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法治思维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与研究

2021-11-24陈丽敏

法制博览 2021年18期
关键词:法治化高校学生法治

陈丽敏

(广州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国家对法治化进程的重视,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提升。高校作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者,它的工作涉及学生权益的很多方面:例如学籍异动的办理,违规、违纪的相关处分,学分的认定,毕业论文的审查以及管理教育制度的制定、实施等等,而这些都和学生的权利保护和利益密切相关。但在实践中,学生与高校因冲突对簿公堂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对高校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一、法治思维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分析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和学生之间构成了以下三种法律关系:第一,宪法法律关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包含了公民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到高校和学生之间同时涉及学生的很多基本权利和利益,如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监督权、人身与人格权等。第二,行政管理和被管理法律关系。高校是通过国家法律授权实施教育和管理的行政机构,具备行政主体的资格,享有行使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权利。第三,民事法律关系。高校在民事活动中是依法享受权利和独立承担责任的主体,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它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受到相关民事法律的制约。在上述三种法律关系中,高校和学生的权利、义务是统一的,二者既享有权利又要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1]。

(二)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

第一,若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存在违法或者违规就会使得学生权益受损,具体体现为行政法律关系冲突和民事法律关系冲突,主要包括学生毕业证、学位证不予取得的决定,学生成绩的不利评定,毕业论文的答辩不通过等不利学生学业发展的情形[2];以及学校对学生在校生活的管理和保障方面的规定及硬件设施的问题引发的生活隐患问题。第二,如果学生违反学校管理规定,不履行自身的义务或因自身问题就可能会对学校的权益造成损害,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突发的危机事件。在现实中,高校和学生的冲突很容易获得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加上社会大众对学生的保护欲等因素,在高校危机突发事件中,学校往往会处于舆论的被谴责方。

二、法治思维下高校学生管理的问题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发展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以往的管理制度由于不完善甚至缺失,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出现偏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的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新时代下,我国社会高速发展,面对的问题比较复杂,高校的管理普遍采取之前的管理制度和理念,以教育和引导为主,缺乏法治思维,无法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和解决现实中复杂的问题。同时现实中也存在高校对相关的教育管理规定制度没有区别对待地全部套用和照搬其他学校相对滞后的管理模式的问题,这些都导致高校管理法治化进程落后。

(二)高校管理者法治思维缺乏

第一,虽然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教育管理法律制度,但是因为管理者的法治思维缺乏,重视和宣传力度不大,导致事情处理和工作过程程序不规范,损害学生的权益。第二,高校管理者只是单纯地把学生作为行政管理的对象,没有真正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和观念,一味强调教育和管理,这也会导致在工作中忽视法律理念和法律制度,对学生的权益造成损害。

(三)高校管理教育法规操作性不强

我国对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行为准则》《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规定以及其他文件[3],虽然这些文件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规范,但是总体来讲,这些文件内容多是整体指导性、原则性的条文,具体的操作性有待提高。

(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程序法治化有待提升

程序公正是实现实质上正义的重要内容,高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工作程序的法治化也是不可缺少的。首先,如果教育管理制度缺少关于管理程序的内容,就很容易导致管理公正无法可依,无据可循,造成滥用权力的现象。其次,如果高校工作程序存在违法、违规,将会大大降低工作的公平性。在实践中,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程序法治水平低主要体现在学生事先的知情权、处理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抗辩权等缺失。

(五)学生权利受损的法律救济途径不足

学生权利受损的法律救济途径包括申诉、听证、申辩等权利以及向法院或者上层管理机关提出诉讼和申诉。在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虽然对这些救济的方式作出了书面规定,但是对于学生申诉权实施的行为主体、申诉的内容、申诉流程、申诉相关的处理时间等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影响了实际操作性。

三、法治思维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利于强化高校育人目标

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要以育人为目标,而通过采用合法的教育和管理途径、方法对实现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通过对学生教育和管理中运用法治化思维、行使法定程序和按法定内容办事都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法治化的思维等综合素质,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同时反过来,学生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学校教育管理法治化水平的提高。

(二)有利于增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实效性是评价工作的重要标准,这对高校管理工作同样适用。但在实践中这并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在当今社会,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不断强化,高校在解决与学生冲突的事件中,虽然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和办法,但普遍存在运用协调的方式进行解决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的实效性。

(三)是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代依法治国大背景下,高校也要依法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这客观上就要求高校的各项管理教育工作要有法可依、运用法治思维、行使管理权,以切实保障学生或者其他人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将促进高校自身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对全面实现依法治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

(四)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客观要求

如上所述,法治化教育和管理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更深层次来讲也会影响我国在世界上的综合教育实力。通过对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校管理措施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先进之处主要体现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的实施方面,具体包括管理制度内容的合法性、管理程序的规范性等内容。这对我国教育发展具有借鉴作用,因此我国高校发展要实现国际化水平,就必须提升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四、新时代法治思维下高校学生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重视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法治水平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是高校进行学生管理教育法治化的基础力量,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管理队伍人员结构建设。第一,新时代对高校管理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而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人员存在专职少、工作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效率。因此,必须加大对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构建一批专业水平高、素质硬、稳定性好的人员队伍。第二,高校要切实提高管理者的法律知识和水平。通过对学生管理者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使其获得更多的法律知识,拓宽依法解决问题和进行管理工作的途径。另外管理者在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应该结合新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和思维,既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工作,又要积极主动引导学生遵守纪律规定和法律规定,真正把依法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学生法律观念

营造和提升高校法治氛围和环境,对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教育法治化水平具有重大作用。高校和学生具有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就要求双方需要正确知道自身的法律责任,增强守法意识以及能采取法律途径有效解决双方的冲突。因此,高校要做好学生法治教育和培养,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引导学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第一,在高校法治常规教育中,建议高校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完善基础法律课程建设和学习。具体可以通过学习宪法法律知识,树立宪法基本法的意识。另外,学生也要学习民法、刑法、行政法以及诉讼法等部门法的知识,明确我国的法律体系和内容[6]。第二,高校除了开设基本的法律通识课外,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法律学习活动和宣传教育,积极拓展第二课堂,通过课外法律实践,切实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第三,结合新时代的特征,高校要主动运用各种新平台和新媒体中介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主体学习,使法治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校还可以通过主题App和相关平台专题宣传,营造法治氛围。第四,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高校通过提高道德水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人生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和对社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

(三)严格规范管理教育制度

教育管理制度是实现学校教育管理的理论支撑,主要表现为:第一,高校需具备完备的教育管理制度规定。高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内容不能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更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悖。在规章制度制定时必须遵守公开性、合法性、合理性原则,规章制度应当具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或废除。另外要严格实施过程,实施中加强民主监督,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第二,要建立公正、合法的程序体系,增强程序合法性。程序正当、合法是结果正当、合法的保证,没有程序正当,结果的合法性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把程序正当贯穿始终。这也要求高校要主动向学生公开学校的规章制度,并对关系学生重要权益的规定进行着重强调,以便学生了解清楚;在做出决定前,必须告知学生决定的依据和规定,同时告知学生自己的申辩权利和具体实施的方式、日期等内容;此外,还需保证决定等相关文件的有效送达。第三,健全学生权益救济。权益救济是保证学生权利的重要一环,同样不可忽视。校内申诉制度是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完善校内申诉机构,对申诉机构的组成成员、权利行使、申诉时效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保证学生申诉权利的行使。另外也可以设立专门的法律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或者帮助。

(四)建立校生风险防范法律机制

校生冲突中,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对学校的影响最为重大。目前,很多高校普遍存在如何应对和怎样有效解决危机事件的困扰。但在实践中,高校面对危机事件带来的舆论压力,不得不采取私下调解的解决措施来息事宁人,但往往在这种情形下,校方承担的责任会更多,甚至会超过法律规定的界限。因此,在高校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下,高校建立专门的学生教育管理危机风险防控部门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因此,高校可以通过聘用具备专业法律知识的人员组建学生教育管理危机风险防控部门,制定相关风险防控的法律机制,以提高应对和解决危机事件的法治化水平。

(五)坚决维护高校合法权益

学生危机事件处理中,高校往往会选择放弃自己的权益,争取事件的顺利解决,这种做法不利于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因此,要明确以下内容:首先,高校在积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必要的保护外,没有义务再承担社会大众期待地对学生“面面俱到”的监护义务。其次,学校对于已经成年并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大学生来讲,所提供的必要的保护是相对于学生整体氛围和环境的安全,高校没有明确的义务为任何个体去排除任何伤害。另外,高校可以把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和实践通过签订承诺书和保证书的形式予以确定和规范,通过这种协议的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学生产生法律约束力,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法治化高校学生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信访法治化中的权利义务配置
国企改革法治化的“知”与“行”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思考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