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案例的《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021-11-24杜志娟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社会学体育运动案例

杜志娟

1 前言

党的十八大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是高校高等教育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最初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论述,并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

《体育社会学》是高校体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核心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社会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目前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思政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也有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但《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的研究还未见。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实行线上授课,所以《体育社会学》课程实施了在新冠病毒疫情的背景下,以此为案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通过案例不仅激发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也充分挖掘案例中思政教育资源,使得学生将案例中的优秀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为社会培养出有国情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1.1 《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体育社会学是体育与健康学院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介绍体育社会文化现象,把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的研究方法运用于解释体育现象,同时,又要从社会本质上把握体育的特征、功能、手段、途径。这门课程旨在使学生充分了解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掌握体育社会学的知识架构,提高体育专业人文知识素养。通过体育社会学理论的学习,学会将体育现象放置于社会大系统中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进行体育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在部分上课内容中引入思政育人要素,在让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良性引导,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团队合作精神、遵纪守法等。

1.2 《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教学思路

查阅资料发现,案例教学是高校专业课程思政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由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在1986年《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中强调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我国教育界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社会现象,所以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案例教学法且教学效果显著。以往的案例主要是体育领域中的经典事件或者经典人物,引导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体会这些人物和事迹所展现的各种体育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等理想信念。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案例《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教学思路是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的导入环节,课前5-8分钟由同学们分享所收集的一周之内的新闻(与新冠肺炎疫情及体育相关)并尝试根据所学的体育社会学理论知识分析,教师总结案例中所体现的精神由此引出新课内容。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的各种社会现象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可谓深入人心,此举既是对以往经典案例的补充,又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情”心理,吸引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社会学专业知识和思政学习。

2 新冠肺炎疫情为案例《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1 从疫情的控制谈制度的优势——体育的制度自信

2.1.1 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

源于2019年12月8日武汉首次公开通报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在2020年2月11日(日内瓦时间),WHO把该病命名为2019年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此次疫情来势汹,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但党中央和国务院迅速反应采取最有效的防控措施,全国人民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构筑起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在短短几个月内取得重大成果,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

2.1.2 《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

联系体育社会学中“社会结构中的体育运动”“社会运行中的体育运动”“社会制度中的体育运动”的内容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取决于社会制度,体育制度的类型取决于社会制度的类型,体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取决于社会运行的状态。因此体育的发展是服从于和服务于社会的发展,由此引申出体育制度自信。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事,这在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和遭遇重大事件中反复得到印证。我国体育体制——举国体制,在历史上曾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集中力量办体育的功能,让我国从旧中国一片废墟的基础上迅速成长为“体育大国”,在国际体坛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北京2008奥运会之后,我国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体育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积极筹备冬奥会,都将在我国的体育制度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2.1.3 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从我国疫情的防控工作可以看出,面对新型的病毒,防控措施离不开先进的高科技技术,但仅有此远远不够,还必须有有效的管理与制度,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就是制度自信。在社会制度的统领下,我国体育制度肯定能使中国体育朝着“体育强国”迈进,实现“体育强国梦”。

2.2 从病毒溯源谈环境保护——体育促进和谐发展

2.2.1 新冠病毒溯源

病毒在物种间的生物学进化不能直接追溯其来源,只是生物学上的推测。对于新冠病毒的来源还存在争议,有报道认为新冠病毒来源于蝙蝠,也有认为其来源于穿山甲。从新冠肺炎的发展和冠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来说,符合由与人类密切接触的野生动物传播开始这一说法。很多人类传染病是源自动物的,如天花、肺结核、艾滋病、SARS、猪流感、禽流感等等。在自然界中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禁止捕杀、食用野生动物,2020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2.2.2 《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

联系体育社会学中“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中体育运动”即和谐社会中的体育运动的内容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和谐社会是社会整体结构合理,各要素功能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运行有序。和谐社会的体育是和谐体育,即体育系统内部及系统间和谐发展,体育回归“以人为本”的本原,而体育运动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即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奥林匹克宪章指出:“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体育运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因为体育运动让更多的人走入大自然,贴近大自然,也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国际奥委会将保护环境的条款写进了《奥林匹克宪章》,由此引申出自然环境的保护。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如习主席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2.2.3 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从疫情的缘起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任何破坏自然的行为最终会危害人类健康。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归根结底是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体育的根本宗旨是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越来越被人们追捧的户外体育活动使得人们回归自然,还原人类作为自然一部分的本色,从而进一步保护自然,如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的主题体现的是绿色体育、生态体育的内涵。

2.3 从疫情的防控措施谈体育的底线教育

2.3.1 疫情的防控措施——隔离

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控制措施就是隔离,隔离能起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作用。面对重大传染疾病时,对疫区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管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常被使用且行之有效的公共卫生管理措施之一。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采取强有力的防控措施,从人员到场所,从城市到农村,分层分级精准施策控制传染源,采取了延长假期,推迟开工、开学;取消或延缓聚集性社会活动;关闭各类公共服务场所;推行各种线上服务,鼓励民众居家隔离等措施。

2.3.2 《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

联系体育社会学中“社会关系与互动中的体育运动”、“社会制度中的体育运动”、“体育群体的社会学分析”等内容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不是独立的个体,都要被他所属的群体塑型和确定,也都会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以其角色特征制约着个体的行为,而每一位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都是以各种角色参与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各种角色对其界定的各种行为规范,即各种规章制度。联系此次疫情防控隔离中出现的很多正面或反面的事件,引导学生知晓公民责任,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性。疫情期间绝大多数都是“躺在家里能为社会做贡献的”遵守防控规定居家隔离的,也有极个别的“自由主义者”故意隐瞒行踪,不安分守己执行隔离规定的。体育作为一种只有人类才能创造出来的文化有别于动物之间的“竞争”的根本是超强的规则意识,体育运动所允许的“对抗”和“竞争”都是在规则所设立的限度内,所以体育被称之为“仪式化的战争”。不同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竞赛规则,违背竞赛规则就要受到惩罚,由此引申出底线教育。

2.3.3 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疫情防控的隔离政策是为了尽早控制病毒的散播,减少感染率、致病率和病亡率,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不遵守规定者不只是对自己不负责,更是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必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与遵守体育运动规则如出一辙,任何比赛项目只要违反规定都会接受处罚。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疫情防控措施的重要性,树立主人公的公民责任意识,增强遵纪守法的规则观念。

2.4 从团结抗疫谈体育的团结协作精神

2.4.1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团结抗疫的情况

抗击疫情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在党中央的领导下,14亿人民以不同方式积极投入到战斗中贡献自身力量。从国家领导人的亲临现场指挥,到白衣战士的奋不顾身,到科研工作者的攻坚克难,到广大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到普通民众的捐款捐物,都体现了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团结抗疫的理念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疫情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灾难,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力所能及给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体现了团结合作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彰显大国担当。

2.4.2 《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

联系体育社会学中“社会关系与互动中的体育运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等内容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社会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一切关系,它把社会的各种群体与各种社会领域、各种社会构成成分链接在一起。社会中有人际关系、群际关系及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人际关系和群际关系都包含隶属、竞争和合作,其中合作就是指为达到既定的共同目标相互配合。另外,人类的行动绝大部分是社会性行动即社会互动,从社会互动的内容及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竞争行为、合作行为、冲突行为、调适行为以及集合行为,其中合作行为就是指团结合作。由以上两个知识点延伸出团结协作精神。

体育运动中竞争和合作是并存的,赛场上看到的是对手之间的竞争和队友之间的合作。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合作其实是竞争的前提,比如两支球队比赛,他们首先存在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协商比赛的规则和方法,两队先达成一致意见,如若有一支球队罢赛,则比赛就无法进行。竞技体育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最高层次,竞技体育群体也是对内凝聚力(即合作精神)对外排斥力(即竞争精神)最强的一种群体,凝聚力越强表明其竞技运动水平越高。同理,社会的发展也是一样,人民群众的团结协作程度标志着社会的综合实力越强。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果得益于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团结抗疫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再大的困难,只要除以14亿,我们都能战而胜之;再微小的力量,只要乘以14亿,就是不可阻挡的洪流。

2.4.3 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团结抗疫的艰辛历程,传递出中国人民团结合作、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力量,展现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巨大精神力量。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增强团队意识、主动意识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

3 结语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但由于高校各专业的特点使其课程的知识结构各异,在实行课程思政教学时需依据专业课程特点制定相应教学内容,采取配套教学方法。

《体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跳出体育看体育”,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体育问题。2020年上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课程采取线上授课。《体育社会学》课程思政教学就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主要案例,采取案例教学法,由案例和体育社会学理论知识的结合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疫情期间社会现象所折射的精神与价值,体会所表现出的思想道德品质,对正能量的积极学习,对不良现象自觉的抵制,从而内化成自身的价值体系,力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实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知识学习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社会学体育运动案例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体育运动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意外遇见社会学
意外遇见社会学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