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家“三才”探寻党的制胜之道
2021-11-24黄情义
黄情义
(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党校,重庆 401420)
“三才”,即天、地、人,中国儒家一直所追求的贤能政治理想,归根结底就是要“参通天地人”,进而贯通“三才之道”。历史发展到今天,理想的政治形态早已变得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但经过千年岁月沉淀的那些深邃思想依旧闪耀着光芒,不过那已不仅仅是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参悟,更强调要实现“天道、地道、人道”这三重价值,而正是中国共产党,也只有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这三重价值,所以才在近代以后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局面下完成了民族救亡图存的使命,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带领亿万民众走上了一条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
一、“天”:超越神圣的规律性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以其独特的魅力绵延不断。比如,在政治哲学上,中华文化认为“政统”要与“道统”相统一,才符合“天道”。“天”在中国人的心中意境玄妙,既简单明了又内涵丰富,既人尽皆知又难以名状,“天命”也并非是唾手可得的自然状态,而是人为努力的结果。但它拥有一种超越神圣的合法性,具备形而上的目标追寻,是能够作为一种价值根基而被信仰的存在。我们党的政治活动就符合这样一种“天道”。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内外交困,形势每况愈下,泱泱中华竟走到了亡国的边缘,那一时期,各类组织纷纷出现,中国共产党也在逐步探索中成立。党的成立即是对“天下为公”的实践,党没有任何私心杂念,而是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以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己任,这份初心和使命在以后的百年历程里始终如一,从未改变,并成为一种永恒的价值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如此正义的政治追寻和价值秩序,必然是顺应“天意”的。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树立了正义的目标与坚定的信念,中国共产党还有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及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国化创新理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基本原理无比正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党的指导思想,更是具备科学性与真理性。中国人对于美好社会的憧憬可谓自古有之,但却只有我们党能让这种憧憬变成实实在在的景象,就是因为我们党有强大的理论指导,才使得以往的各种想象找到了理性、客观的实现途径。
除了正确掌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党还十分重视自然法则。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农村政权,边生产、边学习、边战斗,到现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党因势利导、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境界。
二、“地”:历史文化的必然性
这个方面主要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积攒而形成的历史文化和悠久传统,是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符合“地道”,就是要立足于这种文化根基,顺应历史的潮流,同时还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时局困境抛头颅洒热血,面对国家的积贫积弱,民族的内忧外患,他们为自己的救国梦想努力奋斗。然而,历史清晰地表明,无论是洋务派的自强梦、维新派的立宪梦,还是革命派的共和梦,均未能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后,从最初的几十个人,逐步发展壮大,虽一路坎坷,却在探索中不断创造奇迹,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敌人的“飞机加大炮”。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还将如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重新凝聚起来,让全国人民有了主心骨,团结带领着亿万人民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到今天,中国共产党已发展成为拥有超过9 000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并实现了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从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历史也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在文化层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子的思想到马克思主义,我们党都注重吸收先进理念,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一被引入中国,就能够传播得如火如荼,被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所接受?除了因为它的真理性,还因为马克思主义与我们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经典的理念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结底就是要解放全人类,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始终是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这与儒家一直强调的“天下主义”不谋而合。“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与儒家追求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在目标上也是一致的。虽然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的年代,恰恰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被批判得厉害的年代,但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早就成为知识分子的潜意识。再加上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让美好的世界不再是空想。所以,当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原理同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便产生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巨大力量,成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一往无前、开拓奋进的源头活水,也让我们党的胜利具备了历史文化上的必然性。
三、“人”:民心向背的归属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便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拯救国家、民族和社会的重大责任,无论是伟大的初心使命还是艰难的探索历程,也无论是作为革命党还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都做到了对“天道天理”负责,对历史文化负责,这样的党,必定会赢得人心民意,实现古人所讲的“天下归往”。
革命时期,党致力于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始终站在反对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最前线,积极领导全国各地的工人运动,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切实维护广大工人、农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让人民翻身做主人;党还有着严明的纪律,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不怕苦不怕累,讲牺牲讲奉献。据统计,仅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牺牲和失踪的共产党员,就有近40万人,而全国解放前夕,党员群体虽然已发展到了300万人,但全国有名可查的共产党员烈士就有370万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党,自然会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戴,也正是如此,“人民的小推车”推出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
和平年代,党继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推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共同富裕和幸福生活的道路上迈进。作为执政党,共产党不仅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还做到了让人民满意。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不胜枚举,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但我们党却并未就此懈怠,而是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开创新辉煌。东西部协作共赢、城乡统筹发展、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疫情防控阻击等一系列的举措,无不都是立足于民生,既要让人民的整体幸福持续推进,又要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这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立场和情怀,便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开展各项事业的初心和动力。而实践中,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和民心向背的确也成为各级党和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评价指标。所以,党对中国革命、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领导,不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人民的选择。
回顾一百年的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艰辛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党的百年之路完全符合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各项逻辑,完全符合天、地、人的各项价值,充分具备了一个大国政治的合法性与良善性。当初的星星之火早已成为燎原之势,并在中华大地上不断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