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韦恩图,提升语文思辨“流量”——小古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分析
2021-11-24白沂鹭福建厦门市人民小学
白沂鹭(福建厦门市人民小学)
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教师如果能把教学策略运用得当,那课堂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
一、小学语文思辨能力研究的现状
(一)从研究发展情况看
从万方数据中搜索,从2005年至2020年,关于小学语文思辨能力的研究由起初的低起点,呈现逐年上升发展的趋势。
(二)从检测水平情况看
面对思考辨析类的题目,学生不仅要能由表及里进行对比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还要在此基础上做出富有个人独到见解的评析。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这样的题型是富有挑战性的。
二、思辨能力和韦恩图的思想背景与内涵
(一)思辨能力含义界定
语文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思考与辨析思维是否真正得到落实值得人们思考,不同年级的思维发展梯度和不同文本的阅读思维方式值得进一步探究。
“思辨”一词出自《礼记》。所谓思辨,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而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辨能力体现在是否能够层次分明、条理淸楚地说理。对小古文而言,思维能力的训练绝不仅仅是停留在读懂故事内容的水平上。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还应对文字的关联、故事的逻辑以及文意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思考,由表及里地揭开小古文的文化蕴含。
这里指的思辨流量是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思考和辨析的广度和深度。广度指的是学生围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深度是指学生思考和分析的深入程度。思辨性思维能使学生从低水平的重复阅读走向深入阅读,增加课堂思辨的广度与深度流量,引领学生主动阅读,探究文本奥秘。
(二)通过比较阅读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来推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比较阅读,是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经过对文本进行重新整理,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比较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层次较高的研究型、鉴赏性阅读。
小学生的比较阅读,最重要的是在比较当中提升思辨能力。学生通过比同,找到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从而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学生通过比异,得以明确事物独特的一面,视野更加开阔。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在对材料做比较时,思维必须要有条理性,特别是做宏观比较时,应有比较的侧重点。
(三)韦恩图的运用
1.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指的是将从一定的角度将文本信息和情境建立起一种看得见的文字关联图式。对大部分小学生而言,面对较为难以理解的文本或篇幅较长的文本,思维支架是有效的阅读辅助工具,结合图式支架与文本的关联,学生能更高效地深入文本内涵。
2.韦恩图是思维导图的一种形式,将A B进行对比,重叠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共同特点,非重叠的部分是他们各自的特点。学生以韦恩图为学习导航,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比较,对文字信息重新加以排列和组合,从而优化信息群。
3.韦恩图能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学生在以韦恩图为支架的小古文听说读写实践中,不断运用概括、比较等逻辑思维形式进行分析和思考,能更好地形成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小古文思维模式。当遇到新文言信息时,就可以把某些语文思维模式提取运用,这时新的语文思维能力便形成了。语文思维能力提高了,就可以在更为广泛的听说读写的小古文语言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思辨能力与韦恩图的关系
比较阅读是提升思辨能力的有效阅读方式,韦恩图是开展比较阅读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三、借韦恩图,以《两小儿辩日》为例提出小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小古文,编者选文颇具匠心,虽是小古文,构思却与单元现代文结构呼应,即“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本课以“辩斗”开篇,以人物对话的方式讲述观点和依据,具有较强辩论性,这不仅扣紧了单元语文要素,也呼应了单元的“辩论”主题的口语交际。
因此,与之前简单讲一则故事的小古文相比,本课的难度有了一定提升,要求学生能在古文语境中提升思维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借助注释、语境猜读、字源字理等方法理解“辩、去、知”等重点字词的意思;通过多形式的读,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韦恩图,理清观点及理由;通过模拟辩斗,联系口语交际“辩论”中的要点,提升思维能力;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三)教学创新点
1.比古今异义
在课前学生完成导学单,课上通过导学单对比,借助韦恩图总结古今异义,夯实基础。《两小儿辩日》当中的“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的“去”存在古今异义,可以在导学单中设置多选题引导学生分辨“去”的含义。
2.比观点理由
韦恩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提升思辨能力。
六年级学生能较好理解小古文内容,但思维力较弱。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借助韦恩图学习比较和概括的思维方法,掌握本单元语文要素的重点,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学生的角度发现学习的起点和难点,导图呈现,链接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再现情境、补白文本、品味情感与生活,进一步开拓思维场,让经典的小古文的文化走进小学生的内心。
3.比人物特点
“儿童的智慧在它的手指尖上”,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在思维实验训练中培养出来的,教师既不能代替,也不能传授,教师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语文,特别是距离学生日常生活较远的小古文,更要强调操作性,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小古文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充分进行情境演绎,借助韦恩图,评价人物,感悟精神。本环节教学效果如下:
(1)落实思维实践:本课文本主要是对话,依托思维规律,让学生在表演玩乐中戏读,学生以实践新的行为,发展与文本的共情能力,通过多维诵读促进对小古文的有效感知与积累,以此落实深度语文思维实践。
(2)优化思维情境:通过同桌练习模拟辩斗的问题情境诱发思维,通过初步的展示和评价进一步助推思维,在教师旁白的辅助中提炼思维成果,进而形成思维情境链。以此模式优化小古文教学实践,学生在演读情境中不仅能增长知识,提升思维,还能传承经典,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4.比思维表达
本环节进行拓展文阅读,以学习《两小儿辩日》的方法对比阅读《师旷论学》。这是学生的练习成果,借助韦恩图,从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三个角度进一步进行了分析。
四、建立教学模型
根据小古文的特点,建立学习小古文的教学模型:比古今异义(突破难词、夯实基础);比观点理由(借助韦恩图、理清观点);比人物特点(入境演绎、感悟品质);比思维表达(学以致用、提升思维)文约意丰的文言文蕴含丰富的学习素材,教师应总结方法,建立教学模型。教师让学生长期坚持在比较中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增加课堂思维流量,发展学生的阅读、评析、比较、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充分地提升学生的小古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