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约化养殖模式下猪肺疫流行病学及诊疗措施研究

2021-11-24霍小坡

中国动物保健 2021年8期
关键词:血清型氏杆菌病猪

霍小坡

(青州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山东潍坊 262500)

近年来,由于非洲猪瘟的影响,我国养猪业波动较大,由此也引发了养猪业对于疾病特别是传染类疾病的思考,如何有效的发现和及时防控传染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是所有从业人员都在认真思量的问题。猪肺疫又俗称“锁喉风”、“肿脖瘟”,以咽部急性肿胀而导致呼吸困难为主要典型表现,急性型呈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慢性型症状不明显,但逐渐消瘦,有时伴发关节炎。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1 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为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短杆菌,形态近似椭圆形,大小为0.25~0.4μm×0.5~2.5μm,属于巴氏杆菌属。在病猪体内常单个散在,无鞭毛,无芽孢,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产毒株有荚膜。

多杀性巴氏杆菌从菌落形态上可分为3个型。即黏液型(M)、光滑型(S)、粗糙型(R)。光滑型有荚膜,为中等大小菌落,毒力强;粗糙型无荚膜,菌落小,几乎无毒力;黏液型有荚膜,毒力介于前二者之间。

血清琼脂上生长的菌落在45°斜射光下观察时,根据菌落表面有无荧光及荧光的颜色可将本菌分为3种类型,即Fo型、Fg型和NF型。Fg型多来源于牛及其他动物,荧光呈蓝绿色而带金光,边缘有狭窄的红黄光带,对猪、牛等家畜是强毒菌,可引起急性型猪肺疫,对鸡等禽类毒力弱。Fo型多来源于禽,荧光橘红而带金色,边缘有乳白光带,可引起慢性型猪肺疫。NF型一般是无毒力型的菌株。在一定条件下Fo型和Fg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变。

本菌有多种抗原成分,用被动血凝试验对荚膜抗原(K抗原)分类,本菌可分为A,B,D,E和F共5个血清型;用凝集反应对菌体抗原(O抗原)分类,本菌可分为1一12血清型;将菌体型和荚膜型结合起来而形成1:A、1:D、2:D、2:A、3:D、4:A、5:A、6:B、6:E、7:A、8:A、9:A、10:D、11:B和12:D等15个血清型。用琼脂扩散试验对热浸出菌体抗原分类,本菌又可分为16个血清型。各系统的型之间不能交互保护。我国猪感染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以血清型5:A和6:B为主,8:A与2:D其次。

本菌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在浅层的土壤中可存活7~8d,粪便中可活14d。加热至60℃或1%苯酚、5%石灰乳、1%漂白粉等普通的消毒剂对其均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2 流行病学

多杀性巴氏杆菌存在于很多动物的上呼吸道,常常可从正常、健康动物的鼻腔和扁桃体中分离出来。有人检查屠宰猪扁桃体,其带菌率达63%,但多半为弱毒或无毒的类型。猪、牛、兔、鸡、鸭、火鸡对致病株最为易感;绵羊、山羊、鹿和鹅次之;马偶尔发生。

此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畜(禽)和带菌畜禽,它们通过鼻对鼻的接触将有致病力的病菌传给健康畜(禽);或通过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及外界环境,经消化道而传染健康畜(禽);或由咳嗽、喷嚏排出的病原,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

本病多为散发,有时可呈地方流行性。经过多年来的预防和治疗,现在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多表现为条件致病菌,常常继发于猪瘟、伪狂犬病或猪肺炎支原体病等;发病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当出现饲养管理不良、猪群拥挤、圈舍潮湿、卫生条件差、长期营养不良、处于半饥饿状态、寄生虫病、长途运输及冷热交替、气候骤变等不良因素,降低了猪体的抵抗力,病菌就会乘机侵人机体内繁殖,而增强毒力,引起内源性感染。

3 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

潜伏期长短不一,随细菌毒力强弱而定,自然感染的猪快者为1~3d,慢者为5~14d。根据发病时间和发病严重程度的区别,通常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最急性型:发病时间短,病症较为严重,常于短时间内即导致死亡,且多呈败血症症状。入夜还可正常采食,但第二天早上常可见已经死亡,基本看不到死亡时间点。也有时间长一些的,先是体温快速升高到41~42℃,然后采食基本停滞,虚弱倒地,或者发出嘶哑的鸣叫,呼吸极为不畅,颈下咽喉红肿、发热、坚硬,最终窒息死亡,病程1~2d,病死率100%。

2)急性型:极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体温升高至40~41℃,开始时有痉挛性的短而干的咳嗽,一般颈部不呈现红肿。起初便秘后腹泻。机体消瘦无力,卧地不起,多窒息而死。病程相对较长,一般为5~8d,如果病猪活下来则会转为慢性病例。

3)慢性型:多见于流行后期,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或慢性肠胃炎症状。病猪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持续性咳嗽与呼吸困难,鼻流少许腥脓性分泌物。进行性营养不良,极度消瘦,常有泻痢现象。有时出现痂样湿疹,关节肿胀,若有并发感染或治疗不当,则致死率可达60%~70%。

最急性型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咽喉部和颈部常呈急性肿胀,触摸肿胀部发硬,腹部、耳根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用手压之褪色。从口、鼻流出白色泡沫样液体。全身黏膜、浆膜和皮下组织有大量的出血点,尤其以咽喉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的出血性浆液浸润最为特征。切开颈部皮肤时,可见咽喉黏膜下有大量胶冻样淡黄或灰青色纤维素性黏液,镜检见局部水肿液中存有大量病原菌和不同数量的中性粒细胞,水肿可自颈部蔓延至前肢;全身各部的淋巴结也往往表现不同程度的淋巴结炎,颌下、咽喉及颈部淋巴结显著充血、出血、水肿而表现高度肿大,有些病例可发生淋巴结坏死;胸、腹腔和心包腔内液体量增多,心外膜和心包膜有小出血点,有时见有纤维蛋白渗出。

急性型病例除了全身黏膜、浆膜、实质器官和淋巴结出血性病理变化外,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为肺部病变特别显著,肺门淋巴结肿大出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纤维素性肺炎变化。肺有不同程度的肝变区,最多见的发生部位在尖叶、心叶和隔叶前部,严重者可波及整个肺叶。

慢性型尸体极度消瘦、贫血。肺肝变区广大,并有黄色或灰色坏死灶,外面有结缔组织包裹,内含干酪样物质,有的形成空洞,于支气管相通。

4 诊断要点

4.1 一般诊断

在本病的多发季节,发病多以中、小猪为主,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咽喉部红肿,呼吸困难,剖检见败血症变化或纤维素性肺炎变化,可初步诊断为猪肺疫,临床中应注意与猪丹毒、猪链球菌病、猪气喘病等相鉴别,确诊需经实验室检查。

4.2 动物接种试验

将病料研磨成糊状,以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10的悬液(或用肉汤培养基的24h培养物)接种于小鼠、家兔的皮下或腹腔,接种量为小鼠0.1~0.3mL,家兔0.3~0.5mL。试验动物死亡后应立即剖检,取其心血、肝、脾等脏器进行涂片镜检和培养。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

1)综合性预防

积极预防本病的发生是降低本病危害的最主要措施,在日常饲养管理措施中通过各种管控措施消除一切可能会导致猪发病的因素,包括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的免疫力,经常消毒减少病毒的侵入等。尤其是在环境控制上,要注意对各种有害气体的控制,比如舍内氨气的浓度一定不要超过20ppm,硫化氢的浓度不要超过10ppm,二氧化碳的浓度不要超过2,950ppm,可以减少内源性毒素积累,避免机体抵抗力的下降。尽可能的降低猪群分群混合的频率,每一次分群对猪来说都是一次较为强烈的应激,并在之后出现相应的应激症状,导致疾病发病率的提升。减少猪舍及猪栏的存栏头数,控制猪群密度。较小的猪舍及猪栏已证明可减低肺炎的发病,每个猪舍不应超过250头猪,每个栏不应超过25头猪。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消除应激因素。对新引进猪要隔离观察一个月后再合群并圈。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免疫。发病时,应及时隔离患病猪,并对墙壁、地面、饲管用具进行严格消毒。

2)免疫预防

常用疫苗及使用方法如下:①猪肺疫口服弱毒苗,按疫苗使用说明书剂量,疫苗稀释后2h内用完。病弱者、临产猪不宜服用;②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弱毒三联苗,用于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的免疫预防。种猪应每间隔6个月免疫接种1次,临产母猪、哺乳母猪暂不注射。一般春秋两季定期接种疫苗。仔猪45~60日龄首免,90日龄左右加强免疫1次。免疫猪应在免疫前7天和免疫后10天禁用抗生素或含有抗生素的饮水和饲料。

5.2 治疗

急性、最急性病猪,早期连续用大剂量青、链霉素治疗有特效,3~5天为一疗程。庆大霉素、磺胺类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均敏感。

5.3 诊疗注意事项

1)猪群发生本病后必须早诊断、早治疗,否则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病猪的呼吸困难,不宜给病猪灌服药物或强制保定。治疗时动作要快,一般以肌内注射为宜。

2)为避免巴氏杆菌产生耐药性,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选几种抗菌药物交替使用。

6 结语

非洲猪瘟爆发以来,国内养猪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也让养猪行业重新看到了疾病防控尤其是传染病的防控重要性。对于现在广大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场来说,饲养密度高,饲养数量大,一旦发病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格控制好日常疾病防控,做好防疫,做好舍内环境控制,做好外源性猪群的采购检疫,尽可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如若发病,则一定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尽可能在早期介入防止扩散传播,严重病例则直接淘汰。█

猜你喜欢

血清型氏杆菌病猪
病猪喂药有办法
血清检验和细菌检验在布鲁氏杆菌感染诊断中的效果及准确率分析
布氏杆菌病,你了解多少
试论羊布鲁氏杆菌的综合防控措施
试论猪瘟与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基于高热性猪病诊疗和防制对策分析
中西药结合治疗猪高热病的临床观察
不明原因发热,当心布氏杆菌病
2005~2011年厦门市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特征分析
常德地区鸡场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