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命至上的视角看残疾人事业特色文化的新时代价值

2021-11-24张文涛

党员干部之友 2021年4期
关键词:残疾人康复生命

□ 张文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愈加彰显,独具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秉持“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日益呈现蓬勃发展局面,并成为当今中国人权事业的一大亮点。这些亮色,不仅体现在党对残疾人等最困难群体民生福祉的关怀重视,还体现在残疾人事业所承载和塑造的特色文化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重要内容,生动鲜活地诠释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生命的无比珍爱和充分尊重。就是这种珍爱和尊重,催生了更加体现人文关怀的残疾人福利保障制度,厚植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弘扬了乐善好施、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凸显了文明进步、开放包容的时代气象,这一特色文化现象值得深入挖掘和广泛弘扬。

生命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逻辑起点,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初心使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把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存在、实现人类解放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及其鲜明的人民立场。近8 年来,我们党举全国之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和精准扶贫要求,攻坚克难,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让包括700 万贫困残疾人在内的近1 亿贫困人口成功实现脱贫,创造了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无不体现,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尊重人民生命的价值追求。事实证明,我们的脱贫攻坚战,不仅仅是脱了“贫”,更是坚定了全国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心”。去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指出,“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只要是为了人民生命负责,那么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8 个多月的时间里,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创造了人类疾病斗争史上的又一英勇壮举。事实证明,疫情防控,不仅仅抗了“疫”,更是以雷霆万钧之势守住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势”。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疫情防控等等,横向对比西方国家,无不彰显马克思主义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光辉,无不彰显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制度优势和厚重文化底蕴。

立足生命重建开启中国特色残疾人康复事业,着眼全面发展将残疾人事业拓展到全生命周期。早在1954 年,毛主席就曾说:“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立足中国国情,从筹建康复中心、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正手术和聋儿语训等康复项目做起,乘改革开放之势,开启了中国特色残疾人康复事业。上个世纪80 年代各级残联组织相继成立后,围绕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和全面发展,通过近40 年艰苦努力,残疾人工作从起初的康复发展到了涉及残疾预防、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托养服务、无障碍建设、文化艺术、体育、盲文手语推广等涵盖残疾人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通过统筹推进、精准施策,构建起更加科学完备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以山东为例,立足抓早、抓小,率先实施“0-6 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并推动救助工作由项目向制度化转变,仅从为听障儿童“有一做一”免费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一项看,已彻底改变5576 名听障儿童命运,目前又将所有类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扩大到17周岁,实现有需求残疾人总体康复服务率达到99%以上;还从生命源头抓起,积极构建3 级残疾预防体系,先天性残疾明显减少,目前全省持证0-16 岁残疾儿童少年仅占3.6%。还通过送教上门、随班就读、特殊教育、15 年免费教育以及提供高考便利等措施,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9.47%,残疾人整体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通过大力实施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辅助性就业等多元化方式就业政策,让越来越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顺利实现就业,许多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通过脱贫攻坚和兜底保障,让49.2 万人脱贫仍享受政策,170.9 万人领取两项补贴,为2.4 万人提供托养照护服务和20 万户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阳光助残行动”,扶残助残氛围日益浓厚。发动残疾人及全社会投身文化创作,涌现了一大批主旋律文艺精品。积极组织参战残奥会、亚残运会、残运会、特奥会等重大残疾人体育赛事,塑造了顽强奋斗者形象。通过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协调推进,歧视偏见等各种障碍不断消除,残疾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参与显著提升,公平正义更加凸显。

新时代残疾人事业所承载的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生动鲜活,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独特作用。我国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根植于中国大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才能有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事实证明,发展残疾人事业本身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元素、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通过精心打造特色文化,以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特有方式,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对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彰显中国力量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直接反映的是社会文明程度,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缩影。日益改善提升残疾人民生福祉,直接体现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和“弱有所扶”的原则立场,树立了党和政府的民生形象;蓬勃开展的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的生动感人爱心故事,彰显了我国扶贫济弱、守望相助、互助友善的文明风尚和传统美德;全国通用盲文、手语等特殊语言文字的普及推广,极大增强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美誉度。无障碍设施与环境的不断改善,也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文明指数和进步形象。残疾人特殊艺术,从独特视角,向社会展示了特殊艺术之美、生命之美,中途致残人士的适应性康复训练,体现了生活重建的精神文化,启迪人们珍爱生命、守护美好;残疾人体育也从以往简单的竞技性群众体育,演化为兼具实现康复、提振信心,消除障碍、促进融合,传递爱心、凝聚力量,焕发自强、启迪社会等多种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的特殊体育;因人而异推进实施的残疾人文创就业和网上就业,成为化劣势为优势、化寻常为神奇,实现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展示残疾人潜能的新业态、新境界。残疾人以生命诠释的“励志”文化,体现了许多残疾人不惧功能障碍,身残志坚、自立自强,成就出彩人生,造就了一大批自强典型,成为激励全社会奋发进取的时代楷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讲话时指出,古今中外,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自尊自立、奉献社会的奋斗事迹不胜枚举。残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为人类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在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残疾人中涌现出一大批像张海迪那样的自强模范,他们是改革开放大潮的弄潮儿,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激励了全社会的奋发自立精神。他们身上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残疾人事业是一个蕴藏丰富宝藏的文化富矿,是一个最能形成普遍道德共识的和行动自觉的价值高地。立足新发展阶段,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在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基础上,需要各级残联切实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广泛动员社会参与,通过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围绕文化事业大局,久久为功潜心开发、精心打磨。通过强化舆论宣传,讲好残疾人自强脱贫故事,鼓励创作主旋律文艺精品、开展“党建+”活动,以及创新设立体验教育基地或生命阳光馆等方式,持之以恒充实升华、大力弘扬,进而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和更可持续发展,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残疾人康复生命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我骄傲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