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侧提升大学生党史教育有效供给的策略

2021-11-24

活力 2021年13期
关键词:教育者党史大学生

李 娜

(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 110168)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必然要求”深刻地阐明了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也为大学生党史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有效开展党史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开拓前进。因此,大学生党史教育必须立足于时代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从需求侧出发,充分把握大学生的新特点,精准定位他们的实际需求,切实找准党史教育的切入点,强化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有效供给,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有效性。

一、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记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延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主要载体。青年大学生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必须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因此,在大学生中有效开展党史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信念,使其更好地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有利于引领大学生更好地听党话、跟党走

党史是大学生开展政治引领的最生动权威的教材。学习党史,可以激励青年大学生从党史中接受政治淬炼,深入体认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真切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价值,不断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从而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实践认同、情感认同。因此,有效开展党史教育有利于强化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使得他们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地实现从学党史到强信念再到跟党走的逻辑递进。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党史也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最好教科书。用好丰富的党史素材,有效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史,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故事,帮助他们“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培养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因此,党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深刻认识我们党绘就的宏伟蓝图,更好地激励大学生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敢于把握时代机遇,将自身成长与实现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结合,找到自身成长发展的切入点和契合点,勇于建功立业,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二、基于需求侧的大学生党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党史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外在于人的存在,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接受,能否成为大学生的对象性实践活动,有赖于其内容和方式对大学生主体需要契合程度的高低。但在目前大学生党史教育中,从大学生个体性需求的角度来看,存在着学生的个体性需求意愿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学生主观能动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学生多样化需求满足度不高等现象,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效果。

(一)学生的个体性需求意愿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规定性”,是人的本质的基本规定。人的积极性的根本源泉和动力是人的需要,故党史教育活动只有切实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才能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但目前一些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具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的接受意愿,简单地把大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的对象,出现了理论学习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一方面,目前很多学校一味地抓党史教育队伍的建设,教育主体存在“一元决定论”现象,教育者过多地主导党史教育的内容和情境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的需求意愿,导致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另一方面,大学生党史教育的一些活动更多地注重教育内容的体系化,力求完成教育的一般性要求,追求教育目标的整齐划一性,过于强调党史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党史教育的个体价值,导致党史教育的个体需求彰显不足。从需要的角度看,这些都使得作为接受主体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感受到党史教育对其个性化需求和发展的关照,从而难以真正地认同和接受党史教育。

(二)学生主观能动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在大学生党史教育活动中,虽然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主导地位,但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在参与和接受党史教育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有选择的、有创造的。党史教育有效性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内部因素的选择来决定,所以党史教育质量受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很大。当前,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接受党史教育的环境、内容、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和即时性使得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激发,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发声。同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活跃,主体意识凸显,而对教育活动的选择性和批评性也日益增强。然而,在目前的一些党史相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自说自话”,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导致很多学生冷漠对待并消极接受,党史教育陷入孤立和被动的状态中。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学分而被动地去应付相关考试,缺乏对理论的深刻思考和对党史学习意义的真正理解,而不能主动地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得党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真正取得实效。

(三)学生多样化需求满足度不高

马克思关于需要的理论揭示了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内驱力,提出应该从人的需要来解释其行为。因此,大学生接受党史教育的行为的原因自然也是自身需要。在大学生党史教育中,网络的“去中心化”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流的话语结构被重构,海量的网络信息使得大学生对信息选择的主动性更大,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独立判断来选择信息。新媒体环境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高效率的学习、工作方式使得大学生在接受党史教育时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及知识接收的快捷性和便利性。新媒体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也导致大学生从自我需要角度对党史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且多样化需求凸显。但是,新媒体时代的很多泛化的党史教育模式却缺乏一定的敏感性,未能有效捕捉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得学生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教育模式,逐渐淡化了学习热情,使得党史教育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比如,出现了线上学习的单一性与分散性、难以兼顾理论的系统性、因学习积分打卡的强制性而产生摆脱束缚的逆反心理等现象,使得大学生只是为了满足教育者对其的接受期待而学习,自身的实际需求满足度不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党史教育效果不佳。

三、基于需求侧提升大学生党史教育有效供给的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大学生党史教育要想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就不能从教育者主观认识和愿望出发,而必须从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出发,充分挖掘和关照大学生主体的需求,并以满足其现实需求为媒介,对其进行引导和制约,将大学生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共同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从而逐渐培养其高层次需求。下面基于需求侧角度来分析目前大学生党史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提升大学生党史教育有效供给的策略。

(一)发挥大数据功能,精准定位大学生的接受需求

了解教育对象是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的前提。所谓了解教育对象是指党史教育者要充分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心理与行为状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站在教育对象的角度认识并理解教育对象。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有效供给,首先要充分把握大学生党史教育需求侧的全面信息。要想做到了解并理解大学生需求侧的状况,精准定位大学生的接受需求,教育者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深入调查采集信息。教育者需要对大学生的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大学生行为规律,从中挖掘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互联网大数据能实时而全面地记录着受教育者的网络行为,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丰富全面的受教育者的信息。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对他们进行党史教育可以充分借助发达的网络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找人”,有效把握大学生个体特征和思想状况,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接受意愿。第二,学会换位思考,分析并精准定位需求信息。教育者要利用大数据分析揭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状况,捕捉大学生个人思想行为变化的信号,学会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从大学生所处的主客观条件来分析其思想、心理、行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并根据党史教育的工作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选出符合既定标准的信息,生成个性化的数据分析报告。同时,也要将技术数据分析反馈给学生并充分结合专家评估进一步修正分析报告,从而为精准地开展党史教育活动提供路径引导和对策支持。

(二)提升教育内容的有效供给,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任何教育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任何教育的内容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服务的,而大学生党史教育需要与教育目的相一致的教育内容,通过教育者与大学生共同认识、体验才能实现。所以,大学生党史教育不仅要反映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反映大学生的能动性特点和成长发展需求。因此,教育者必须立足实际,提供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教育内容,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与党史教育的主体意识。更重要的是,教育者需要坚持层次性和差异性原则,依据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期待,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使得教育内容与接受主体内在需求有效契合。一方面,教育内容要体现对大学生作为“具体的人”的关切。这就要求党史教育要重点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期待和价值诉求,根据具体的矛盾和问题对症下药,精准设计教育内容,将教育内容生活化,引导大学生将接受党史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满足自身需要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教育内容要体现对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人”的关切。这就要求党史教育充分渗透到与大学生社会交往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各个领域,如课堂、宿舍、家庭及网络等生活环境,以每个生活领域的具体问题作为素材和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内容的贴切性,通过满足大学生的现实期待和价值预设,使他们意识到只有接受党史教育,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其需要才能得到终极意义的满足,从而真正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三)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不断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

虽然党史教育内容的真理性与价值性才是党史教育真正发挥效用的关键依据,但对于受教育者即大学生而言,教育模式也是影响教育内容完整呈现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情况和新问题必然会促使人们产生新的思想、新的品格和新的需求。因此,大学生党史教育也要把握时代发展的新特征,及时捕捉大学生的新特点,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不断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大学生党史教育在坚持指导方向不动摇的基础上,一方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接受规律,从优化学生体验出发,探索从“漫灌”到“滴灌”的教育方式转变途径,以为学生服务为切入点,实现“精准教育”与“无痕教育”的结合。最重要的是大学生党史教育要用好“隐性教育”模式,探索社会化的教育模式,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增进对党史教育的心理认同。另一方面,大学生党史教育要立足时代发展,创设活泼而多元的教育情境。首先,要转换党史教育严肃的话语体系,使其与新时代大学生的话语体系相融合,用大学生喜欢的话语方式将社会热点事件、时事政治、互联网大事件等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变为党史教育的素材,并借助新技术、新平台创设多样的党史教育模式。还要及时把握大学生党史学习的动态和学习反馈,努力打造一批有温度、有厚度的党史教育品牌媒体。其次,还可以将党史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知识的讲授、课外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及一些鲜活生动的案例中,不断增强党史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充分彰显党史教育的理论魅力,使大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得到思想熏陶,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切实体认到党史教育的价值所在,在亲身体验中产生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增强与巩固党史教育的成效。最后,要注重思想引领,既要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更要引导大学生在追求真善美中体验高层次的需求。

结 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大学生中有效地开展党史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其也将迎来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党史教育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相关问题研究虽然一直都在进行,但是供需两端的协调问题一直都是提升大学生党史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必须牢固树立发展的理念,以均衡的思维从供需两端入手,充分利用大数据功能挖掘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找准党史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强化教育内容的有效供给、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模式等策略,更好地协调供需两端,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教育者党史大学生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