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电信诈骗防范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1-11-24

法制博览 2021年21期
关键词:诈骗工作教育

崔 艳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0004)

2017年8月,广东某大学新生蔡某因电信诈骗自杀身亡;南京某大学学生徐某被他人冒充学校财务处以发放助学金为由骗走学费,后因心情低落、心脏骤停而身亡;2019年4月,广西某大学大四毕业生孙某以删除校园贷记录为由被电信诈骗四万余元。2019年8月腾讯发布了《电信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19上半年)》,18-28岁之间的被害人所占比例高达54%,90后是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同时也因社会经历有限,对电信诈骗防范意识不足,而成为被骗概率最高的群体。高校俨然成为电信诈骗的“重灾区”,这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学生安全、校园稳定的重要因素。电信诈骗已经严重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已经成为高校安全教育的毒瘤。

一、高校电信诈骗基本涵义

(一)高校电信诈骗的概念

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1]高校电信诈骗主要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网络编造谎言、骗局诱导其转账的犯罪行为。电信诈骗的客观行为需要满足特定的行为结构,也就是需要行为人通过网络实施欺骗行为,受骗者(学生)产生或者继续维持错误的认识,基于错误的认识而处分财产,行为人或者第三者通过网络转账取得财产,受骗者(学生)因此而遭受财产损害。

(二)高校电信诈骗的特征

电信诈骗作为一种智能型犯罪,其客观行为实施的过程本身就有别于普通诈骗,且因其客体为学生,缺乏分析思维能力,学生的个性心理弱点导致高校电信诈骗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第一,诈骗手段趋于专业化、公司化。传统的电信诈骗包括了冒充朋友借款、虚假购物网站、冒充公检法部门、发送汇款、中奖信息等方式,而近年来校园电信诈骗方式不断地升级,变得更具有针对性。[2]然而近年来,犯罪分子在网络上购买学生个人信息以及网络购物信息,通过打电话等方式,以团队的形式,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步步取得学生信任,从而最终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当前诈骗呈现出针对性强、打心理战等特点,非常具有迷惑性。

第二,破案难度极大,财物追回无望。由于电信诈骗的客观行为不需要直接接触,而且接触工具往往是没有实名注册的虚拟账号,从仅有的聊天记录和通话记录中警方根本无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找出犯罪分子。这也导致电信诈骗案件破案难度大,一旦被骗财物几乎追回无望。

第三,熟悉大学生心理、针对性强。在诈骗信任的形成过程中,无论诈骗者使用何种策略、伪造何种情境,最终的目的是影响受骗者的决策和判断。[3]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以“刷单”“兼职”“日结工资”的方式提供利益诱饵,引诱学生就范。对于学生存在攀比、从众心理,以投放不实信息营造其他学生也参与的情境,使受骗学生逐渐失去判断能力。

二、高校电信诈骗防范工作开展现状

近几年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已经从表面的财产安全上升为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问题。高校电信诈骗案件频发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在电信诈骗工作中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一)高校电信诈骗防范工作形式表面化、模式化

当前高校电信诈骗防范工作的落实仍旧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与节日前夕的安全教育课上。电信诈骗防范工作采取灌输式教学,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关注度,强调次数过多还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且学生一旦发生电信诈骗,学校一贯做法便是报给学校保卫处,报警然后进行全校通报,已经形成固定模式。事后总结,通报给学生之后也只有“高、空、远”的感觉,并不会引起学生过多关注。

当前暂未形成安全教育全院齐抓共管格局,多数高校的安全教育重任由保卫处进行承担,日常的安全教育工作由班主任、辅导员承担,实际上此种安全教育工作方式缺乏长效机制,班主任、辅导员也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学校很少针对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当前老师在面对此种类型的案件时仅仅能起到“传输”的作用,并未将电信诈骗的犯罪手段、相关法律规制解释清楚,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电信诈骗法律常识,也就为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大学生在面对电信诈骗时缺乏辨别真伪与承担后果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冷静思考与临危应变的能力,往往犯罪分子营造出一种紧急且后果严重的假象,迫使学生上当受骗,学生往往在经历了诈骗之后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且出于恐惧与羞愧的心理羞于告知老师,情绪与压力一时无法宣泄,容易引发自杀自残等事件出现。

(二)高校电信诈骗防范工作内容单一化、陈旧化

在涉及安全教育内容上,高校没有系统的、专业的知识作为参考依据,往往凭借过往的经验总结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4]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电信诈骗防范工作时仅仅进行经验总结式的讲授,教育内容乏味,案例老套,根本无法适应当前形式多样的诈骗方法,也无法深入分析电信诈骗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极易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理解,存在侥幸心理。当代大学生接触电脑较早,但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考试时也仅仅以基本的应用为评分的重点,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甚少纳入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当中,导致学生在真正面对网络危险时难以快速应对,面对电信诈骗时无法快速分辨真伪。

(三)高校电信诈骗防范宣传工作空洞化、理论化

当前,高校电信诈骗一直处于高发状态,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中,学生一旦产生错误认识就很有可能遭受诈骗,因此防范难度极大,几乎无法采取客观的手段提前防范。因此加大高校电信诈骗防范宣传力度成为降低、防范电信诈骗案发的主要手段。虽然高校电信诈骗防范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高校当前并未针对电信诈骗防范建立校园防范电信诈骗宣传常态化机制。往往是出现了较大诈骗案件之后,短期内针对此项安全工作开展高频率、高强度的防范宣传工作,高校电信诈骗防范宣传工作呈现出临时性、集中性等特征,并未达到实际的警醒作用,同类案件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

高校当前针对电信诈骗防范宣传工作主要以拉横幅、做板报、开主题班会的形式展开,电信诈骗防范宣传缺乏影响力、公信力;宣传也以理论基础展开,内容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宣传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感不强。

三、高校电信诈骗防范工作开展对策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战略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工作“四个坚持”的重要指示,提升广大师生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减少电信诈骗的发生概率,需要广大师生广泛参与,全校齐抓共管。

(一)创新高校电信诈骗防范工作形式,强化学生心理安全教育

高校电信诈骗防范教育的开展不同于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电信诈骗防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单纯依靠课堂教学难以使学生完全掌握,因此必须穿插实践环节使学生切身体验、亲自参与其中才能掌握安全防范技能。设置实践环节,将多种安全教育事件通过逼真模拟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感受理解如何预防电信诈骗等事件的发生。定期开展实战演习,将实际发生的真实案例通过演练的方式,巩固、深化安全教育知识。鼓励学生多实践,尝试与电信诈骗有关的实践活动,在校园内进行模拟电信诈骗,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电信诈骗的无孔不入,通过此种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自身防骗能力,使安全教育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学生属于弱势群体,还需多部门齐抓共管,实现全方位全员防骗宣传长效机制。成立警校联合办公室,将警、校作用在防范高校电信诈骗中发挥到最大。设立校园电信诈骗专项经费,建立专项电信诈骗防范学习班,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民警对学校各职能部门、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进行专项培训,为老师讲解不同类型电信诈骗的防范方式,普及电信诈骗方式方法,及时通报本区最新的电信诈骗案件,让老师先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以及最新诈骗方式,提高高校电信诈骗防范教师队伍“群体免疫力”,扩大反诈骗宣传员队伍。高校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也要时刻关注全国最新诈骗案件,研究最新的诈骗手段方式,及时告知学生,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学习电信诈骗法律知识和常见电信诈骗手法,引导学生将防骗落实到日常,且教育学生要有意识保护个人财物和个人信息,切勿贪图蝇头小利,给不法分子创造可乘之机。在高校中设置安全咨询中心,按照安全事件分类由具备专业安全知识的老师分别担任,统筹校园内安全事务,为承担日常安全教育工作的老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帮助学生处理日常安全事务。建立安全教育工作危机处理的预防与教育机制,科学制定并规范安全事件干预流程,为学生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高校应开设安全教育课和心理健康课,安全教育课应该将电信诈骗、食品安全等多项安全教育专项工作连接起来,系统整治。针对被骗学生要设置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配置专职电信诈骗心理辅导老师,如学生遭受电信诈骗,心理老师应该迅速反应并早早介入,多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从根本上提升高校安全教育实效。

(二)完善高校电信诈骗防范教育内容,提升高校安全教育实效

完善高校电信诈骗防范内容应以全面为标准,建设全方位、广覆盖的高校安全教育格局。针对复杂的高校电信诈骗案件,发挥好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宿管老师的思想引领作用,将安全教育工作渗透到日常,设置“防范电信诈骗”等安全教育工作专项第二课堂,开设相关法律讲堂,宣传电信诈骗等安全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解读最新司法解释,使学生对电信诈骗的法律规定有明确的认识,当真正遇到此种安全事件时该如何在第一时间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利用线上载体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觉悟,在进行线上防范教育时结合区域文化、高校文化、专业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在学生经常关注的微信、微博上开展多样的宣传工作,营造个性鲜明、富有生机的教育氛围,丰富防骗教育内涵。

在大学生基础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中,添加基础的大数据知识,如学会鉴别钓鱼软件、掌握“伪基站”基本原理等知识。依托“互联网+”等活动实现创新驱动,运用互联网思维防范电信诈骗。发挥好学生自主力量,设置“安全员通报网”,将电信诈骗、校园安全隐患等安全案例通报全校学生,定期印发安全教育案例手册向学生发放,通过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达到安全教育前期铺垫与全面普及的效果。

(三)革新高校电信诈骗防范宣传方法,优化高校安全教育格局

高校电信诈骗目前呈逐年上升趋势,高校宣传部门必须充分意识到电信诈骗宣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把提前预防、早期干预作为降低防范电信诈骗发案的主要手段。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微信、微博、易班在高校中得到迅速普及,也成为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载体。利用好高校宣传的载体作用,在网络安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网络载体的支撑,将网络安全教育入脑进心。在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相比,以新媒体为载体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具有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的特点,能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使学生在浏览手机的过程中获得安全防范知识。利用学校学生社团、校园网、校园广播、易班、微信公众号、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将有关电信诈骗等与安全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制作成展板定期宣传,强化安全教育的深度。

在高校组建校园电信防诈宣传小组,公安民警任宣传小组组长,由各辅导员班主任为组员,挑选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防诈宣传员,以点对点的方式具体安排落实点诈宣传,并及时将宣传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反馈,以确保学校预防电信诈骗工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使此项工作能高效长期进行。公安民警要定期对宣传小组进行培训,以“两懂三会”为核心(“两懂”1.懂得防诈骗常识;2.懂得宣传防诈骗方法;“三会”1.会在学生中组织开展防诈骗讨论;2.会提前预警,正确上报疑似诈骗警情给老师及分管民警;3.会主动收集相关防诈骗宣传案例)有意识地培养一批宣传小能手。每个班级特设的“防诈宣传员”将培训所得“学以致用”,以学生的视角、学生的方式将掌握的知识传播给身边的同学,以加强学校学生的参与感,提升学生的组织宣传能力,也让学生受众群体对宣传内容更易理解接受。积极构建“上讲下宣”的“立体式”校园防诈宣传结构,提升学生参与感和责任感。

猜你喜欢

诈骗工作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不工作,爽飞了?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选工作
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