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三体》中本源概念英译研究

2021-11-24杭雅萱蒋柿红

现代交际 2021年22期
关键词:意译本源三体

杭雅萱 蒋柿红 刘 彬

(南华大学 湖南 衡阳 421001)

刘慈欣的《三体》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我国最畅销的科幻小说,经刘宇昆英译后,大受西方读者的好评,刘慈欣因此成为史上第一位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亚洲人。作者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动荡的“文革”时期,并使用大量本源概念描绘出了一个“三体文明”的世界。在译语读者缺乏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情况下,《三体》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译者刘宇昆功不可没。他将原文中的本源概念通过“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翻译活动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译语读者面前,因此探讨《三体》中本源概念的翻译意义重大。

本源概念是指某一语言社团在自己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思维方式发展过程中孕育出的特有概念。而信息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来说不外乎两种:第一,为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所共享的信息,称为通用信息;第二,为源语文化所独享的信息,称为本源信息或本源概念。[1]211

目前国外对《三体》的研究甚少,主要集中在其主题、地位及影响力方面,对其翻译研究匮乏。对于外国学者来说,分析《三体》中本源概念的翻译是有一定困难的。国内虽对《三体》及其英译本的研究众多,但对其本源概念的研究还无人问津。

本研究在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导下,根据戚雨村教授对文化的分类标准的阐释与解读,通过自建《三体》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对《三体》中的本源概念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不同类型的本源概念采用了哪些翻译方法和技巧,在哪些维度进行了翻译适应性选择,并总结其一般规律,为中国科幻小说的英译提供一定参考,推动当代中国科幻文学进一步“走出去”,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现状

“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概念是由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在香港出席会议时首次提出的。2004年,《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出版发行,详细阐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各项具体内容。该理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哲学依据,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活动”;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为核心内容,将“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作为基本的翻译原则。[2]179-181

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新颖,内容丰富,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学术界的诸多关注,研究对象从一开始的理论研究逐渐转向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各类翻译实践活动研究,进一步拓展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和效度。有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文学类文本翻译研究,例如对《论语》《浮生六记》《红楼梦》《丰乳肥臀》等作品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翻译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究。二是政治类文本及外宣翻译研究,如刘雅峰[3]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在外宣翻译中译者的主观作用与适应和选择的联系;谢璇[4]深入探究了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中国特色话语的翻译,以及译员主体性的体现。三是综合类翻译研究,例如广告语、公示语、旅游外宣、字幕等翻译研究以及医学类、经济类、信息类等文本的翻译研究。

二、《三体》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简介

创建《三体》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为本研究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持,旨在探究和总结《三体》中不同类别的本源概念的分布情况和翻译规律。该语料库的中文语料选自2008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刘慈欣作品《三体》,对应的英文语料为2016年英国独立出版社(Head of Zeus)出版的刘宇昆译本The Three-Body Problem。该语料库的制作首先使用EmEditor对原始中英语料进行去噪,批量去除多余的空格、空行等,然后运用ICTCLAS对去噪后的语料进行分词处理,便于后期选择具体词汇进行研究,最后运用ParaConc对中英双语语料进行对齐,并通过Tmxmall网站进行语料输出,以txt形式进行储存。

三、《三体》中本源概念的英译研究

戚雨村教授通过对文化及其与语言的关系的研究与解读,将文化分为了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5]1-2本研究采用穷尽法,将源语文本中的本源概念按类别以及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人工标注加工,发现《三体》中共有376条本源概念(不计重复)。其中精神文化类占比最大,达到253条;其次是制度习俗类,有86条;物质文化类占比最小,仅有37条。

(一)物质文化类本源概念

物质文化,是通过人们制作的各种实物产品表现出来的,包括建筑物、服饰、食品、用品、工具等等。[5]1《三体》中物质文化类本源概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古代中国时期的用具,如浑天仪、长戟、青铜剑等;二是极具中国北方特色的实物,体现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如咸菜、肚兜、火炕等。

译者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通过三维适应选择转换弥补了译语读者对物质文化类本源概念信息的缺失,让读者对古代中国及中国北方的部分物质文化、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促进了其对中国文化魅力的领悟,并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全文。通过语料库检索发现,译者在翻译物质文化类本源概念的过程中,共使用了五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且大多选择使用直译(54.1%)。而对于一些中国化色彩极其浓厚的概念,且无法按其原本的意义表达时,其他翻译方法和技巧都略有涉及:意译(18.9%)、合译(13.5%)、换译(8.1%)以及音译(5.4%)。例如:

1.直译

直译就是只翻译作者表达的字面意义,为了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必要时加上注释,也可以不加,让读者自行理解。[6]88

例1 ST:大凤披着棉袄,红肚兜和一条圆润的胳膊露出来。[7]222

TT:Feng had her coat draped over her shoulders,exposing her red belly-band,and a strong,graceful arm.[8]320

“肚兜”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包围着女子胸部和腹部的贴身内衣。一块小小的方寸形布片用一根带子绕在脖子上,两条丝带系在腰间,就能很好地保护胸腹部。译者用“belly-band”一词准确生动地向读者传达了其意义,实现了在语言维和文化维层面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通过直译的方式,译者将原汁原味的北方风味描绘出来,又通俗易懂,实现了译语文化与源语文化之间的交流。

2.换译

换译指用译语文化的本源概念代替源语文化的本源概念[9]118,通俗来说就是用不同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例2 ST:她们俩守在一盏油灯旁[7]221

TT:the two huddled around a kerosene lamp[8]319

该句描述的是小说主人公叶文洁1978年产后在齐家屯的生活,那个时期的“油灯”就是“煤油灯”的简称。在语言维和文化维方面,译者直接用“kerosene lamp”替换“油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一眼便能理解其意义,弥补了对源语文化的缺失。

3.音译

音译就是用一种文字符号来代替另一种文字符号的翻译过程。[10]114

例3 ST:“……一瓶二锅头!”[7]94

TT:"...and a bottle of er guo tou!"

Translator's Note:Er guo tou is a distilled liquor made from sorghum,sometimes called "Chinese vodka".[8]140-141

“二锅头”显然是中国酒文化的体现。译者通过音译将中国特有的酒文化传递给读者,并加上了注释。考虑到读者在阅读时的流畅性,译者在文化维层面进行了熟练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将二锅头与伏特加进行了比较,从而使“二锅头”一词浅显易懂,实现了信息传递的目的。除此之外,译者还将其音译词标为斜体,更加凸显了其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性。

物质文化类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可概括为“直译>意译>合译>换译>音译”。在忠于原文的同时,译者通过三维转换和适应性选择弥补了因读者对物质文化类本源概念认识不足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在翻译该类本源概念信息时,首先应最大限度地忠于原文,忠于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无法用直译进行转换的概念信息,译者应从多个维度灵活地进行适应与选择,尤其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采用意译、合译等翻译方法和技巧。

(二)制度习俗类本源概念翻译模式

制度、习俗文化,它是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表现出来的,包括制度、法规以及相应的设施和风俗习惯等。[2]1《三体》中共有制度习俗类本源概念86条,涵盖古代中国、现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及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

人名和地名是体现中国独特的命名方式与风格的重要语言标志。对于这类专有名词,译者多采用直译和音译的翻译方法,为消除译语读者对该类文化名词的陌生感,译者还会加上注释,以达到多个维度上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例如:

1.直译

例4 ST:……纣王也活着。[7]38

TT:King Zhou of Shang is alive,too.

Translator's Note:King Zhou of Shang reigned from 1075 BC to 1046 BC.The last king of the Shang Dynasty,he was a notorious tyrant in Chinese history.[8]102

“纣王”一般指商朝末代君王,也称“商纣王”。中国与西方国家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发展变革,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体系。译者若单单直译其名,由于译语读者缺乏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信息,从而无法实现交际目的。考虑到译语读者的需要,译者采用了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注释中简要说明了纣王的统治时期以及其暴君的特点,这一信息无疑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弥补了读者在中国历史文化信息上的缺失,从而达到了在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2.音译

例5 ST:别像是钱钟书似的,到死大家也没能在电视上看上一眼。[7]7

TT:Maybe she's like Qian Zhongshu,who died without ever appearing on TV.

Translator's Note:Qian Zhongshu(1910-1998)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hinese literary schol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witty,and aloof,he consistently refused media appearance.One might think of him as a Chinese Thomas Pynchon.[8]60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译者选择使用音译加注的方法,且在注释中把钱钟书与Thomas Pynchon做类比。Thomas Pynchon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一位拒绝公开个人信息的人,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身份的传闻。译者完整地传达了作者的意图,通过注释中的类比,让读者可以无障碍地进行阅读,在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层面都实现了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对于古代中国和“文革”时期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制度习俗,译者刘宇昆对翻译生态环境做出了适应与选择,主要运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传达作者思想,同时通过注释补充必要的知识或信息,以增加文本的可读性和读者阅读时的接受度。例如:

1.直译

例6 ST:“红色联合”对“四•二八兵团”总部大楼的攻击已持续了两天。[7]58

TT:The Red Union had been attacking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April Twenty-eighth Brigade for two days.[8]3

“红色联合”和“四•二八兵团”都是“文革”时期的特有名词,是作者为了体现当时的政治斗争而虚构的。译者在翻译时,遵循原文意思,用“Union”一词让译语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红色联合”是一个组织的名称。而对于数字的翻译,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面都做出了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在中国,许多历史事件都以它们发生的时间命名,例如“九一八事变”,“五四运动”“四一二政变”等。通俗易懂、一目了然是中国人习惯用日期来命名历史事件的原因之一。从更深的层次来看,这种习惯也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关。但由于中文与英文的语言差异和文化习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通常会直截了当地看待某一历史事件,并抓住事件的要点。例如他们将“珍珠港被袭”事件说成“attack on Pearl Harbor”“五四运动”被看成一场反传统的“New Culture Movement”。因此,译者刘宇昆将该句中的“四”译为“April”而不是简单的英文数字,有利于读者理解其含义;将“二八”译为“Twenty-eight”而不是“Twoeight”也更直观地向读者表达了这是一个组织名称的意思,消除了跨文化表达中的障碍。

2.意译

意译即翻译本源概念的象征意义,而不是它的字面意义。[1]212

例7 ST:她产后虚弱,没有奶水,这期间,杨冬吃着百家奶长大了。[7]220

TT:She was so weak after giving birth that her milk did not come in.During this time,the baby girl,Yang Dong,was breasted by all the women of the village.[8]317

“百家奶”是一个具有典型中国文化内涵的词。在中国,特别是山区和农村地区,许多孤儿或贫困儿童不得不依靠各家村民的恩惠以此生活下去。此外,也有像原文中所描述的情形,因母亲没有奶水,孩子靠着其他各家母亲的奶水茁壮成长。这在译语的社会文化中是没有涉及的。因此译者选择使用意译的翻译方法,简洁明了地解释了“百家奶”的内涵,实现了在文化维以及社会层面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具备了一定的通俗性和可读性。同时,译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分享与关怀的价值观,译语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以进一步理解互帮互助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根据语料库标注的数据,制度习俗类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呈现出“直译>意译>音译>省译”的倾向,译者为了遵循作者的写作意图,保留原文的完整度,大量地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意译主要使用在译语读者缺乏其相应社会文化背景的情况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对于人名、地名、称谓的翻译,译者大多选择使用音译或省译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最直观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中国特有的文化信息。因此,在翻译制度习俗类本源概念时,译者应尽最大努力去消除译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独有概念信息的生疏感,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下,主动进行适应与选择,以达到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精神文化类本源概念翻译模式

精神文化,它是通过人们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方式和产品表现出来的,既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信仰,也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和产品。[2]1-2根据语料库数据,该类本源概念又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语言类信息,包括成语、谚语和歇后语等;二是中国特有的宗教哲学信息,如六十四卦、普度众生、进香等;三是古代中国及“文革”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行为或成就,如《清明上河图》、八月社论、《大生产报》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该类本源概念信息有精确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既要适应原文所蕴藏的文化信息,又要针对译语读者做出选择,尽最大可能消除文化缺失对理解全文带来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译者主要使用直译(52.2%)、意译(32.8%)、换译(7.9%)、省译(5.1%)、音译(1.6%)以及合译(0.4%)六种翻译方法。例如:

1.直译

例8 ST:可惜都是聋子的耳朵。[7]57

TT:It's too bad that they are all like the ears of a deaf man.[8]130

“聋子的耳朵”其实是一句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它的完整版本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耳朵最大的功能就是用来听,但聋人本身是听不到的,所以该歇后语形容某一事物没有实际用处。在原文中,射电天文观测基地的那一排抛物面天线自建成以来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因此作者用“聋子的耳朵”说明它们像是摆设。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直接将其翻译为“像聋子的耳朵”,顺应了原文,保留了比喻的修辞语言,使译语读者能够轻松地推断出其意义,在语言维和交际维层面实现了适应性选择。

2.意译

例9 ST:“别误会,我要是直直开过去不就完了,讲个礼貌打个招呼你还当成驴肝肺了。”[7]29

TT:"Now,don't misunderstand me.I could have just driven past you,but instead,I chose to be polite and stop to greet you.You're making being nice a thankless task."[8]89

俗话说“好心当成驴肝肺”,原文中的“驴肝肺”就出自这句俗语,意思是好心好意却被人误解。原文中,大史被汪淼误认为在跟踪他,于是说出了该例句中的话。由于文化差异,如果将“驴肝肺”直接翻译为“the liver and lung of a donkey”,读者无法理解原文意思。因此,译者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依靠译语文化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地选择只翻译其含意,表达意思简洁清晰,消除了读者的阅读障碍,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面实现了适应与选择,促进了双语之间文化和信息的交流。同时,为了顺应作者的写作意图,译者很好地呈现了原文文本中的语用效果,将大史粗鲁无礼的人物性格特点展现在了译语读者面前。

3.换译

例10 ST:长老说,这里并不清净,是旅游区,进香的人也很多。[7]140

TT:The abbot said,"This place isn't really peaceful.There are lots of tourists,and many pilgrims too."[8]206

“进香”一词始于中国古代,属于中国传统祭祀文化,表达了对诸佛菩萨的恭敬和虔诚。译者翻译时并没有增加注释对其进行详细解释,而是采用换译的翻译技巧,用译语文化中与之对应的本源概念词“pilgrims”进行替换。“pilgrim”指的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宗教信仰,前往圣地进行朝拜的人们。虽然没有忠于“进香”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但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意思,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做到了在文化维、交际维以及社会维度层面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4.省译

省译就是让汉语本源概念从英语译文中消失。[9]120

例11 ST:你们这些科学精英都看不出来的事,居然被我这个专科毕业的大老粗看出来了?[7]98

TT:So many of you scientific elites couldn't figure it out,and I,having gone only to vocational school,had the answer?[8]146

“大老粗”指的是那些没有文化的人,一般给人以不拘小节、不礼貌的形象,无法用简单对等的英文进行表达。从交际维的方面来看,若要在英文中完全体现“大老粗”的含义,就必须通过冗杂的语句来解释说明,从而会降低文本的可读性和流畅性。因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运用非谓语结构,采用省译的翻译方法,仅对“专科毕业”进行翻译,在交际维层面实现了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双语间的信息交流因此能够顺利实现。

5.合译

合译是指运用两种或以上翻译方法及技巧[9]118,译语与源语之间达到更好地跨文化交际的结果。

例12 ST:周文王说着,抽出青铜剑,在火炬照到的地板上画出了一对大大的阴阳鱼……[7]44

TT:King Wen took out his bronze sword and drew a yin-yang symbol on the floor,dimly lit by the fire.[8]112

“阴阳鱼”一词源自《易经》,是太极图最中间的部分,因为它的形状像两条鱼,所以通常被称为“阴阳鱼”。在适应译语文化生态环境的结果下,译者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将“阴阳”译为“yinyang”,实现了语言维层面的转换。然后运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将“鱼”译为“symbol”而不是“fish”,弥补了译语读者对该部分文化信息缺失的不足,极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风味,在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实现了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语料库数据显示,精神文化类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可概括为“直译>意译>换译>省译>音译>合译”。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译者大多采用直译的方式,尽可能地将原文中所承载的精神文化类本源概念信息原汁原味地传递给译语读者,使译语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魅力所在之处。

四、结语

本文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探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本源概念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研究结果显示,文中本源概念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整体呈现出“直译>意译>换译>省译=音译>合译”的倾向。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主要选择使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忠于原文中本源概念所包含的语言文化以及历史信息,让读者能够直观地体会到中国独特的文化精髓,同时通过运用其他灵活多样、有针对性的翻译方法和技巧,重新诠释了原文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征,准确地反映了原文的初衷。刘宇昆翻译的《三体》促进了中国科幻小说走向世界,促进了中国科幻小说英译的发展,也为传播我国文化做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

意译本源三体
怠速开空调车内噪声的优化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何以为家
刘慈欣《三体》将由亚马逊投资拍摄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三体》中的物理学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简析庄子思想中的“大美”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三体》获雨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