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运用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研究
2021-11-24林锋
林锋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发展服务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0)
数据信息增长速度惊人,越来越丰富的数据信息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会,同时也增加了数据处理的压力。除了数量的快速增长,数据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数据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发生泄露,就会导致企业利益遭受损害。单位内部的数据信息具有重要价值,这容易让一些不法分子萌生窃取数据的念头,事业单位必须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调整以应对此类威胁。单位的审计人员应该调整审计理念,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会对单位发展产生较多影响的数据信息上,同时在内部审计工作时要注意开阔眼界。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高效开展咨询、评估工作,解决审计滞后的问题,将审计工作融入工作流程全过程。借助数据处理能力,可以保证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良好应用,共同推动动态审计预警机制的优化。
要实现大数据更好地应用于内部审计,审计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和更全面的专业技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避免在审计工作中因人为原因产生疏漏。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积极鼓励相关审计工作人员参加培训、不断进修,培养出一支综合实力强、专业素养高的优秀团队,增强部门审计工作整体实力。
大数据和内部审计的融合可以推动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规范化建设,可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与其他部门人员的沟通效率,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持续优化。
一、内部审计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对很多领域的理论探讨都具有重要作用,该理论的重点是保证所有权和管理权不在同一方手中。很多企业目前都应用了这种权利分散的模式,将所有权和管理权分别交由两方把持。委托代理理论应用到企业中,表现为所有权在股东手中,管理权则交给了职业经理人。双方都想要增加自己的利益,而实际上双方的利益方向并不一致,这会导致职业经理人为了私心,做出一些对自身利益有利却损害企业和股东利益的决策,给企业监管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委托代理理论的提出就是为了尽可能降低此类情况的发生概率,用激励手段将受托方与委托方的利益方向转为一致,通过建立奖惩制度等手段保证他们共同为企业整体更好地发展而努力。
(二)内部审计研究背景
过去进行人口普查工作时会借助电动装置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时间,这打开了数据处理的大门。
20世纪40年代,现代内部审计的性质和范畴有了较大变化。有学者提出,内部审计是运营管控的助手,是由审查和研究会计数据的手段演变而来的,这一想法的提出是内部审计成为独立理论学科的开端。
之后有学者提出,内部审计的关键要素是风险把控,复审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这之后,如何增加工作价值成为内部审计理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围绕这一课题展开了许多讨论。专家认为内部审计可以提高风险管控水平,能够起到辅助判断、查验风险的作用,能够增加团队创造的价值。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需要依据审计工作的发展现状、期望值和覆盖内容等进行确定。我国内部审计发展速度较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要做好监督工作,完善监督审计系统。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理论分析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步骤
第一步,账项基础审计。重点是了解账目中数据是否出现虚假、遗漏和编造的情况,要检查有关凭证和账面,查验数据情况,确保数据的质量。这一步骤只是取一些样本粗略查验,并没有全面核对,因此可能出现一些问题被遗漏的情况。
第二步,制度基础审计。事业单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开拓出了新的业务领域,增加了许多业务种类,许多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因此,进行制度基础审计具有其重要性。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发挥监督和管控作用,保证事业单位复杂的工作有条不紊、规范地进行。
第三步,风险导向审计。随着经济发展,市场整体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危险因素增多,事业单位内部管控面临巨大挑战。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好预估、审查工作,照顾到每一个工作环节,通过科学的研究手段和处理方式提升事业单位的抗风险能力,增强内部安全性。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意义
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事业单位来说有重要意义。
1.预防不利于单位行为的发生。内部审计人员对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和资金进出情况开展审计工作,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度进行判断,能够避免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使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行为。
2.提升服务质量。内部审计人员对单位内部的经营管控工作较为了解,能够帮助单位领导在判断、决策时做出正确选择,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等不良现象。
3.发挥评价作用。内部审计具有评价作用,可以公平公正地评价单位各类事项的水平和质量,将其作为后续改进的依据。
4.具有监督约束的作用。根据相关制度和规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要求相关业务规范开展,严格审核资金进出,可以减少不法行为,降低风险系数。
三、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内部审计在大数据的助力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想使大数据和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合,给事业单位带来良性积极的影响,就需要努力解决现存的危机。
(一)缺少平台作为支撑
大数据数量庞大并且一直在增加,数据的类型和内容繁杂多样,给内部审计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考验。数据资料混乱不完整,没有形成标准完善的数据体系,就不能体现数据信息应有的价值,发挥实际作用。缺少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数据存储的空间不够,数据处理能力低下,数据处理面临巨大压力,给利用大数据进行内部审计造成了阻碍。要想建立并完善事业单位审计平台并不容易,面临着条例制度不完善、人力资源不协调和多种社会问题的巨大压力。
(二)内部审计人员能力不够
内部审计人员成长空间有限,人员比较匮乏,数量上少于外审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稍显不足。在进行数据研究时,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包括普通数据及各种非结构性信息,内部审计人员如果不具备处理数据的能力,或者工作效率低下,就很难完成高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任务。目前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对认真、积极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在提升信息技术能力这一方面不够重视,仅花费较少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必须熟练且专业地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坚持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内部审计风险增加
数据的大量出现使得数据安全保护的难度提高。过去的审计资料基本为手写书面文件,数据不容易被篡改和盗窃,有专人进行妥善保管,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并不难。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资料基本以互联网为媒介和平台进行保存,数据种类复杂、数目庞大,做好管理和整理工作难度较大。这给保护数据安全带来了很大压力,如果出现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术篡改、偷取数据,将给单位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数据系统的防范级别不够、安全系数不达标、系统过于落后等问题都增加了内部审计的数据安全压力。数据的安全水平没有得到较大提升,内部审计人员在面对大量繁复的数据信息时,工作风险系数会大大增加。
四、大数据背景下提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效果的建议
内部审计要结合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趋势对工作进行改革,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只有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再逐一击破,才可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更顺利地开展。
(一)将大数据和内部审计工作的融合问题提高到战略地位
大数据和内部审计的融合面临很多困难,仅凭事业单位的力量很难推动这一融合过程的快速进行,这是所有事业单位都需要突破的困境。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的统筹和帮助。大数据和审计工作的完美融合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挑战,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指引,营造良好的支持氛围,调动还没有将大数据融入审计工作的单位的积极性。事业单位共同推进融合工作有助于打造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实现数据整合,形成规范的数据体系。相关部门推动法规法律的出台,让大数据和内部审计的融合工作更加规范严谨,是内部审计工作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也是相关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二)打造全国统一的线上数据研究平台
大数据背景下获取数据较为简单,但将数据整合归类并研究透彻的难度较大。收集数据的意义在于了解数据代表的信息,在后续的工作中以它们为参考。事业单位需要打造统一的数据系统平台,建设数据信息库,将数据汇总并整理分类,完成数据的筛选和提纯工作,让审计人员能够快速获取需要的数据,确保在审计工作中发现疑点后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相关信息,解决问题。此外,利用信息技术汇总信息可以让信息更全面和集中,信息格式的一致性能够方便信息的处理和后续使用。统一的平台能够增强数据的安全性,避免数据泄露或被篡改,确保数据的安全传递。
(三)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
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在大数据背景下更好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大数据与内部审计融合让审计人员有了新的学习方向和发展前景,在过去的内审工作中,内审人员主要需要提升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在当前的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这对审计人员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他们努力学习、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