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的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
2021-11-24郭晓亮
郭晓亮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中国沉淀了巨量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然而,随着我国迈入新时代,非遗出现了被遗失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液,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所有中国人的责任,而大学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1]。
1 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
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着重表明促进创业和创新的升级,促使高校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革新,要把创新创业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并将双创和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奋斗精神和实践能力。该通知提出了19项措施,以确保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工作。
根据2018年中国大学生的就业报告而言,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就业满意度高的绿色专业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艺术类专业,例如绘画、美术、音乐表演,已连续三年均成为红牌专业。对于高校艺术教育而言,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构建全新的人才培训方案,主动适应社会人才需要,结合00后大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让大学教育真正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大学生就业真正得到学生、家庭、社会多方满意的效果[2]。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创新创业引领计划”的培育和浇灌下,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特别是在大学校园,就业方向也呈现成多元化的事态,创新创业成为一种“新方向”,外有政府大量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扶持,内有学校创业孵化园等创业帮扶机会的帮助,从创业课堂到各类创业赛场,到处充满了大学生年轻而富有朝气的身影。
文创类创业项目在当前科技、技术为主要的创业企业当中,却显势单力薄,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往往在大赛或者融资时常常出现足够吸引眼球而又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以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淬青堂大学生创业项目为例,既有非遗传承大师的指导,又有团队的多年的打磨,但在创业大赛亦或市场化推广方面都不太理想,通过相关研究,如何确保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创类创业项目获得成功,并在文化产业中的技能大展拳脚,我们需要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的人才培训[3]。
2 创建非遗文化平台,提高艺术生的文化内涵及创新素养
应当理解,高校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促进相结合,将有利于高校艺术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除此之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能力、文化品位的提高,这与高校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息息相关。譬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研究,高校相关科研团队可以通过聘任科研助理等形式吸纳学生参与。积极组织传统文化讲座与社会实践活动,而非遗企业和各式民间工艺作坊与非遗传承人的调研,加强传统艺术创作程序和艺术产品生产情况的充分掌控,激发艺术生对于非遗工艺学习的积极性,并以鼓励为主,使学生对于非遗工艺开展创新优化。实现“走出去”与“请进来”的互相融合,学校需积极邀请非遗传承人来到学校开展讲座,为众多艺术生的学习与创作等提供技术支持,推动“技术-设计-生产-创新”完整程序实现人才真正意义的培训,有效增强校园文化的丰富性,还会为高校艺术教育呈现非常重要的意义[4]。
3 非遗视域下的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创业意识薄弱
现代化条件下,创新创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常态,所以,学生需要具有非常优质的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在双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全面掌控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客户思维,产品理念,市场营销策略,企业经营思维等等,都将是一个创业型人才的必备。现代化条件下,很多人缺少自主创新意识,而创新思维能力尤为缺乏,在学习部分被动的取得知识,导致理论知识无法向着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进行良好转变,创业能力更显欠缺,基于市场调研的决策模式不系统,“想当然”的思想比较严重,往往创业计划书设计完美,但是经受不起推敲和市场考验[5]。
3.2 教师双创教育理念不足
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高校的教育理念也要和时代共同发展。其一,教师的双创教育观念与与时俱进,在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下,教师针对艺术专业开展双创教育的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并未将双创教育积极融入到艺术人才培养中,因此,无法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双创思维意识。在因为学生学习思维依然停留在被动接受的知识层面,在学习过程中太过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践锻炼,更少具备真正市场挑战。其二,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为通识课,不能细分到专业大类,也很少具备专业方面的创业指导老师,整个双创课程体系薄弱,老师和学生一样在摸索中前行,常常出现外行指导内行,形不成系统的理论架构。其三,双创教育、项目指导的过程中,老师往往站在创业者(学生)的位置思考问题,提出建议,不是在成就他人而是在自己“创业”,没有做好一个教练应该做的工作。因此,师生彼此的双创观念均亟待改变,除此之外,充分满足新形式下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6]。
3.3 双创平台缺少先进性
双创实践平台中存有很多问题:其一,实践教学平台的配置落后,师资力量严重紧缺,在学生实践教学层面无法提供专业性的引领和指导,当前阶段,许多高校虽说提高了双创平台的建设,许多平台都趋于形式,侧重理工科,对大多数的艺术生而言,无法从平台中获得实质性的帮助;其二,高校创业孵化园无法获得预期效果,对于积极参与非遗文创项目创业的学生,因为市场容量小,项目风险高,投资回报期长等原因,虽说具有创业想法,可却男顺利进行。缺少平台的支撑将导致本体创新思维与能力无法充分发挥,还无法创建优异的艺术作品,导致最终的创业想法只能放弃。
3.4 文创项目创新不足
现有文创项目多依附于旅游、休闲娱乐项目,呈现形式较为单一,项目运作也主要侧重经济价值,而文化价值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非遗项目。在当前粗放型发展的状态下,精细化发展细分市场的出现已成必然,结合现有先进的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可能出现百合齐放的局面,这就要求大量的文创方面的创业人才,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坚决任务。
4 非遗视域下的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4.1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开放性实践环节的设计
开放性实践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市场化思维模式。其一,作品的设计完成要兼顾市场需求,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作品设计,传承文化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时代特征,做出真正被市场、时代认可的优秀作品。其二,作品的设计完成要兼顾经济效益,作为创业项目和纯粹的艺术设计有很大差别,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无价的,但是其独特性决定不适宜量产,作为企业势必追求经济利益,所以在兼顾艺术性的前提下,顾客需求、市场营销等因素更要考虑,以确保其经济效益。其三,市场是课程教学效果最好的检验标准,学生学习了模块后,学生进入实践环节,然后进入开放性的实践环节,让设计作品进入到市场中去进行真正的考验。
4.2 重视培养人才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
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创客空间等创业组织,设置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并定期聘用有关实践专家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特别是文创类创业项目,非遗的继承者、具有文创相关经历的创业者应成为普通高校校外聘用的重要对象。从艺术专业素养到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等都需要不断的培训,专业的训练有助于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4.2.1 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
将思维创新的培养当做基础,设计出与专业性教学内容关联密切的作品。对于设计作品如何实现产品化,开展行业操作,应依托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孵化园。积极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较好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双创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若是并不具有较好的行业经验,即便是暂时的创业成功,其生存能力薄弱,不能实现良好发展。应将培养实践能力当做基础,推动创新创业大赛效用的充分发挥,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
4.2.2 充分利用新媒体
加强互联网的良好利用,如建立短视频或是做好主播等。互联网当前已成为现代化条件下学习与娱乐的重要工具,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可加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接受、喜欢。学生可运用互联网发布自身创作的作品,通过大量网民的回馈,并对其是否受到欢迎进行判断,其中哪些元素非常受欢迎,变得不言而喻。为了受到大家的高度欢迎,增加点击量,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较好的创意。这和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异曲同工,利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其变现能力,其本质通常在于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身能力视为基础更好的实现自我认知和剖析。
作为现代化社会中新型经济增长点的文化产业,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当前条件下,怎样才可推进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就是紧迫探究的问题。实践表明,将工作室当做载体,将其融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型模式中,其具备很强的可行性措施。有鉴于此,依赖学生自身的优势,加强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积累的大量资源,形成工作室模式的工作间学习模式,和同学加强协作,如此可充分呈现较强的团队稳定性,具有非常大的学生凝聚力。对于学校而言,需针对性的建立满足工作室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校企合作、专家团队指导等形式,实现创新训练与创业实践的充分融合,为学生带来全面的服务。
4.3 提高课程的改革力度,双创课程设置的优化性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进行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赋予了创新和创业的内涵,也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空间。现代化条件下,高校艺术“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主要是教师传授课堂知识为主,不能有效培养艺术生的双创能力。背离了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致使双创教育不能积极融入专业课程,不能帮助学生强化创新思维。有鉴于此,势必要加强课程改革各种事宜的积极探究,加强优化双创课程的设置,推动双创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实现相互融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高校以创新创业为依托,将课程视为教学载体,推动双创教育和专业课程实现有效融合,艺术专业教师应重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还需引导学生实现多样性创新。譬如:在进行雕刻教学过程中,专业前期课程设计中,在其中融入时代特征,在未来的课程教学实践融入课程成果,在前期课程成果的修订中,推动其成为中期课程的成果,然后在之后的课程中融入前中期成果,有效拓展学生的双创思维,推动其逐渐形成自主思考和分析,建立良好的创新意识。
4.4 建立综合素质较高的高校艺术专业双创师资团队
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的会议表明,积极建立具备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特点的现代化就业创业指导团队,是现代化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双创人才的培养中,一定要创建适宜的团队,为大学生解决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领导者和发起者,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其一,教师需具备和时代共发展的教育思想,在巩固双创理论知识时,应有效提升本地实践指导水平,利用在职培训与企业实践等手段增强指导能力。其二,高校可有效聘请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加入其中,为教学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为高校艺术生传授他们的创业经验与如今的经济发展情况,才可有效增强艺术生的创业积极性。
5 结语
概而言之,非遗视域下的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如今,具有非常重大的机遇,同时也拥有严峻的挑战。进而需要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应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有效解决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保护和发展的问题。本文对此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旨在为提高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