服,庄严肃穆,威风凛凛。书有“秦”字的大小战旗迎风招展,鼓手们一律兵马俑造型,个个英姿飒爽,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大秦帝国横扫六合的虎狼之师。秦汉战鼓在敲击打法上有各种鼓谱,每个鼓谱,又有不同的鼓点。“追星槌”英勇无比,“揽月槌”势不可挡,“冲天槌”气贯长虹,“撼地槌”威震八方,“催马扬鞭”勇往直前,“双槌齐冲天”惊世骇俗。还有“马踏匈奴”“回望北斗”“还我河山”等数十种打法,真是丰富多彩,变化无穷,令击打者身心陶醉,观者热血沸腾。

在秦汉战鼓的申遗中,专家们对其历史渊源、鼓谱的分析、发掘、整理以及各种响器的特点,鼓手们的服装设计等均做了严格考证、分析、确认,一致认为秦汉战鼓申遗资格名至实归,应称为大秦帝国的军魂。专家们认为:古时作战,除了兵俑之外,靠的就是“旗鼓营”。旗有旗语,鼓有鼓音,旗语鼓音,号令三军;旗有旗手,鼓有鼓手,有合有分,鼓在战争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所谓“三星阵”“五星阵”“七星阵”“九星阵”“长龙阵”,不仅能传递信息战令,还能壮军威鼓士气,所以军中之鼓也被称为战鼓。

古都咸阳为大秦之都,而正阳镇正是秦孝公所建的古都所在地。掌旗寨位于汉阳陵之南,渭水之北,当年大秦帝国虎狼之师的旗鼓营就驻扎在这里。当六国统一大业完成之后,大秦帝国的部分退伍军人,便脱下军装,离开了旗鼓营,成为当地老百姓。逢年过节或二月二祭祀“白胡爷”时,都要擂起战鼓举行比赛。谁家打的好,谁就是秦汉战鼓的正宗传人。大秦帝国的军魂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到了今天。黄建民凭着精湛的技艺和痴爱,赢得了秦汉战鼓第46代传人的称号。

秦汉战鼓已成为秦文化的活标本,在2012年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办成功,得到了国家的鼎力资助。几年来,每遇国家、省、市大型重要文化活动,都能看到秦汉战鼓的精彩表演。掌旗寨的人一旦听到它、看到它,就热血沸腾,就想冲锋陷阵。由于代代相传,他们已与战鼓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不论男女老幼都视秦汉战鼓如生命。当地人把黄建民叫“鼓疯子”,村中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成了掌旗寨秦汉战鼓的铁杆鼓迷。有的老人怕自己年纪大敲鼓时身体发生意外,还让子女向组织者立了生死状,成为传承秦汉战鼓的一段佳话。

猜你喜欢

白起旗手秦军
看,秦军的炫酷装备
白起抗命,英雄悲剧
莫做挑拨离间之人
谷口村 恨吃“白起”两千年
秦军文:“再苦再累也不退休”
南加州侨团旗手鹿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